春季养生应该以什么为主?

1.立春保健立春是一年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有开始的意思,立春揭开了春天的序幕,预示着万物复苏的立春。立春季节的物候特征包括:白天变长,日照变暖,气温上升,日照增多,降水增多。俗话说,“开春下雨,早起晚睡”。

初春时,气候变化很大,天气先冷后暖。此时人体变得松弛,对寒邪的抵抗力减弱。因此,生活在立春的人们,尤其是北方地区的人们,冬季不宜立即脱去棉袄,年老体弱者在换衣时更应谨慎,不宜突然减衣。钱进方耀主张春天宜穿下厚上薄的衣服,老老恒颜也说:“下半身春天太暖,故上半身略减,故养阳气。”也就是说,春天换衣服要保护腿脚,但上身衣服可以适当减少,以适应升温。

在开春的饮食调理方面,要考虑阳气在春季的诞生,要吃一些甘甜发散的东西,而不是酸的。《论苏文藏气之法》说:“肝主春...肝苦急,急吃慢。.....肝欲散,急食辛食以散之,补之以辛食。酸腹泻。”在五脏与五味的关系中,酸味入肝,收敛,不利于阳气的生长和肝气的释放。饮食调养要给脏腑,即“苦逆其性,所以可取。”欲望是肮脏之神想要的,也就是弥补。受苦的人是被污秽之神所恶,也就是腹泻。“在明确了这些关系之后,我们应该有目的地选择一些柔肝养肝、疏肝理气的药物和食物。草药可选用枸杞、郁金、丹参、元胡等。,而食物则应选择大枣、豆豉、洋葱、香菜、花生等。,灵活的饮食选择可以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另一方面,在开春季节保持健康是为了预防疾病和保护健康。尤其是初春,天气刚由冷转暖,各种致病菌和病毒就开始生长繁殖,中国古代称之为“温毒邪”。现代医学中提到的流行性感冒、脑膜炎、麻疹、猩红热、肺炎也在此时发生和流行。为了避免春季疾病的发生,在预防措施上,首先要消除传染源;第二,经常开窗,让室内空气流通,保持空气清新;第三,要加强锻炼,提高身体的防御能力。另外,注意口鼻的保健,阻断温热邪气先攻肺的途径。

开春时的饮食和药膳应以“养身”为主,适宜的饮食有首乌甘片、虾米韭菜、珍珠三仙汤等,具有滋补肝肾、益精血、乌发明目、温中益气的功效。

2.雨季的养生保健雨季潮湿,天气温暖而不炎热,是休养生息的好时机。育儿首先要“调养脾胃”,因为中医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之源”,脾胃的强弱是决定人生死的重要因素。中医称脾胃为“水谷之海”,具有补养气血、化生血、造血的功能。人体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如营养、气血、津液、精气等。,都是从脾胃产生的。脾胃健康,则元气充足,脏腑功能可强;脾胃也是肺气升降运动的枢纽。脾胃的协调可以促进和调节机体的新陈代谢,保证生命活动的协调和平衡。个人元气是健康的基础,脾胃是元气的基础。元代名医李东垣说:“伤脾胃则精气衰,精气衰则寿衰。”

在他的脾胃学说中:“真气,又称元气,为先天之精,无胃气则不能养”。并指出:“内伤脾胃,百病丛生。”说明脾胃虚弱是百病之主。((《本草纲目》)云:“善养生者,内养之,不善养生者,外养之。支持外界的人是真实的,他们是急功近利的,是贪财的,是无拘无束的,却不知道外面其实是内心空虚的。善养五脏六腑者,使脏腑安宁,三焦守位,饮食常宜。”可见,脾胃是生命健康之本。历代医家和养生家都非常重视脾胃的保健。现代医学实验证明,调理脾胃能有效提高人体免疫功能,防止衰老。调理脾胃法,可以根据自身的青况,有选择地调整饮食、药物、起居。

饮食调节:春季气候转暖,但多风干燥,常导致皮肤干燥、口干、嘴唇干裂。所以要多吃新鲜的蔬菜和多汁的水果,补充人体水分。因为春天是万物生发的开始,阳气已过,要少吃油腻之物,以免助阳气外泄,否则肝木长得太多,伤脾土。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说:“春七十二日,存酸增甜滋养脾气。”五行中,肝属木,味酸,脾属土,味甘,木胜土。所以,雨季的饮食要少吃酸的,多吃甜的,以养脾。可以选择韭菜、香椿、百合、豌豆苗、菊花、荠菜、竹笋、山药、莲藕、芋头、萝卜、菱角、甘蔗等。

《千女月令》:“正月,粥要吃...而且地黄粥要吃才能补肾。150g鲜地黄,捣碎取汁备用,粳米50g洗净,冰糖适量,放入锅中,加水适量,待粥熟后,将鲜地黄汁倒入粥中,小火炖20min。二日防风粥,用于驱散四肢之风。取防风一份,熬汤去汁,煮粥;三日紫苏粥,取一颗紫苏,炒至微黄,有微微香气时,煎至煮粥。“少吃寒凉粘稠的食物,以免伤脾胃。

药物调养:要考虑脾胃的生化功能,用生阳补脾胃的方法。可选用沙参、西洋参、决明子、菊花、何首乌粉、补中益气汤。

精神调整:“所有的愤怒、悲伤和恐惧都会伤害你的生命力”。所以在心理调节上,要静下心来,不要轻举妄动,滋养自己的活力。

起居作息:日常生活规律,劳逸结合。即顺应自然,保护元气,遵循自然变化的规律,使生命过程的节奏随着时间、空间、四季的变化而调整,从而达到健脾养胃、后天调理、延年益寿的目的。

3.惊蛰时期的保健与养生。节气养生要根据自然物候和体质差异,从精神、起居、饮食等方面进行合理调养。

不同体质的人在惊蛰节气中应采取不同的养生方法。

阴虚体质:这类人的体质表现为消瘦、手脚发热、心绪不宁、睡眠少、大便干燥、小便黄、春夏不耐、喜冷饮。

保健方法:阴虚体质的人急躁,经常心烦易怒,这就是阴虚火旺扰神的原因。要遵循“静则虚,神在内”的养生方法。加强自我约束,养成冷静沉着的习惯。少参加为了输赢的娱乐活动,控制性生活。有条件的人可以每年春夏去海边、林区、山区旅游度假。最好选择居住环境安静,朝南的房子。

饮食调养:可以多吃些清淡的食物,如糯米、芝麻、蜂蜜、奶制品、豆腐、鱼、蔬菜、甘蔗等。惊恐期间。有条件的人可以吃一些海参、甲鱼肉、蟹肉、银耳、公鸭、冬虫夏草等。,少吃干燥辛辣之品。

太极拳是一项更适合阴虚体质人群的运动。

阳虚体质:这类人白胖,或面色苍白,手脚温热,小便长,大便稀,怕冷怕暖。

保健方法:阳气不足的人,往往表现为心情不好,恐惧或悲伤。这样的人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多听音乐,多交朋友。

阳虚的人,春夏秋冬都要加强体育锻炼,进行散步、慢跑、太极拳、五禽戏等运动。日光浴和空气浴是强身健体和保护阳气不可缺少的方法。

饮食护理:应多吃壮阳食物,如羊肉、狗肉、鸡肉、鹿肉等。按照“春夏养阳”的原则,特别是夏天的三伏天,要吃“附子粥”(附子10g,先炒30分钟,再加粳米150g煮至熟)或羊肉汤。

血瘀体质:面色晦暗、唇暗、皮肤干燥、眼睛黑的人,多为血瘀体质的人。

保健方法:血瘀体质的人往往有气郁之证,所以培养乐观的心态很重要。精神愉快导致气血和谐,经络气血正常运行有利于血瘀体质的改变。反之,抑郁、忧郁会加重血瘀的倾向。

饮食调理:要经常吃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食物,如桃仁、黑豆、油菜、慈姑、醋等,经常煮一些山楂粥、花生粥。也可以选择一些活血养血的药物(当归、川芎、丹参、地黄、地榆、刺五加)和肉汤喝。

痰湿体质:痰湿体质的人明显的特点是肥胖、肌肉松弛、贪食、精神疲劳、身体沉重。

保健方法:痰湿体质的人肥胖、沉重、容易疲劳,应长期坚持散步、慢跑、各种舞蹈、球类运动等活动,活动量逐渐增强,使松弛的皮肤逐渐变成结实、致密的肌肉。

饮食调养:应多吃健脾利湿、化痰祛湿的食物,如白萝卜、扁豆、白菜、蚕豆、洋葱、紫菜、海蜇、荸荠、银杏、枇杷、大枣、薏苡仁、红小豆等。少吃脂肪多、香甜可口的产品、饮料和酒精,每餐不要太饱。

4.春分时节的养生保健由于春分节气分昼夜,寒热相等,所以人们在养生保健中要注意保持阴阳平衡。保持平衡状态的关键是精神、饮食、起居的调整和药物的使用。立春节气到清明节气这段时间是植物生长的萌芽期,人体血液也处于旺盛期,激素水平也处于相对高峰期。此时容易发生常见的非传染性疾病,包括高血压、月经失调、痔疮、过敏性疾病等。在这个节气里,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能保持身体机能协调平衡的饮食,避免太热、太冷、太升太降等饮食误区。比如烹调鱼、虾、蟹等寒性食物时,原则上一定要配以葱、姜、酒、醋等温性调料,以免这道菜凉了又凉,吃后损伤脾胃,引起腹部不适。再如,在食用韭菜、大蒜、木瓜等助阳的菜肴时,常以鸡蛋滋阴,以达到阴阳互补的目的。要保持轻松、愉悦、乐观的心态,必须坚持适当的运动、规律的睡眠、定量的膳食、有目的的调养,才能达到最佳的养生效果。

适宜的饮食有白烤鳗、杜仲肾花、蒜烤茄子等,有补虚、强筋骨、降血压、凉血止血、消肿止痛的功效。

5.清明时期的养生保健就中医养生保健而言,清明也是一个特别重要的节气。这个节气,天气凉爽,应以补肾为主,调理阴阳两虚。这个季节常见的与阴阳调节有关的症状有:阴虚阳亢(头痛、头晕、目眩、失眠多梦、腰膝酸软、面湿潮红、四肢麻木);肝肾阴虚(头晕、眼干、耳聋、腰酸腿软、足跟痛);阴阳两虚(头晕目眩,步履如舟,面色苍白,偶有发热,心悸气短,腰膝酸软,夜尿频,或浮肿)。针对阴阳失调,虚实相生的病理应以调和阴阳、扶正为基础,采用情志调节等综合方法。由于这些症状与情志因素密切相关,当情绪受挫、过于生气时,往往会影响肝木的排泄和肾水的养护。

所以在情绪调节的过程中,要减少和消除异常的情绪反应,容易感同身受,保持良好的心情,选择动作温和的,比如“太极传”。在饮食调节方面,要定时定量,不能暴饮暴食。肥胖者应减少甜食,限制热量摄入,多吃水果和蔬菜。

6.谷雨季节的养生保健谷雨节气过后,雨量增多,空气中的湿度逐渐增大。这时,我们就不能脱离保健中自然环境变化的轨道,通过人体的调节,使内环境(体内生理变化)适应外界环境(外部自然环境)的变化,从而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苏文·保命格式塔论》说:“人与天地之灵而生,四时之法而成。”也就是说,生于天地之间,自然界的变化必然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的内环境,保持内外环境的平衡与协调是避免和减少疾病的基础。因此,养生保健时应考虑谷雨节气的因素,根据其气候特点有选择地进行养生保健。

谷雨节气温度虽然以晴暖为主,但早晚还是忽冷忽热。早出晚归的人要格外照顾自己,以免生病。适宜的饮食有人参蒸鳝、黄鳝、三色汤等,有祛风湿、强筋骨、温气血、强筋骨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