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探索“长生不老药”的启示

中国是文明古国,很多古籍中都有探索长寿的记载。传说有神仙。

历代皇帝、将军都信“仙草”。为了长生不老,享受荣华富贵,他们经常派人到处寻找长生不老的草。公元1世纪神农本草经开始记载。虽然一直没有找到仙草,但这并没有让古人放弃对长生药的寻找,从草木到石头,甚至到炼丹。葛洪,中国古代第一个著名的方士,公元4世纪晋朝。为了提炼“长生不老药”,他做了很多化学实验。虽然他没能炼出长生不老药,但对现代化学的产生有一定影响。

我国古人在寻求和使用长生不老药的过程中,也有过很多适得其反的经历。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大夫盛行取石。“五石散”由钟乳石、朱砂、赤石脂、紫石、硫磺等制成。,不但没有延年益寿,反而长期服用中毒,包括当时的一些皇帝。

被誉为魏晋“竹林七贤”的嵇康在养生理论中指出“居晋牙黄”,并记载了地理环境与疾病的关系。

汉武帝刘彻在张寒宫建造了一个大铜盆,用来盛放甘露和玉粉,希望能够延年益寿,但结果证明是有害的。

唐朝的宫女用砒霜作为内服药物来保护自己的青春容颜。唐太宗李世民服用西域僧人炼制的“仙丹”,因汞中毒导致消化器官腐烂而死,享年53岁。

虽然对“曹宪”和“长生不老药”的寻找以失败告终。但这些探索是可以借鉴的,可以促进中医中药的发展。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载有217种金属矿物药,说明我国对微量元素在金属和健康中的作用认识很早。

古代医家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关于延缓衰老的精辟论述,可供现代人借鉴。

早在《黄帝内经》?苏文《论古天真》第一篇中记载黄帝问齐伯:“听说古时候人春秋百岁,行动力不衰;现在的人,半个世纪了,运动失败了,和时代不一样了?人家会怀念吗?”齐波答道:“古之知者,阴阳相和,数招相和,饮食起居有度,不枉然,故能与神相和,百岁而死。否则,现在的人以酒为浆,恣意妄为,一醉方休,竭力竭其精,消散其真,不知如何持其满,时不时,快其心,逆生命之乐,无节制地生活,所以半百年必衰。”这段话,除了当时科技的限制,没有涉及遗传因素,对人与生存环境和方式的关系,形与神的关系,遵循自然规律的养生之道做了透彻的阐述。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它仍然是延年益寿的金药方。

同时,我国医生在长期大规模的防病保健实践中,也总结出了丰富的延缓衰老的经验。除了生活方式保健,一些药物如茯苓、人参、何首乌、枸杞子等也有促进健康、延年益寿的作用。

其次,艾灸的保健应用也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此外,为了长寿,古人还创造了引导自身精气神的引导法,通过意念、呼吸、呼吸、综合引导,使其进入气功状态,从而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气功防病健身术。

以上内容都体现在浩如烟海的养生(养性、修身、卫生、保健康)著作中。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上面提到的先秦时期的《黄帝内经》;此外,汉晋六朝时期还有《养生论》、《养生延寿录》、《太上老君养生诀》、唐代的《千金方》、宋代的《养生养老书》、元代的《养老书》、明代的《吃喝书》、《养生四要》。据不完全统计,此类专著超过150种。有影响的代表人物有华佗、王充、嵇康、葛洪、陶弘景、孙思邈、丘处机、颜元等。

由此可见,古代中国在老年人保健方面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这些长寿的论点,有些很有参考价值,对中医的发展有贡献。

近代以来,我国组织了一些科研机构开展延缓衰老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

全国很多大医院都有老年学研究所或实验室。第一届全国老年学和老年学学术会议于65438-0964在北京召开。

65438-0982年世界老龄大会中国委员会在中国成立后,各省市相继成立了老龄工作委员会和老年学学会等机构。这些机构的研究工作从古代养生理论中吸收了有益的精华,继承和发扬了民族文化和医学遗产,并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和技术,为增强人们体质、延年益寿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有力地促进了老年学的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全民医疗保健热潮正在中国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