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创造了武术?
社会的战争实践对人提出了军事技能的要求。于是人们不断总结从战争实践中获得的攻防技巧和经验。并且代代相传。
传说炎黄时期,东方有一个以野牛为徽的蚩尤部落,崇尚武艺,骁勇善战,尤其擅长打(摔)。他们穿着像角或剑和戟的服装。和别人打架的时候,最擅长抓扭对方,用头碰对方,让对方不敢靠近。后人称之为“蚩尤戏”。蚩尤的角抵是徒手格斗的一种,包括给、打、摔、碰、拿等方法,不仅可以在战场上使用,也可以在平时的练习中使用,对后世对抗性项目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中国武术的起源与发展
(2)
进入阶级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武器的改进,武术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商周时期,由于青铜工业的发展,出现了矛、匕首、戟、斧、钹、刀、剑等优秀的武器,以及劈、刺、刺、劈等使用这些器械的方法,并有比拼武功高低的比赛。当时武术多称为“手打”、“手式”、“股臂”。据史书记载,桀、武夷、都是徒手捕捉野生动物的技术能手。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战争非常频繁。武术格斗术在军队和民间得到了重视和迅速发展。此时铁器的出现和骑兵的兴起,使得武器的内容更加丰富,不仅质量优良,而且形式多样,长短宽窄,武术的攻防性进一步凸显,同时武术的健身功能也受到重视。此时武术比赛已经非常普遍,非常注重攻防技巧,也出现了进攻、防守、反击、佯攻等。
当时的诸侯国“以战为役”,非常重视那些拳法、臂力、筋骨强健、出类拔萃的人。齐国宰相管仲为了使齐国强大,进行了兵制改革,命令官兵进行实战武术训练。凡是在拳击上有勇无谋而不报的,都被认定为隐藏天赋而有罪。每年春秋两季,齐国都会举行全国范围的“角斗”,选拔武功高的英雄充实到军队中。因为调兵遣将,齐军如鸟,移兵如闪电,发兵如暴风,前无敢挡,后无敢害。《走进无人区》赵人荀况(又名苟子)亲眼目睹了齐人对武术的崇拜。回国后,他和赵谈起齐国强盛的原因,说:“齐人打仗,进攻。”简本在当时的吴越非常盛行。古时候,越国有一位著名的女子击剑手,名叫“越女”。她不仅剑术出众,而且有一套武术理论。据《吴越春秋》“凡以手搏之法,乃表内之灵,外之安。看的时候像个好女人,拿走了又像只老虎。等待天气,与上帝同行,...一人当百人,百人当万人。”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就有了比较成熟的武术理论记载,并且很好地提出了内外结合、形神兼备的思想。
我们都知道楚汉之争时的“鸿门宴”这一历史事件,其中有一个著名的典故——项庄舞剑,意在向大众进贡。可见当时的武术已经从过去单纯的攻防动作,逐渐发展成为可以单独练习的套路形式。
汉代是武术大发展时期,剑舞、刀舞、双戟舞等套路运动经常出现在宫廷宴席上,如独舞、二重奏或群舞等。徒手拳击表演和比赛也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东汉历史学家班固在《汉书》中记载汉哀帝是“边戏”迷,说他“雅俗共赏,所以能观边,射武艺”。汉代武职人员也是通过“试举”(拳术考核)选拔的。后汉名将甘延寿,通过“试弃”被选为“祁门”军职。
汉代除了“自卫杀敌”、“攻守制胜”等实用技艺外,还出现了“猴舞”、“斗狗舞”、“醉舞”等观赏性、健身性象形舞蹈,以及“六鸟戏”、“五鸟戏”等。这些都可以算是早期的象形拳木。这一时期,武侠著作也大幅增加。仅《汉书·艺文志》史就包含了38篇剑道,6篇手博,都是“攻守之道”的专著。
中国武术的起源与发展
(3)
隋唐时期,由于封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繁荣,与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停滞状态相比,武术可以说是重新崛起。唐代实行“武举制”,通过考试选拔优秀的武术人才,从政策上促进了民间和官方的武术训练活动。少林寺在隋朝以武艺闻名,在唐武德年间(618-626)因帮助平定隋朝割据势力王,政府允许其自设营寨,修炼僧兵,更是声名大噪。
一度有2000多名僧人,习武之风渐盛。传说少林寺的厚禅师“出拳敏捷,武功高强”,能“引千军万马,崩壁”。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第四子李元吉是一位骁勇善战的将军,李渊的第二个儿子是一位山东英雄,在秦王宫里养了800多名“勇士”,其中包括《隋唐演义》中著名的历史人物尉迟恭、和,他们都是出色的武将。尉迟恭能空手抢枪,经常单枪匹马冲进敌阵。剑虽如林,却伤不了他。反而会抢枪刺杀,他进进出出,如入无人之境。有一次,李元吉想和他比试“徒手抢枪”。元吉持枪腾跃欲杀,尉迟恭左右躲闪,不一会儿三次从元吉手中抢走。可见尉迟恭的武功在当时已经是出神入化了。
当时在军事上,剑逐渐被剑取代,但在民间还是很受欢迎。不仅武术家练,文人也以佩剑舞剑为荣。陶李白和杜甫年轻时都学过剑术。费敏将军的剑术,李白的诗和张旭的草书被誉为唐代三大奇迹。有人称赞费敏的剑“剑舞如游龙,随风而归”。难怪画家吴道子要费敏舞剑来激发他的创作激情。更令人惊奇的是杜甫的《公孙大娘剑舞》:“多年前,有一个美丽的公孙,舞着她的匕首,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观众,就像迷失在他们之间的山,天地来回移动,随着她的动作。哇,如果你拍下九次日落,在龙的翅膀前像天使一样迅速;她开始像一个霹雳,发泄它的愤怒,结束像河流和大海的闪亮平静。”说明当时的剑术套路已经有相当高的水平了。
宋朝时期内忧外患频繁,广大民众为了自保,经常组成社团练武。比如“角抵社”、“影略社”、“弓箭社”都是比较大的民间武术组织。此时的武术更注重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军事实用性;另一方面,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更注重套路,以武术为表演内容,统称为“百戏”。表演的武术有角斗、拳打、脚踢、棍棒、刀枪舞、舞剑、弹子弹、射弩等。陪练叫“打套套”,有“枪对牌”和“剑对剑”牌。“武功如十人”一词也出现在宋代的典籍中。据宋《翠微北游》:“听说三十有六兵器,弓为第一,武功十有八九,弓为第一。”这篇文章本来是想强调弓箭在战役中的重要性,但是已经反映出当时的武器远不如18。我们可以从几部古代小说中窥见宋代武术的发展,如《越》、《杨家将》、《水浒传》等。,都是描写许多武功高强、功夫独特的杰出男女。
中国武术的起源与发展
(4)
元代由于民族矛盾尖锐,蒙古统治者限制民间武术,许多武术家隐姓埋名,武术组织也转为秘密的民间组织,极大地抑制了武术的发展。
明代是中国武术全面发展的时代。拳术流派众多,风格各异,流派纷呈。只有抗日名将戚继光在《新书》中记载“三十二势长拳,短打,文家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一锁,山东李半日腿,鹰爪王取,千落张落,张伯京打...
* * *十六种拳法。“真是百家争鸣,拳名都是以擅长的人命名的。明代武术的大发展与明太祖重视武术全面发展的思想是分不开的。他主张“武官学礼仪,文人学骑射”。这样到了明代,不仅拳法多了,器械套路也更丰富多彩了,也开始有了厉害的方法和拳谱。这说明脱胎于军事格斗技术的武术在明代已经逐渐形成了以套路为主的体育形式,并且远远超过了对抗性体育的发展。
以往武术技艺多以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授,以文献形式保存下来的很少。由于明代武学风格的全能型,武术家们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著书立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保存了珍贵的武术遗产,为后人研究武术提供了重要依据。据统计,除戚继光的《寄校》外,其他重要的专著还有的《武编》、俞的《正气》、郑若曾的《江南经略》、程宗佑的《耕余术》、何的《战记》、毛的《武备志》和吴铎的《兵书》等。
清朝统治时期,由于满族贵族为了维持统治地位而限制习武,清朝的武术活动不如明朝。但由于武术在民间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加上当时有很多反清组织的存在,民间习武,企图推翻满清统治,使得世界上的武术流派更加丰富多彩。地域上有南派、北派,山川上有少林、五唐门,宗教上有佛教的外功、道教的内功,类别上有太极门、形意门、八卦门、吉米门、长拳班、本图班。武术流派众多,象征着武术的兴盛。但也有派系之间沟通不足无法互相弥补的缺点。
中国武术的起源与发展
(5)
武术之所以能日益繁衍发展,是因为它具有健身和防身的双重功能。武术可以满足人们在和平时期强身健体、陶冶性情的需要,在遇到压迫或强奸时成为反抗暴力和外来侵略的手段。因此,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饱受欺凌和迫害的老百姓对武术有着深厚的感情,促进了武术的传播和发展,使武术在我国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格。
民国时期,由于社会的发展和火器的广泛使用,武术的健身功能更加明确,武术主要以运动的形式出现在社会生活中。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关心人民健康,重视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国家不仅定期举办武术汇报演出,还在师范院校和体育学院开设武术专业,组织专业人员在继承传统拳法的基础上博采众长,整理简化太极拳、中级长拳、初级长拳和器械套路。为了弘扬民族文化,发展体育运动,全国各地纷纷成立武术协会,吸引武术爱好者习武健身。国家还成立专门机构开展武术,武术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这些措施极大地促进了武术的普及和研究,使武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群众武术都在广泛推广。尤其是近几年,武术套路在技术风格上。结构布局、质量和难度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和突破;还有团体赛,这是武术发展史上的新成就。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扩大,武术也走出国门,展示其风采,为发展与各国人民的友谊,促进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中国武术首先传播到日本和东南亚。据记载,明代拳师陈曾赴日本传授少林拳,为日本的“柔道”奠定了基础。至于日本的空手道、合气道、韩国的跆拳道、泰国的桃罗拳、菲律宾的棍术,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了中国武术的影响。
作为武术的发源地,中国近年来派人到五大洲60多个国家表演和交流武术,不仅宣传了我们的民族文化遗产,也增进了国际友谊。目前,中国武术已经风靡欧美等地区。美国成立了“全国中华武术协会”,芝加哥、纽约、旧金山等城市也成立了“少林功夫学校”。国际上,武术热方兴未艾。功夫、少林、太极、武术已经成为英语中的常用词。
中国武术的健身、技击、艺术欣赏等独特功能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武术爱好者。在格斗技巧方面,国外有很多技巧,比如拳击、空手道等,但是这些技巧太野蛮,缺乏美感,和内涵丰富的中国功夫真的相差甚远。
中国武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其发展和演变过程中总是充满了人们的智慧。长期的社会实践形成了其独特的民族风格和特征,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武术作为国家的艺术和文化瑰宝,不仅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也受到国际友人的青睐,成为传播友谊、增进健康的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