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告诉我什么是真正的“中医”?-张悟本被打败了。
在本世纪初之前,虽然有无数案例证明其无可比拟的价值,但古代中医在某些方面并不完全符合现代西方科学的“规则”,因此被排斥在科学之门之外。难怪无法用现代科学规范中医。举个简单的例子。你觉得中医是内科还是外科?如果是内科,中医往往可以和推拿、针灸分开;如果是手术,中医涉及煎药。这让工作认真的外国人很尴尬,因为西方基本没有内科和外科结合的医学模式,怎么看中医都不符合规矩。美国规定任何进行针灸的人都必须有外科执照。
另一方面,中医散发着一种西方人从头到脚都受不了的迷信气息。如明代大医家张介宾说,“易经万物,乃藏医之鉴,如爱惜生命之镜”,而中医中又有“医者,易经也”。易是什么?是易经!说起易经,是个了不起的东西。现在很多人认为它是一本占卜书,是过去巫师使用的经典,是彻头彻尾的迷信。看中医的姿势,治病之前一定要看、闻、问、摸、看是什么,也就是说脸看起来光滑。中医充满了精气和阴阳,西方人就算想破脑袋也永远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而且这样的话是绝对不可译的。所以如来如果承认中医,无疑就是承认了很多奇怪的理论,在西方人看来,这些理论散发着迷信的臭味。
中医的另一个特点是西方科学不满意的,就是它的经验,或者说它的主观性。中医是“意”,有很强的主观意志。比如切脉之类的东西,都是凭经验,同样的浮脉或者泛脉。虽然有一些医学书籍,但更多的是基于经验和感觉,非常玄妙,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这与西方的经验法则不符。
更有问题的是中医的来源。西医的源头有非常清晰的脉络可寻,来源于生理解剖。但是,中医的来源谁也说不清楚。有人说中医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劳动过程中积累下来的。比如一个人上山的时候割破了手。他偶尔会抓一把草压在上面,血马上就不流了,所以他知道草有止血之类的功能。但这个解释很难让人信服,最重要的是它不是实证的,所以它当然很难被现代西方科学所接受。
西方现代科学不承认中医。我们做什么呢中国人采用了两种方法。首先是依靠中医理论去西医。你不明白经络是什么吗?那很容易处理。为什么我不直接把经络叫做血液循环系统或者神经系统呢?二是将中药还原成化学成分。你不知道中药汤剂吗?那很简单。我把汤药还原成你知道的常见化学分子式。很多人给这种方法起了个好听的名字“中西医结合”。其实这样组合出来的很可能是一个既非驴也非马的怪物。
比如最近几十年我们发明了中药化学,就是通过化学检测来研究中药的成分。换句话说,中医最终会沦为西医,植物、动物、植物、矿物等中药最终会体现在化学分子式中。这种方法合适吗?化学配方能完全恢复中成药的疗效吗?如果可以,就没有中医西医了。中国人试图用这种方式来弥补中医药理的想法,恐怕是大错特错,对中医根本没有任何帮助,甚至我们是在卖自己的药。
举个简单的例子,中医有一剂“当归补血汤”,由黄芪和当归组成。它是基于中医“有形之血不能速长”和“无形之气而生”的原理。其实不是补血而是补气。如果你想通过化学检测来解释药理学,那么你必须解释什么是“气”,这个“气”在西医里对应什么,这个“气”和血液有什么重要的关系,黄芪的哪种化学成分和它的哪一部分起作用。如果“气”无法解释,那么即使当归、黄芪的化学成分分析清楚了,中药的药理也无法解释。
众所周知,中医方剂不多,多为复方,包括《黄帝内经》(13)、《伤寒论》(113)、《本草纲目》(11000),且多为复方。中药复方由君、臣、佐、使组成。复方的配合只是一个目的,更重要的是调整阴阳平衡,扶正固本。那么什么是阴阳平衡呢?正气、邪气、清气、浊气、病气是什么?西医的穷词汇里没有对应的词。那么通过化学检测分析复方最后想说明什么呢?此外,每种中药中含有几十种甚至上百种化学成分,如山治就有70多种化学成分。所以,一种汤剂很可能有上百种。成千上万的化学成分,这些成分是如何体现君、臣、辅、使的原则的?化学检测方法可以解答吗?
中医非常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气候、季节、地理等因素在中医中都有直接的体现。比如按照中医的观点,立秋前后很多药物的药性是完全不同的,早一天摘和晚一天摘差别很大。这种差异能否体现在中药的化学检测中?一种草药的化学成分在立秋前后和立秋前后会发生变化吗?同时,中药的季节性也很强。同一个病秋天用和早春用原理上有很大区别,这是西医没有的。不论季节、季节和地理环境,一般都使用同一种化学品。
事实证明,用化学检测的方法来分析中药的药理是不可行的。可能在几剂中药里有用,但不能概括整个中药。
比如中医用的药,大部分是内服的,也有一部分是外用的,但是从来没有静脉注射过。注射是西方人发明的。现在发现把中药提取的化学成分换成西药静脉注射几乎没用。这是什么意思?说明用现代化学方法治疗中药是无效的。
再者,现代西医的化学分析方法也不是万能的,尤其是对于中药。有些中药对动物没有作用,但对人有效;有些对人无效,对动物有效。这样西医常用的动物试验方法就失去了作用,基本上堵住了用化学分析研究中医的路。
还有一点,按照西医的说法,只有那些具有生物活性指标的化学成分才具有治疗功能,才可以进行分析研究。其实很多中药没有生物活性指数,却能治病,这和西医的理论背道而驰。
可见,用西医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和解释中医,基本上是一派胡言。很多人担心是因为中医没有现代科学原理支持,从骨子里看不起自己。所以他们厚着脸皮依赖西医,认为只有这样中医才能成为科学。多么可悲的想法!中医的价值不需要西医认可,西医是没有资格的。早在现代科学出现的几千年前,中医就是一个完整的医学体系,在人类医学史上更有发言权的不是西医而是中医。
从中医理论可以看出,中医和西医走的是两条路。如果坚持区分谁高谁低,我们可以毫不脸红的说:中医整体上比西医高很多!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古代中医有很多东西是西医或者现代科学根本解释不了的,更气人的是,不管你能不能解释,中医都被有效利用了。到底谁先进谁落后?
比如经络的研究。经络在中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如果换个角度看,中医是以经络研究为基础的。《黄帝内经》说经络:“活血行气,滋养阴阳,决定生死,治百病”。那么什么是经络呢?怎么来的?有人曾说经络是血液循环系统,有人曾说经络是神经系统,两者都是用西医理论学中医,根本说不通。经络既不是血液循环系统,也不是神经系统。经络就是经络。目前对全人类来说也是一个谜,因为经络在现代解剖学中是看不见的。
据悉,我国医学家朱宗祥通过多年研究发现,经络是一种不依赖于中枢神经和血液循环的沿经络隐藏的感应传输线。它是一种低阻抗、高电位、高发光的线,是由一些可见的微小晶体颗粒组成的带状物体,在人体内大约一毫米宽。几年前,法国学者利用锝的R射线能使底片曝光的原理,通过向穴位注射放射性物质锝,在电子相机的帮助下,成功拍摄到了锝的行走路线,发现行走路线与中医的经络基本一致,证明了穴位就是经络上的一些点。接着,日本的一些科学家利用计算机和全息技术,将人体从平面变为立体观察。通过荧光染色发现,穴位其实是一些组织的“集合”,具有高度的敏感性。从上面的研究可以看出,在先进科技的帮助下,我们只是证明了一个几千年前的命题是正确的,但不知何故,人类绕了6000年的大圈,又回到了最初的起点,真的很有意思。既然经络已经被证明存在,那么经络有什么作用呢?这就涉及到中医的主要对象是什么。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印象,中医所有的理论都不是针对躯体疾病,而是针对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这种东西叫“气”。“气”是中医学的最高范畴。苏文郑午昌大论曰:“气始于生化,散而有形,传而育之,终而变之,相合。”中医用来解释人体生命的一条主线就是“气”。
气是生命之源,包行曰:“天盖地,万事俱备,不贵于人。人天生天地之气,四时之法也。”
阴阳五行是气的运动形式,苏文的阴阳学说应该像大图所说:“阳化为气,阴化为形。形与气相和,万物而生。”《论气与通风》说:“生命之本在于阴阳,其生为五,其气为三。”五运六气是天地气化,金、木、水、火、土是五运,风、热、暑、湿、燥、寒是六气,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
西藏的形象是人体的气化。阴阳大论应该就像一个形象说的:“人有五脏,五脏转化为五气产生喜、怒、哀、忧、惧。”《论六藏象》说:“命其五脏以其气。”
病因病机在于气的紊乱。苏文《举通论》说:“百病皆因气,怒则气生,喜则气郁,悲则气消,恐则气郁,惊则气乱,思则气郁。”《阴阳相应论》说:“阴多则阳病,阳多则阴病。”换句话说,气无时无刻不在体内循环,所谓病,就是气在循环的过程中受到了阻碍。
诊断必须是对精神、气血、人体的病理变化进行全面的检查,从外在的表现就可以知道,因为人体的气化是“内外夹攻”,“看外在的反应就知道是什么病。”灵舒本苍片。
治法在于理气,《苏文至真大论》说:“理气之方,必有阴阳之别,各守其乡。”《灵枢·本·沈丕安》说:“我们必须检查五脏的疾病形式,以了解其气的虚实,所以我们想调整它们。”
那么中医的“气”是什么呢?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首先,气绝对不是指人的身体。《内经》明确提出“气为先”。虽然在表述上有唯心主义的嫌疑,但说明气和身不是一回事。其次,气不是指人的思想、烦恼、忧虑、喜悦。悲伤、恐惧、害怕等意识状态,因为任何意识状态都有相应的刺激和负载它的可见身体器官。比如身体受伤时,人会感到疼痛,而受伤是外界刺激,神经系统是疼痛感受的载体。另外,人的自觉意识很大一部分属于文化类型,比如恐惧、爱好等等。
气是中医中精、气、神的总称,在藏象中转化为神。灵魂、精神、意志、志向有五种形态。可见,中医中的气指的是精神,是脱离肉体的纯粹精神,而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知识、文化、个人修养。说白了就是宗教里说的灵魂,是藏在我们身体里的另一种生命。
中医的“气”是灵魂的推测,从甲骨文的“气”字也可以证实。齐写甲骨文。于先生认为,这是中国八卦中干卦的象征,即三阳交相。为天、为大、为生而做事,所以甲骨文的“气”可以直接理解为生命或生命之本。其实甲骨文中的“气”字也可以理解为数字三。《老子》说:“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从这个角度来说,“气”字也可以理解为一切生命之源。那么,这种气体从何而来?甲骨文中“气”字的构成也告诉了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气”是别人给的,《说文》解“气”云:“气,以饭喂客。从仪表上,空气的声音。氧气也是喂给的。”这种解释与古代创世神话在解释灵魂的来源上是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的造人神话中,并没有神“赐气”这种细节,《说文》中的这种解释正好弥补了神话的缺陷。从这一点上,我们再一次被世界神话的一致性所震撼,再一次感受到古代文明是一个完整的文明体系,其中蕴含着巨大的生命力。
所以中医不是针对身体疾病,而是针对心理健康。它认为,只要精神体健康(体内气的流动没有障碍),身体必然健康。所以中医最讲究的是养气、理气、调气。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医是“中介医学”,是介于物质身体和精神生命之间的医学体系,其功能是协调两者的平衡。
中医的存在恰恰证明了我们的假设:人体内部确实存在一个独立的生命体,我们可以称之为灵生命体。它不以有形的方式存在,而是把生命变成无形。如果说身体是我们生命的证据,那么经络就是精神生命存在的证据。从根本上说,中医是站在精神生活和身体之间的医学体系。它调节着身体和精神的相互平衡,最终与我们的身体无关,而是服务于精神生活。
我们推测中医的基本原理可能是这样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关系是互动的。当精神生活受到宇宙中各种力量的影响时,也分为健康的和不健康的。不健康的时候,直接表现为身体上的疾病。同样,身体本身的病变也会影响精神生活的健康状态。所以中医的作用是调节双方平衡,沟通传递信息,用强大的精神力量治疗身体疾病,用地理、气候、季节因素协调精神生活与宇宙自然的关系。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草药治病的机理绝不是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明矾机理,也就是说,把中草药归结为化学分子思想是错误的。中草药里一定有精神生活需要的东西,而这种东西并没有体现在化学分子结构中。比如中医古代有一句话叫“十八反十九畏”,指的是药物配伍禁忌,但现代科学中找不到这个禁忌,比如“甘草不能配甜味”,但用兔子做实验,没有发现异常现象,心跳、体温、瞳孔、胃都正常。再比如,“半夏贝母抗乌头”在药理试验中未发现任何毒副作用。由此可以推断,“十八反十九畏”的配伍原则不是针对身体的,而是针对精神生活的,也就是说这样的配伍会危害精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