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论自我和灵性
?朱老师说,人生的乐趣一半来自活动,一半来自感受。当然,欣赏趣味的能力,一部分是天赋,一部分是修养。在沉默中更容易看到乐趣。大部分人感觉不到有意思,多半是因为太忙,没有空。你的思想越空灵,你就越感觉不到物质世界的寂静,或者说你的思想越空灵,你就越感觉不到物质世界的喧嚣。韩鹏杰老师在《道德经》里说:关于空,我们只有空了才能静。只有当我们安静的时候,我们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才不会被外界那么多的诱惑所干扰。老子说:柔则刚,柔则能宝宝。宝宝的空静状态,没有杂念,没有童真,内心是那么的纯净。
?总之,万卷书是真的假的,世间智慧大体一致。我想,空与静都是空灵的,空灵的灵性至少是成年人应有的样子的一部分,虽然没有婴儿的纯灵可爱。现实往往是人们过于在意社会幸存者和社会活动家的角色,对某些部分的追求往往会压倒无的部分的感情,但不可否认无的部分会一直存在。
?对于社会幸存者的角色,我们努力打出自强不息的口号。少数人主导的社会发展越快,大多数人进步的步伐就越快。如果他们不尽可能保持一致,恐怕他们不仅会离队,还会伤心地离开。这种恐慌已经尽快从睿智的成人世界蔓延到了没有选择的儿童世界。所以,他们在出生前似乎就肩负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绝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做好起跑的长期准备,做好胎教。他们一出生就更有节奏感,按部就班。成年人忙于早期教育和学前教育。似乎没有人注意到可怜的孩子身上闪现出多少“执着于柔软”的灵性,也就是他们小时候留在相框里的可爱形象大概被放了出来。你小的时候就是这样,成年人要量力而行。父母应该是孩子的第一任好老师,怎么能懈怠呢?因此,在一个男女平等的社会里,男女有平等的责任。父母和孩子要建立最佳伴侣制度,享受利益,承担风险,谁也不能置身事外。孩子的事是父母的事,父母的事应该是父母的事。那么多事情都很匆忙,怎么能停下来关注自己的感受?个人感受不被重视,就会受到外来事物的影响而不能被重视,就会有足够的作息。物质自我和精神自我无法维持注意力的平衡,往往会因为对生活热情不足而产生内耗。精神上的感受是无法屏息沉淀的,所以没有艺术文化上的意图去凝聚。
?对于社会活动家这个角色来说,是一个要交织的英雄。要成为别人眼中的英雄,首先要站在别人的对面,被别人看到。躲在一个人的角落里永远称不上英雄。人创造的社会,只有在人的积极互动参与下,才能更积极地推进。每个人都是参与者,每个人都是贡献者,这无可厚非。但是,人类社会有自己持续的平衡规则,不受干扰。一种是关注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建立社会关系;二是要重视个人与自然的关系,遵守自然规律;第三,要关注个体自身的关系,了解内心的对话。现实是个人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解决最困难的物质欲望,用物质欲望的满足来慰藉精神自我,大致是一石二鸟的理性社交技巧之一。人的理性生活解决了物质匮乏的恐慌,却压抑了对自然事物的独特感受。最能激发人的灵性和热情的自然的山、水、阳光、大地,都被挡在了视线之外。中医认为,最好的保健就是天人合一,日光浴,散步,接地气。有人愿意静静地感受这样一份自然的馈赠。即使他们有闲暇时间,近距离接触手机也更符合新时代的身份。你有没有想过,人类社会几千年来日新月异,凡人的身体进化能有多少轮,算算从爬行到不着地直立行走的进化,也没有确切的考证。不管是四肢着地还是双脚着地,都只是不离地喝水吃饭的积极分子,能受得了多少现代折腾?
?我想,无论社会如何发展,个人只有踏着地面的一角,在与自然的和谐中留下一些缝隙,才能享受万物的精神滋养;留点空白和自我温暖,才能有足够的动力去热情奔跑;剩下的空白和别人适度相处,人生可以“真水无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