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御袁涵艾JIU养生馆

自朱清时院长在《北中医》发表中医经络的演讲后,一波中西医之争蜂拥而至。最近网易浪潮工作室发表了一篇文章《针灸,超级安慰剂》,综合了很多文献,然后论证了针灸不仅没用,甚至有害。

事实上,针灸被称为安慰剂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早在2015,关于针灸是不是安慰剂就有很大的争议,对它的讨论,或者更早,至今不得而知。这次又挖出了一个类似的话题,其实只是一个新的推测。

在这篇文章中,网易用笔墨描述了针灸的曲折发展,揭秘了针灸在海外的种种不为人知的秘密。最后,它利用了国外期刊上一个看似正确无误的安慰剂双盲实验结果,最终得出了一个确定的结论:针灸最大的作用就是充当安慰剂,针灸不仅没用,甚至对人体有害。

但是针灸真的只是安慰剂吗?

不完全是。

针灸

针灸分为两种方法,针灸和艾灸。

针灸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将针(一般为毫针)以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体内,利用捻提等针刺手法刺激人体特定部位,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穿刺点称为人体穴位,简称穴位。

关于针的历史,我们在旧石器时代已经看到了终结的开始。当时还没有专门的针灸工具,治疗疾病用的是一些粗糙的、稍加加工的天然石头以及刮痧器、锐器。直到新时代,因为制石技术的进步,出现了特定形状的麦饭石(可以治病的石头)。

卞氏是最早的医疗工具,也是金属针刀的前身。最早是人们用来破痈或刺激身体某些部位消除疼痛的。由于砭石的形状必须满足穿刺或切割的需要,考古出土的砭石呈多种形状,多为新石器时代至春秋战国时期。

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在新石器时代,人们也学会了用动物的骨头和野生的竹子来制作像石针一样的针,比石针更光滑,更精细。

后世金属针的出现,也是模仿砭石的形状制成的。如1978,在内蒙古达拉特旗赵树林公社,从一批古青铜器中发现了一枚铜针,其形状和大小与1963内蒙古多伦县齐头道洼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一枚磨石针相似。

各种考古发现表明,原始人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由于环境和劳动条件极其恶劣,经常被尖锐的石头和荆棘撞到身体的某一部位,有时甚至会擦伤流血,在艰苦劳动和与野兽搏斗时,难免会被石头和沙砾所伤。

但有时在碰撞或出血后,一些原有的疼痛减轻或消失(如一些持续性头痛、筋骨酸痛等。).

显然,这种偶然的经历一开始是不可能引起人们的注意的。但当类似的经历重复几年、几次后,这种实践经验就会促使人们注意身体的某些部位,通过人工刺激或放血,可以收到治病的效果,于是逐渐有意识地使用,最终形成针灸疗法。

今天人们使用的不锈钢医用针,是在石、石针、骨针、竹针等古代原始针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更新的。

艾灸是用预制的艾灸罐或草药烧灼、熏蒸体表的某些穴位,利用热刺激来防治疾病。

从“灸”的含义来说,指的是用长期的火来治疗疾病。传说人们开始用火做饭是为了让人们少生病。用火御寒,防止动物攻击伤害。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原始的生活习惯,促进了保健,减少了疾病。

先秦之前,艾灸就开始萌芽,从用柴草烧肌肉到艾灸。在殷商时期,木灸、温针、灸烧和火烧疗法已经广泛传播。唐宋时期艾灸开始兴起,有人开始整理艾灸的文章,艾灸专业书籍相继问世。明清时期艾灸达到顶峰,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和发扬。它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然后由于社会动荡,艾灸处于低潮阶段。

针灸的自我调节是指导思想以患者的“自愈”为主导方面,以治疗措施为辅助手段,主要通过提高患者的抗病功能来去除疾病。针灸的治疗措施不是箭靶关系,而是直接作用于致病病灶,而是作为外界波动或协同力量作用于机体的自组织和自维护功能,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而巩固机体的自愈能力,发挥其潜能,增加和放大其疗效,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 *安慰剂和安慰剂效应* * * * *

在14世纪,安慰剂(拉丁语:我想取悦)一词首次用于葬礼上雇佣的哀悼者的祈祷中。那段时间,“安慰剂”这个词值得丧亲家庭在葬礼上用来代替那些为死者哀悼哭泣的人。

这些哀悼者经常以《圣经》诗篇第十四篇第九节中的“安慰剂多米诺骨牌在Vivorum地区”这首诗开始哀悼死者,这首诗在下面的《圣经》中翻译后,可能是指“在活人存在的地方,我要取悦上帝”。在这里,“安慰剂”这个词有贬值和替代的意思。这是因为这些职业送葬者往往是被雇佣来代替死者家属进行哀悼的。

安慰剂一词最早出现在18世纪后期的医学著作中。在1785出版的《新医学词典》中,安慰剂被描述为“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或药物”。1811年修订的《昆西医学词汇》将安慰剂的定义设定为一个形容词,即安慰剂的所谓药效大多是为了取悦患者而非使患者受益。

直到20世纪上半叶,安慰剂似乎一直被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1807年,托马斯·杰斐逊记录了他所描述的“虔诚的欺诈”。大约100年后,哈佛医学院的理查德·卡伯特描述了他是如何被训练使用安慰剂如面包颗粒来治疗病人的。

在1938中,安慰剂被应用于空白对照的组名。在实验中,一组接受治疗后的疫苗,另一组接受与实验组相同的治疗,但不同的是,他们服用的是安慰剂,而不是真正的疫苗。这种安慰剂实际上只是一种乳糖胶囊,从外观上与真正的疫苗无法区分。

实验结果表明,服用安慰剂的人在实验过程中感冒的概率大大降低,几乎与服用疫苗的人的治疗效果相当,这是安慰剂效应上升的开始。

一般来说,安慰剂是一种模拟医学治疗的干预手段,并不是针对其提供的疾病的特异性治疗;安慰剂效应是一种由于个人或文化对治疗的期望而导致身体或心理改善的治疗效应。

找不到子午线

中医认为,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主要分支和分支,纵横相交,遍布全身,把人体的内外、脏腑、四肢连接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有人认为古人所说的经络是现代解剖学中的血管,没有独立的经络系统。

20世纪50年代,人们在针灸中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有些人在接受针灸治疗时,会有一种沿着经络行进的感觉。后来,这种现象被正式命名为循经感传现象。能产生这种现象的人被称为“经络敏感者”,但这类人只占人群的一小部分。

感传循经的发现,扭转了经络是血管的观点,因为血管显然不能形成这种感传循经的现象。此外,人们还发现经络沿线的皮肤电阻较低,为验证经络的客观存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关于经络,研究者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甚至出现了与经络相关的产品。但是,经络一直没有被发现。

为了探索经络的存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清时花了10年,终于有所收获,被邀请演讲,最终引发公众讨论。(十年前,朱清时以科学解释经络为己任,现在这样回应问题。)

北京中医药大学的陈明教授认为,经络是一个功能通道。一方面,经络的发现可能就像细胞一样,需要特定的仪器和机遇;另一方面,经络很可能只存在于活着的人身上,人死了,经络也就没了。中医里的经络相当于飞机的航线。飞机飞的时候知道天上哪条线是航线,飞机降落的时候看不到。

不可能的双盲

循证医学,即遵循证据的医学,是近年来在世界临床领域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医学范式。其主要思想是:任何医学决策都要以客观的临床科研证据为依据;任何临床诊断和治疗决策也应基于最佳研究证据和临床专业知识与患者价值之间的关系。

事实上,循证医学中存在一系列研究方法的层级结构。循证医学中不同研究方法的层级结构如下:

病例研究是结构的最底层,其次是回顾性和前瞻性综合病例研究、非随机对照队列研究、开放随机对照试验和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而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是层次的最高层。

因此,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的证据结果是荟萃分析和系统综述的基础。尽管这种研究方法的等级结构是基于药物治疗模型,但它现在被广泛用于研究其他更复杂的非药物疗法,如中医和针灸。

但由于针灸属于介入治疗,无法像假药安慰剂一样达到其隐蔽性和相似性,所以很难完全设计出一个没有治疗效果,没有本质因素干扰的安慰剂组。

在临床治疗试验中同时为针灸师、受试者和研究者设置盲法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具体的治疗是由医生自己进行的,医生必须知道自己在治疗中使用的是真针灸还是假针灸。这就是为什么很难将试验设计成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的原因,其安慰针只能欺骗受试者或其他人员,因此很难满足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中“双盲”的要求。

到目前为止,在针灸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献中,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权威的、规范的、能被大家认可的诊断标准和疗效评价标准。

不相容的循证医学

在药物实验研究中,只有充分了解实验药物对人体的吸收和代谢、分子受体的识别、生化和生理反应的激活以及药物的失活,才能进一步设计和开发对照组的安慰剂。

就针灸而言,设计一个合适的假针灸对照组,最大的挑战恰恰是研究者本身对针灸机理的认知不足,导致研究者在设计假针灸对照组时不知道哪一个有可能产生疗效,不经意间将真正能起到治疗作用的重要元素纳入假针灸对照组。

在单纯药物治疗的研究中,循证医学中研究方法层级的一致性和合理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面对中医、针灸等复杂的非药物传统医疗,这种层级结构不应该成为指导研究方法的结构模型。

西方药理学中的安慰剂是将生理和心理因素完全分开的,而在中医的针灸中,或者说在中医的体系中,形、气、神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研究对象也不仅仅是西方科学研究中单一的机械有形的物质。它重视精神要素在诊疗中的作用,将人的情感和欲望视为人性。

中医诊断中,不知是否要观形,还要辨神。验证针灸或中医疗效的双盲实验,完全是基于一个标准来衡量另一个标准所涵盖的内容。

**◎******

* *有待研究和讨论的结论* * * * * * * *

备受推崇的是,网易浪潮开创了一种新的文风:通过对公开报道和资料的整理,用逻辑和思辨来反映问题,几乎完全不需要采访。这在门户网站无权采写的年代,无疑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

但是,客观、科学、公正地看待问题,仍然是一个作家的基本素养。

以针灸治疗腰痛的真假针灸实验为例,国外期刊有11篇相关文章。有6篇文章得出针灸和假针灸没有区别的结论,其中只有1篇文章直接得出针灸只是安慰剂的结论。弱水三千,我就举一个例子证明一下?

在古代传说中,巫师是跳出思维和医学的实践者。不可否认,在祭祀的过程中,因为现实的需要,促进了解剖和认识自然的理论。医学的前身是巫术,最早的医生也是巫师,最早的治疗方法也是巫术。巫师在当时是知识分子,和科学家一样。他们掌握了当时的先进技术和知识。在古希腊、古印度、古巴比伦,我们可以看到文献记载,医学萌芽于巫术,医术与巫术密切相关。

?游戏中“巫师”的角色

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分析特定的职业是有意义的。从辩论的角度来说,把原本统一的东西一分为二,拿一面之词作为论据来支持论点,是站不住脚的。

医学起源于巫术,但与巫术平起平坐。我们应该从哪里开始?针灸在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风风雨雨。是人类对人体不断认知和改进的微观历史,从治病的石针到骨针、竹针,再到金针、银针,甚至现代的无菌针。用一套挖掘出来的医疗器械,甚至逻辑上毫无关联的中国病源学资料,来论证针灸不仅无益,而且有害,实在可笑。

近日,著名杂志《自然》在网上发表了一篇颠覆大多数人常识的论文:来自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科学家发现,肺具有造血功能,但其产生血细胞的能力并不低——在小鼠模型中,肺产生的血小板数量超过总数的一半。这是以前从未发现过的。

试想:几千年前,老祖宗的《黄帝内经》就知道“肺面临百脉”,中医也曾依靠这一理论在治疗小儿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炎等疾病上取得奇效。

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是一种解释人体的方式,或者说是一种思维方式。要论证一门医学,就要在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把它放到自己的理论体系中去。从这个角度来看,针灸是安慰剂的说法本身就是一个悖论。

当代医学模式面临两个困境。一是旨在攻克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非传染性慢性病的第二次健康革命受阻,激发了人们对现代医学模式——生物(治疗)医学的反思。另一方面,医疗费用恶性膨胀引发的全球医疗危机迫使人们对医学的目的和核心媒介进行深刻反思。

美国心脏病致病因素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生物因素(包括遗传)占25%,生活方式和行为占54%,环境因素占9%。

对于非传染性慢性病的发生,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的作用远大于生物因素。对这些疾病的有效控制需要医学模式的改革,即从生物医学向集生理、心理、社会和环境因素于一体的新医学模式转变。"

当代科学和医学的发展趋势是注重整体和局部、综合和分析、经验和实验。在实验医学时代向整体医学时代的过渡时期,医疗的对象转变为人类的健康和疾病。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中医药大学原校长陈凯先表示,从这个角度看,东西方医学的融合是当代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纽约东北部萨拉纳克湖上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上有一句话:

治愈有时,减轻经常,安慰总是。有时候是治愈;经常帮忙;总是安慰。

有时候治愈总是令人欣慰的。这是医学。

参考文章:

[1]林,针灸作为安慰剂的原因及分析。

[2]邵宏对艾灸的历史研究。

[3]马士林《论灸法的历史与现状》

[4]陈凯先《当代医学发展需要中医,东西方医学必然趋同》。

[5]陈《论针灸的起源》

[6]张文采安慰剂效应研究实验设计的历史和发展。

[7]刘晶等,“舒适针刺控制设计的研究进展及相关问题”

[8]周剑英设计的针灸临床试验舒适度控制方法。

[9]张红峰《针灸针消毒灭菌管理现状》

[10]何伟对西方针灸与中国针灸的比较及启示。

[11]张建亮对经络理论和针灸原理的研究

[12]熊俊现代针灸疾病谱的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