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死后,姜维为什么九伐中原?司马昭一针见血。
然而没想到的是,自从刘死后,蜀国的势头一落千丈。即使诸葛亮尽了最大努力,仍然没有好转的趋势。直到诸葛亮去世,蜀汉都没有力量扭转乾坤。然而世人不明白的是,为什么接过诸葛亮衣钵的姜维选择了九伐中原。司马昭的话道出了原因。
临死前把自己托付给汉朝,无力忏悔,留下遗憾。
自从关羽和张飞死后,刘备终日郁郁寡欢,当时形势危急。没过多久,刘备生病了。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仍然没有好转。这时候,刘备得知自己的生命走到了尽头。他派人紧急召回诸葛亮,在他死前屏住呼吸,任命他的儿子刘禅为下一任蜀国的统治者。他弱弱地托付诸葛亮,希望他能辅佐儿子,实现光复汉室的伟大梦想。
也许正是刘备的退位,让诸葛亮坚守了自己的信仰,发誓要帮助刘氏复兴汉朝。在某种程度上,北伐之初,蜀汉军队是有优势的。然而,令诸葛亮没想到的是,由于手下一名将领的错误指挥,蜀汉成了众矢之的,甚至隐约有被灭之势。如果不是诸葛亮处变不惊,用了虚招,也许蜀国早就退出三国争霸的队列了。
此时诸葛亮虽然明白蜀国大势已去,但还是不甘心。休息了一会儿,他又派兵攻打魏。然而此时魏国早已有所防备,诸葛亮的一再谋划注定竹篮打水一场空。经过多次战斗,诸葛亮的健康严重衰竭,不久就卧病在床。已故的蜀汉统治者刘禅临终时,派一名心腹到丞相府拜访诸葛亮,希望他能指导国家,并提出一个可以继承他衣钵的候选人。
经过深思熟虑,诸葛亮给了刘禅两个候选人。没过多久,诸葛亮就因为重病去世了。后人对诸葛亮的奉献精神既感叹又赞叹,甚至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来形容他对蜀国的奉献。今天,诸葛亮的光辉形象仍然屹立在无数中国人民的心中。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九袭中原忙于魏。
很多历史学家认为姜维可以算是诸葛亮的接班人,他的才华甚至超过了诸葛亮。诚然,诸葛亮病逝后,姜维从他手里接过了讨伐魏的大旗。据史书记载,15年间,姜维任丞相时,共有九次反魏战争。这九次战争虽然胜多败少,但并没有达到诸葛亮生前所期望的目标,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让风雨飘摇的蜀国雪上加霜。所以很多历史学家都很好奇。面对这种情况,姜维为什么选择北伐?
历史学家经过一番考证发现,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这可能是姜维不得不选择的一步棋。历史上,刘禅一直是一个昏庸的人物,在他的执政生涯中,他确实将这个词贯彻到底。刘禅非常信任宦官黄浩,为了彻底放纵和享受自己,他甚至把自己的权力交给了黄浩。在某种程度上,宦官对政治的干预使得蜀汉的局势越来越混乱。为了充分享受权力带来的快感,黄浩多次勾结朝中大将废掉姜维。当时为了保护自己,姜维只能尽力证明自己存在的重要性。于是,对魏发动战争成了姜维的最后一根稻草。
此外,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蜀汉已经被消灭了。自从关羽、张飞等将领死后,能文能武的人不多,除了廖化,没人能用。此外,当时蜀汉的经济一落千丈,整个蜀汉没有太多的钱来养兵养马。当时,姜维虽然知道蜀国国力正在下降,但他仍然坚持北伐,因为他不仅要救自己,还要救广大的蜀国。而且在姜维心中,诸葛亮制定的一系列政策都是自己行动的指南。诸葛亮生前致力于蜀国的考虑,他制定的计划一定是正确的。于是,姜维全力以赴,执行诸葛亮的政策,想挽救破败的蜀国。
正是因为姜维的北伐,才让濒临崩溃的蜀国得以喘息,边疆得以稳定,百姓在水深火热中获得了一点安定。姜维此举虽然确实增加了蜀国人民的沉重负担,但也成为蜀国不得不选择的自救良策。
各种自救都是空的,很多挣扎都是无用的。
蜀汉后期,宦官黄浩、诸葛亮的儿子以及众多旧臣认为姜维北伐对蜀汉国力造成重创,纷纷反对姜维北伐。就这样,出征作战的姜维感受到了百万的压力,甚至不敢领兵回京城。当时姜维只好原地不动,不断驻军,储备战备物资,打算重启北伐。此外,朝中许多大臣也想出了除掉黄浩的主意,但由于刘禅太幸运,他们无从下手。
公元263年,姜维得到钟会统治关中的消息,于是他立即派人向刘禅报告此事。然而,黄皓用鬼神论蛊惑刘禅,说敌人不会来了。但这件事,满清的文武官员都不知道。直到魏军攻打汉中,刘禅才出兵救援。然而,任何抵抗都已经太晚了。不久,蜀汉以一种非常孤独的方式消失了。许多年后,司马昭再次形容姜维的北伐是明智之举。换句话说,如果没有姜维的坚持,也许蜀汉早就消失了。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