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其实是古人的卫生防疫日。

端午节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段”字有始有初的意思,“午”与“五”谐音,故称“端午”。中医也把农历五月称为五毒月,民间有句谚语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得安宁。”

端午节期间,气候多雨潮湿,蚊、蝇、虫、菌活动频繁,繁殖迅速,容易滋生疾病。此外,5月以后,白天变短,夜晚变长,阳气下降,人的阳气也随之降低,阴邪之气发作,容易患病。

古人把农历五月视为“卫生防疫月”。最早的端午节是人们聚集在一起“保持健康,赶走邪灵,避免瘟疫”的日子。端午节的一系列传统习俗都与防疫有关。

五月属火,午火旺,金气伤。所以古人独居,食之无味,用之有度,养生不洁,正是火的太旺了。

——《宝生新鉴》

1,吊菖蒲和艾草

“五月五日端午节,石天骑着艾虎,手持菖蒲剑,瘟神回到阴间。”这首歌谣生动地描述了端午节时家家户户门上插艾草、菖蒲以驱除瘟疫的习俗。

菖蒲和艾草都是芳香植物,可以入药。菖蒲有清海关、醒神、祛湿、化痰、除秽的作用;艾草的茎叶中含有挥发性芳香油,产生的特有香味能提神醒脑,开窍醒神,杀虫杀菌,驱蚊、蝇、虫,净化空气。端午节正值夏季高发时期,所以古人经常在门口摆放菖蒲和艾草,辟邪治病。

2.避开五毒

北方古人视端午节为“毒日、恶日”,避之不及。其实这是因为北方夏季天气炎热干燥,瘟疫容易传播,蛇虫容易咬人,使得北方古人逐渐形成了“避五毒”、“躲端午节”等习俗。五毒是指蜈蚣、毒蛇、蝎子、壁虎、蟾蜍。这五种动物就是古代华北广为流传的五毒。

3.穿五色丝绸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五行的五种颜色“蓝、红、白、黑、黄”被视为吉祥色。五色丝是由红、绿、黄、白、黑粗丝线制成的五彩绳,是一种色彩鲜艳的长寿线。这是宋代的古老习俗。古人用它来祛病辟邪,让孩子避开蛇和蝎子的伤害。

4、佩戴香包:

据陆记载,端午节时,“绣包极小,形似荷包,中间装雄黄,称为雄黄荷包...所有这些都系在翻领之间,以辟邪”。端午节“戴百草袋不怕五虫”。现在,香囊通常装有一些芳香中药,如白术、白芷、菖蒲、川芎、川芎、甘松、山奈、冰片、樟脑等。,使其具有更好的解毒防疫效果,并具有芳香、驱虫、防瘟、防病的功能。

5.木兰汤

这里的“兰花”是菊科泽兰属植物。端午节正值盛夏,是皮肤病多发的季节。古人常用兰草汤洗澡去污。飞机草的香味可以祛污辟邪,“浴兰”可以祛病除疫。从现代角度来看,香草含有多种挥发油,具有杀菌抑菌作用。用香草煎剂清洁身体,防病保健有效。

端午节的这些习俗与端午节前后潮湿的气候有关。为了防止瘟疫流行,这些中药被用来驱秽、解毒、驱邪。这些习俗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的养生智慧、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具有很强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