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肺实体研究

摘要:本文旨在研究肺形及其与理论的关系,建立新的肺形理论。运用古今对照、中西医对照的方法,论证肺形及其与理论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医对肺的位置、重量、颜色、纹理及相关组织器官都有详细的记载,与现代人体解剖学基本一致。中医对肺的功能的认识是以肺的形态为基础的,这与现代医学是一致的。作者认为,中医的肺与人体解剖学的肺同名,其理论与肺形密切相关。

关键词:肺;解剖学;中医生理学

肺是中医五脏之一。大量的古籍记载证实了中医对肺形有过研究,中医的肺理论就是在此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提出的,可称之为肺形医学。开展肺体质的研究,有助于纠正对中医缺乏体质研究基础的错误认识,有助于建立中医体质医学。

中医肺实体的研究记录

肺的位置是“肺为藏器所盖”(《苏文秉能论》),“上膈属肺”(灵枢经),“肺也在上”(《难经》三十二)。古人认识到肺位于横膈膜上的胸腔内。肺“附于脊柱第三椎”(明翟倞《归经肺图》)。根据现代研究,唯一能被古人视为肺的附着体的是肺肠系膜。肠系膜是肺胸膜的一部分,从肺根部迁移到肺门处的纵隔,再到胸膜壁。据此,古人所谓的连线,可能指的是肺门(肺根)。肺门(肺根)的位置约为胸椎棘突高度的4 ~ 6倍。古人将其记为第三椎,即第三胸椎,可能以肺根最上缘来描述。

肺重《难经四十二难》载:“肺重三斤三两”,相当于796.875克(当时一斤相当于现在250克,一两相当于15.625克)。现代13 ~ 17青年男性肺重约727克,女性约689克。成年男性平均肺重量约为1000 ~ 1300克,女性约为800 ~ 1000克。左肺与右肺重量不同,约为536克,左肺重量约为481克。对比古今可以知道,古人所说的肺重是指左右肺的总重量,这是根据青少年甚至更小的儿童的肺部观察和研究结果得出的,这与当时容易观察到的对象主要是墓地中裸露的儿童尸体的历史情况有关。为了不受古今度量衡换算误差的影响,采用脏器重量比的方法计算古今五脏的重量比。据古籍记载,肝、心、肺、肾、脾的重量分别为4斤4两、12两、3斤3两、1斤1两、2斤3两,重量比约为5∶1∶4∶1∶3。肝、心、肺、肾、脾的现代重量为(13 ~ 17岁男性):1069克、201克、727克、226克、213克(因为古代记载中提到脾有半斤)彼此的比例为5∶1∶3∶1∶655除了古代和现代的脾比不同外,其余的都差不多,说明古代关于五脏重量的记载是可信的,肺的重量应该也是可信的。

肺的形色是“白有二叶”(《医贯·形景》)。古人把肺色描述为“白瀛”,可能是相对于人体体腔内其他器官的光色而言的。和以前一样,观察的对象可能是孩子的肺。因为孩子出生在世界上的时间短,吸入的尘粒少,肺部比成人轻。再加上当时环境污染少,空气干净,所以他们的肺又白又亮。与成人的肺不同,肺泡壁中不断沉积灰尘和碳粒,颜色为暗红色或暗灰色。

“肺是娇弱的”(薛的《医案难经本义》、顾的《医镜》、《格言汇编》、《治疗大纲》、《医心体悟》、《咳嗽》),而其本质是娇弱的(刷花医镜、脏腑证治)。从器官质地来看,肺叶真的很嫩很脆弱。“肺熟再沉”(《难经·三十三难》)。肺部包含大量可膨胀的空腔,这些空腔漂浮在水面上。煮熟后,水进入肺的气腔,空气排出,肺沉入水中。

肺的结构有“六叶二耳”(《难经四十二难》)。“肺有两片大叶子,六片叶子,两个耳朵,其中二十四片是空的,空得像个蜂巢,底下没有渗透,所以呼吸是满的,呼吸是空的。新闻是自然的,没有贫穷。”现代研究认为肺由两叶组成,左叶和右叶,与古人讨论的肺的六叶略有不同,但现代也发现左肺可以有三叶。因为古代不可能进行大规模的人体解剖学研究,所以肺中六叶的记载不能作为否定中医肺的解剖学基础的依据,或者可以观察到叶异常者。肺有二十四个空的空间,可能指的是肺段支气管腔。由于条件所限,古人只能用肉眼辨别肺叶、段支气管等较大的管腔。至于数目是否正好二十四,今人无法苛求古人。这些叶子和节段性支气管腔使肺部看起来像空的蜂巢,与更细的细支气管和毛细血管相连,直到肺泡,没有出口。古代记载为“空如蜂巢,下无贯”,反映了肺的结构特点。

古人还研究了与肺有关的组织结构,如“只有一张嘴是食物的入口,呼吸的方式”,“鼻为肺之官”,说明古人已经发现呼吸需要口鼻的参与,二者是气体出入的通道。

“和合悬下,舌后,咽喉二窍同,而异,二路并行,各不犯误。喉前,总出纳,名吸门;其管坚中空,坚如骨,接肺,是气息之道,呼进呼出,打开心肺,刺激血脉之行。此气管也。”“气管是九个部分,重12盎司,一英尺两英寸长,两英寸宽。里面有十二个小孔,孔不透。是气息之路,叫十二重楼,仙家叫十二品。下肺”(《经脉集·脏腑联系与分合详解》)。古人发现了气管和肺的结构和功能关系。据赵思鉴考证[2],灵枢中记载的长度是用商代尺子测量的,所以文物出版社出版的罗《历代尺子图谱》中记载的商代骨尺一尺长相当于今天的16.95厘米,古代记载的气管长度约为20.34厘米,最短7.1厘米,男女最长65500厘米。气管外径男性为2.0 cm,女性为1.8 cm,与测量起点相差较大,或者换算方法的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气管软骨数量从12到19不等,一般从14到16不等,古人记录为九段,差别很大。但古人也提到过十二小洞、十二重楼、十二级等。,这似乎表明古人发现气管软骨至少有十二段。气管软骨的支架试验、网具试验、支架收集,使气管保持坚固中空的形状,古人称之为“其管坚固中空,坚如骨”综上所述,古人将气管、支气管作为肺的附属组织进行讨论,可见中医的肺是人体中的体肺。

肺形态研究对中医肺功能认识的影响

肺在控气主呼吸中的作用古人发现肺藏于胸中,“二十四虚,空如蜂巢,下部无透孔”,与鼻、口、喉等通气组织器官相通。可见的呼吸运动与藏肺之胸的起伏密切相关,从而提出了“肺藏气”(《苏文调经论》)和“肺人”的说法。还描述了肺呼吸运动的形式,即“它来自肺,跟随喉和咽,所以呼吸出来,吸入进来。”(《灵枢·五味篇》)“吸之则满,息之则空。呼吸了,消息自然就有了,也就没有贫穷了。”古人之所以把控气和调节呼吸的功能归于肺,是对肺进行深入细致的形态学研究的结果。

古代对肺主气功能的理解,不应仅仅理解为控制呼吸,还应包括肺吸入的气体在人体内的分布、利用和代谢的过程。根据气体在体内的分布、利用和代谢,可以依次调节肺控制呼吸的功能,如呼吸的快慢和深浅。肺主气还包括吸入的气体和吸收的饮食精微物质的混合和分布。如《灵枢营养生会》载:“人患气于谷,谷入胃,传于肺、五脏。”肺能运化水谷之精的功能,说明古人知道胃肠道等消化器官血管中的血液会经过肺,全身用过的气体会通过血液的回流回收,再通过肺呼出。所谓“肺在脏腑之上,脏腑之咸气由其呼出”(《书编·养肺方法》)。

为相府之官,肺迎脉之功,表明了肺与君官——心的密切关系。心肺不仅彼此接近,而且还触及脏腑。更重要的是有着紧密的血管结构联系,使得两者的器官功能互补。肺的形状和功能将如何影响心脏的功能。肺气淤血会导致心脉血液循环受阻,甚至出现血瘀、心悸、胸闷、唇青舌紫等症状。心脏的生理功能也会影响肺的功能,心气不足、血瘀可导致肺系呼吸功能下降,如胸闷、气短、咳嗽、痰多呈泡沫状粉红色。肺面对百脉的理论进一步说明了肺与血管、血液循环的关系。除了心脏,全身的血液都经过肺,都是因为肺有“临百脉”的生理特点。

肺主皮毛功能,主要是呼吸功能。肺和皮肤都有呼吸功能。有人试图弄干青蛙的皮肤,青蛙很快因失去呼吸功能而窒息死亡。如果切除青蛙的肺并保持皮肤湿润,青蛙可以存活很长时间。这说明皮肤呼吸对青蛙来说比肺呼吸更重要。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还发现,如果全身涂满油,会感到胸闷,呼吸不畅。外感疾病时,皮肤受阻,汗腺受阻,皮肤的呼吸功能受到影响。此时肺部并无明显异常,但人已经感到胸闷、呼吸不畅。肺主皮毛中的肺和皮毛在人体解剖学上明显指的是肺和皮肤,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比如用阿胶治疗肺结核就是这个理论的具体应用。当肺部生病时,可以通过将动物皮熬成胶来治疗。阿胶由驴皮制成,具有滋阴润肺的作用,是治疗疲劳引起的咳嗽、咯血的良药。[3]

肺起源于水上,肺的功能来源于水上的结论,可能来源于古人对胸腔积液和肺水肿的认识。胸腔积液多见于肺结核。从西汉现代女尸防治痨(痨)的经验和古代医书、方剂的记载可以知道,中国古代很久就有了痨,也有不少人感染了痨。结核性胸膜炎常导致胸腔积液,表现为肺所在的胸腔内有大量渗出物,压迫肺部,导致肺呼吸功能障碍。此外,肺水肿多由呼吸循环系统疾病引起,其病理改变主要是由于肺泡内大量液体积聚,肺的呼吸功能受损。这些病理变化表明,肺与水、液关系密切。古人认为肺有运行水的功能。结合雨从天而降、水从高处而下的自然现象本质,以及肺位于脏腑,提出了“肺为水上之源”的理论。水从上到下的特性提示,只要有流出通道,水流顺畅,就不会发生疾病。胸腔积液时,由于胸腔和膈肌的屏蔽作用,水被限制在胸腔内;肺水肿时,液体被限制在肺泡腔内,不允许向下流动。古人很自然地认为,可能是因为正常肺的水流通道被堵塞,积聚在胸肺中,使胸水和肺水无法流出,使古人不仅认为肺具有循环水的功能,还推断其主要水功能的主要活动形式是调节水流通道。一旦肺失去了调节水通道携水的功能,就会产生胸腔积液、肺水等水液代谢紊乱。所以,肺为水之源,肺为调水主经的理论,是建立在对肺结核等病症的临床观察和总结之上的,其中肺指的是人体解剖学的肺。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

此外,有些药物不仅治疗呼吸系统疾病,还能促进利尿。比如车前子可以利尿,有止咳平喘的作用;桔梗可以化痰止咳,但如果排尿困难患者在使用大量利尿剂后利尿效果不明显,加入桔梗可以加强利尿作用;桑白皮、紫菀、花椒等。,既能化痰止咳,又能利尿。药物的多组织多器官作用似乎进一步表明肺与水液代谢之间存在某种联系,这可能是肺主水的理论来源之一。

肺宣降的功能活动形式是古人发现的肺主气、主呼吸、助心、治百脉的活动形式。法宣是外向向上的,而江苏是内向向下的。这种活动形式是以肺的形态和组织为基础的,是古人从肺的病理状态总结出来的,从而推断出生理。如果由于多种原因导致肺气不降、逆势而行,则可出现咳喘、气短、呼吸过度、吸气少、胸闷等症状,临床上见于上呼吸道感染、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炎等。古人由此推断,肺气会陷入平稳状态,而在后期临床上肺气不降而逆势时,此时会咳出泡沫状的粉痰,胸闷加重,气短加重,或小便少,作闭尿,四肢水肿也类似。肺气藏郁,可出现咳嗽、胸闷、气短、气喘,可见于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炎、免疫功能下降、肺气肿。但肺气临床表现为头痛、头晕、苔闭塞、无汗或汗出不畅。由于肺部病变早期肺气宣降异常难以区分,通常称为肺衰宣降,采用同样的治疗方法来宣肺气。因为肺的病变是肺气不宣降的功能形式,正常肺的功能活动是宣降。肺宣降异常的临床表现也充分证明了中医的肺就是人体解剖学上的肺。

标签

中医是研究人体、指导临床诊疗活动的生命科学。古人对人体的结构和功能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在此基础上,长期的临床实践和观察产生了中医的基础理论。虽然形成这种理论的途径和方法具有中医的特殊性,但这种以身体为基础的医学应该是中医理论的主要内容,可以称之为中医的身体医学。它关注的不是人体结构的研究,而是基于人体形态的医学研究,尤其是对生命体的整体研究。上述医学对中医肺形的研究初步发现,中医的肺有其形状结构,与人体的肺同名,其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与肺形密切相关。中医的肺理论应该建立在对人体形态的研究上。

参考

[1]胡建北。中医脾实体初探[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5 (5): 7。

[2]赵思剑。从《灵枢胃肠篇》考证殷商时期的解剖学成就[J].天津医学杂志,1965,3: 237。

[3]王洪图编辑。《黄帝内经》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G]。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