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说说太极传哲学的意义?
老子、庄子、易传、太极传的哲学体系。
中国的哲学可以追溯到夏商时期。而中国的哲学思想真正形成理论体系是在战国乃至秦汉时期。在此,我们简单总结一下“阴阳”的历史考察。
《老子》第四十二章说“万物负而持阳,冲以为和”。在这里,老子明确提出“阴阳”属性普遍存在于世间万物之中,这是道家对阴阳学说最早的理论贡献。这一观点在《庄子大师》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阴阳是人,无意识则有,无形则无,一切动物皆不知。这叫根。”而且道家在观察自然和社会的变化中,发现了事物运动变化过程中的辩证原理:“有无互长,难相补,长短不一……”(《老子》第二章),并提出了著名的“反道之动”(《老子》第四十章)的辩证理论,为以后阴阳理论体系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辩证基石。这是道家对阴阳学说形成的巨大贡献。
战国末期的苟也在其著作中举起了阴阳学说的大旗。《荀子·礼记》说:“天地合而造万物,阴阳一变而生。”肯定万物的产生和变化是天地阴阳相互作用的结果,否定鬼神主宰万物。《荀子·天论》指出:“群星陨落,木在歌唱,全中国人都害怕。岳:什么事?岳:没什么。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变,物以稀为贵。这很奇怪,但它并不害怕。”在这里,荀子指出,罕见现象也是受阴阳规律支配的,奇怪可以理解,但迷信和恐惧是不正确的。
《易传》中所有关于阴阳范畴的讨论都源于道家,所有关于五行方位、天人感应的理论都来源于阴阳。纵观先秦到战国的《论语》、《孟子》,没有涉及阴阳五行的记载,是一个有力的解释。从《太极传》的哲学理论中可以发现,它的许多要求、方法和运用原则都离不开道家哲学。比如《老子》说,“要则守之...如果你想要它,你必须保持它。”这种认识方法体现在《太极传》的公式中,说“欲上则有思”,“欲先左则先右”,“欲先则前”等等。
《老子》云:“以天下之柔,天下之强。”太极拳的攻防原则是“刚柔并济”,在具体运用中要求“以弱为主,舍己从人”。
在《太极传》的经典哲学理论中,“阴阳既统一又转化”的思想随处可见。《太极传》上说,“人刚柔则行,人随则粘”,还有“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有助于经济,则有见识”。上述理论反映了对这方面的深刻理解和拓展。
综上所述,通过对史料的研究,可以证明太极拳的哲学理论源于先秦时期对道家朴素的认识和借鉴的方法论,自始至终体现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丰富内涵,充满了东方文化的古朴特色和中华民族的智慧。正因为如此,太极拳不同于其他传统民间武术的单纯(健身和攻击方法)。两者的本质区别在于,太极拳以其丰富的哲理,指导着人类生命的科学锻炼,其健身效果和搏击艺术,导致了与其他传统民间武术完全相反的做法。这是太极拳独特的“从背后攻击人”的原理,也是“心软”的科学运用。
二、道家文化中的阴阳家与太极拳
阴阳家的哲学主要阐述宇宙的起源,以“阴”和“阳”的概念命名。在中国哲学中,阴阳是宇宙形成的两大法则。古今中外的人们都认为,阴阳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产生了宇宙中的一切现象。
阴阳论强调“五行”的运用,最早的记载见于《洪范》一书,“五行,一水,二火,三木,四金,五土”。洪范还告诉人们,人类世界和自然界是相互联系的,君主的恶行会导致自然界异常现象的出现。这个概念被阴阳家发展成了“天人感应论”。
《礼记·月令》也是阴阳家的著作,一般以月为单位告诉百姓该做什么,以与自然力保持和谐。其中,宇宙的结构是根据阴阳学说来描述的,表达方式是时间和空间。也就是说,它既是空间结构,也是时间结构。比如阴阳家把四季和四个方位协调起来,夏天和南方相合,代表热;冬配北方,意为寒冷;春配东方,东方是日出的方向;秋配西,西是夕阳的方向。白天和黑夜是四季的缩影,所以早晨是春天,下午是夏天,晚上是秋天,晚上是冬天。阴阳论者试图用这种宇宙论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来解释自然现象,并进一步认为这些现象与人类行为密切相关。
阴阳家认为五行是有一定顺序的,四季的顺序和五行的顺序是一样的。木头在春天开花生火。夏季火盛,火生于土;中部土丰,土富金;金生在秋,金生在水;冬天水多,水生木。由此,五行循环完成。根据邹衍阴阳学说,以土为德的黄帝王朝,后来被以木为德的夏朝所统治。夏被晋德统治的商朝统治,商被火德统治的周朝统治。周将被以水德统治的王朝所统治,以水德统治的王朝将被以土德统治的王朝所统治。这样的周向流循环。这个推论在鲁的《春秋》中流传下来。在未来的实际政治社会中,它产生了与这一推论惊人相似的效果。秦国统一中国后,郭以“水德”改黄河为“德水”。没过多久,汉朝建立,正式宣布“土德”治天下。此后历代皇帝的称谓一直是“奉天载波”。“奉天运”是指坚持天人相制的原则,传承五德之运。
道家文化吸收了众多学派的哲学成果,用于探索人与自然的奥秘,从而探索避免或延缓死亡的原理和方法,甚至达到控制和超越自然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道家文化具有征服自然的精神和勇气。
道教诞生后的修仙思想和文化,在唐末五代以后逐渐演变为一种拯救世人的方法,而服用金丹到天界修炼外丹术的做法,也在经历了惨痛的教训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内外丹双修的理论。如《成传·鲁治卷一养生金丹》记载:“然而内丹未成,外丹服者死。比如干草是有害的,如果放在火上,会烧死所有人。”
五代末至宋代,内丹学说完全取代了外丹学说,出现了历史上最重要的道教人物陈抟和张伯端。这两个人各自成为一个学派的创始人,影响深远。其中当代贡献较大的陈抟,擅长易学、黄老学、内丹学,将火龙传于真人,火龙传于张三丰,史称“隐仙派”。
据《宋文建》卷八十五《易龙书》所载,其载《陈抟拜西蜀祠序》是陈抟撰写的一部易学专著。《汉书·易捷》、《太极图接受考》、《舒华序》等宋代著作中也有记载。陈抟的易学思想和理论、无极图、太极图、先天图等。、经释种、木秀传至邵雍、周敦颐,为整个宋代学术做出了巨大贡献。
陈抟修炼内丹,使他以睡觉闻名。陈抟《智玄篇》根据天地方位、五行归属、阴阳互动、四时运行,指出人体器官的对应部位、修炼时机、调息方法、感应效果。他的内丹理论是由真龙传给张三丰的。在此基础上,创始人张三丰悟出了内功与外拳相结合的太极拳法,撰写了《太极拳聚气聚气论》、《太极论》等关于太极拳修炼的著作。比如张三丰在《释太极下之武功》中说:“...如果你必须坚持下去,你就会意识到这个运动,然后你就会理解它,然后你就能够理解它。怎么会是丈夫能拨千斤,工作不如境界呢?所谓懂粘运,其视听轻灵耳……”
阴阳五行学说后来成为道教文化内丹派的重要理论基础。内丹理论在阴阳哲学的影响下,吸收了“天人感应说”和“宇宙生成说”,开辟了积极探索人类延寿原理的新途径,并最终被“隐仙派”张三丰方士所用,实现了内丹与外拳统一和谐运作的太极拳术。它与阴阳五行学说密切相关。在太极拳的聚神聚气理论中说:“气聚神凝,进而在动静中引太极之益,在八卦五行中存克制之理,使太极达于一体,阴阳相合,动静相合……”《太极传》的经典论述以“天人感应”理论为指导,为人类实践中的意义阐释做出了令人骄傲的贡献。曾云、张三丰:“夫与自然相和,而道是排他的,阴阳交替,万物皆明。阴阳,千变万化之规”;“大道至简,须从阴阳中求实”;“人的作用,有动则静,静极则动,动则相联,阴阳相分,就像阿泰池”;“吸到底部不冲洗肾脏,叫它到顶部不冲洗心脏...与周日性质的工作不谋而合,赢得一年的等待”。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太极传》的哲学思想体系并不是由道家哲学单独运作的,它还吸收了阴阳哲学的理论精华,这与道家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深刻的联系。
以人为本,与宇宙的整体自然相联系,走向人类生命科学的深层内涵,与人体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符合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以人类生命延寿的人体机制征服一般的自然生命过程,是太极拳界今后要努力探索的目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