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脾失调的调理方法
肝脾不和证是由于肝气失调,肝气失调侵犯脾脏,肝气失调引起腹胀、胸胁胀痛,气滞引起腹胀、便溏。肝胃不和证是由于肝气郁结,火郁日久,肝胃郁热,导致肝胃郁结。主要表现为胁痛、嘈杂吞酸等症状。
疾病的起因
肝脾失调证
如果你抑郁,你的肝就会被榨干,你的肝气就会停滞。如果越轨侵脾,肝脾失调。正如《辩证》记载“夫虽在肝位,但肝必抑脾,脾必抑肝,故脾亦可与肝同痛。若食饥饱,劳累内伤,亦可导致脾虚,运化失职,清浊混淆,气滞湿重,肝木郁结,肝失疏泄,即“土木郁结。"
肝胃不和证
情志不畅,肝郁,肝气郁结,侵犯脾胃。“脏气不均,胜在有病,如怒伤肝,肝阻脾,脾气不对;它会在胃里膨胀,它被称为柯胜。肝郁化火久则肝胃积热。
发病机理
肝脾失调证
肝属木,主升泄;脾属土,主要运化。木能疏土,土能育木,所以两者在生理上相互影响,密不可分,主要体现在肝的疏泄和脾的运化。因为脾运化功能的正常依赖于疏肝理气功能,只有当疏肝理气功能正常时,脾运化功能才能正常进行。健运脾,养肝木,可以充实肝脏,行使正常的止泻功能。如果肝失疏泄,就会影响脾的运化功能,产生肝郁脾虚之证,也就是张仲景所说的:“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先健脾。”如果肝气郁结,气机病血,气滞血瘀,肝郁脾乘,脾不造水,水湿溢,则土败木贼,肝脾血瘀,气滞湿阻,气血水交,滞留体内,成为腹胀的病理结果。所以《沈氏尊圣书》说;“鼓鼓的...或因怒伤肝,逐渐侵蚀脾,脾虚,所以阴阳不交,浊气交杂,地道不通。郁为热,热藏湿,湿热并存,故其腹胀大。肝气郁结,气滞血瘀,脾液郁结,久而久之积血,正如《净月全书》所说:“瘀血阻滞是一种病,只是女人才有...或怒伤肝,气逆而血留,或忧伤脾,气虚而血留...“若脾虚因湿、肝木郁结导致中焦郁结,肝气失于气盛,气滞血瘀,则气滞、水滞、血瘀、瘀滞于腹,从而形成胀证。
肝胃不和证
肝主疏泄,升沉,胃主水谷的摄入和衰退,降沉,升沉,调节气的升降平衡。排出气有助于胃的正常功能。肝失疏泄,胃失和降,胃气上行。如果肝胃积热,热伤血络,就有吐血出血的危险,总是肝火犯胃,烧胃络所致。“呕血,每吐一口都是血,但这血是从肝来的,颜色偏青,带火,而且是错疹,是因怒而得。”《经》云:怒逆于气,甚至吐血,宜引血入肝(中医之旨)。所以肝火过旺,灼伤胃络,容易形成吐血、呕血的病理结局。
识别点
肝脾失调证
胸痛、乳房胀痛、腹胀、呼吸困难、情志抑郁或烦躁,因生气而加重,腹胀、便溏不适,腹泻后腹痛,食欲不振,肠鸣音升高,舌苔白,或苔腻,脉细。临床特征为胁肋肿痛的肝郁证和腹胀、腹泻、纳差的脾虚证。
肝胃不和证
脘腹胀满,胸胁胀痛,脘腹胀痛,急躁易怒,吐酸,嘈杂厌食,呃逆嗳气,舌质红,苔薄黄,脉略数。临床表现为胁痛、泛酸嘈杂、易怒、舌红苔黄。
判别分析
肝脾失调证
肝脉通肋,通膈,顺腹,故肝气郁结,经气不利,故胸胁乳少腹胀闷痛;在探讨肝郁、胁痛的病因病机时,《医学概论·丹泰郁案》认为“肝藏于内,外要依于胁,胁在何处,肝在何处”。隐藏的血是主人的愤怒。.....或有外触之怒,欲振而不能伸,停滞,藏于肝,虽无瘀血而痛。关于气滞腹痛,《因脉论》说:“气滞腹痛,以胸满腹胀为特征,疼痛应感于心背,气滞则甚痛。破气之药略减,补气之药更痛。”。叹气是肝郁之解,腹胀舒服,所以叹气是好的;肝郁不可达,故心情抑郁;如果你失去了柔韧性,你就会变得易怒。这就是《黄帝内经》苏文所说的:“肝病患者两胁下疼痛,使人生气。生气更厉害,所以症状加重;肝郁由脾,脾虚不运,清而浊,升降失职,行气受阻,食浊为湿所困,则腹胀腹痛便泻,便溏心烦,肠鸣音升高。因此,张景岳认为:“凡怒而泻者,必先怒而摄食,致伤脾胃,故若犯之,则随触而发。肝脾这个病,也是肝脾所盖。“《证治要诀》认为“气泻则肠鸣,气离胸膈,腹闷而痛,而泻则腹急而急,亦有腹被气阻者。这是由于中脘郁结,气机郁滞,水谷冷漠所致。排便后气滞可通,故腹泻后疼痛减轻;脾虚和胃,胃口不好,所以食欲不振;涂层为白色,无明显热像。腻苔为脾虚湿阻,脉弦治肝病。
肝胃不和证
怒伤肝,肝失功能,气郁,胃逆风,胃气失和,不行则痛。故胃脘胀痛,即申氏尊圣所言:“胃脘胀痛,胃脘邪燥也...尤其是肝气倍增,猛烈而剧烈。”《举一反三》也认为:“气滞胃脘痛,必然导致满攻刺。肝郁则急躁易怒;肝胃郁热,气火盛,所以满是酸水杂音;肝气攻胃,胃失和降,不可为,故愚;正如《石室秘籍》所言:“人病胃痛,或脾气不好,不能吃东西,或能吃但不能化,不饱则痛,上吐下泻,也是肝经所致。肝平则脾胃之土养,前症即愈。如果胃失去平衡而下坠,胃气上行,则为嗳气;如果胃气逆膈而动,就会引起呃逆。《冯秘笈》认为:“嗳气者多为胃气不足,噎气不升反降。如果胃过于偏激,就会放松,浊气就会出胃...若胃气停滞,但无酸味,宜调理胃和中。舌红、苔薄黄、脉微,都是肝胃郁结的症状。
就临床症状而言,肝脾不和证、肝胃不和证都有相同的症状,如胸胁胀痛、烦躁不安、食欲不振、脉弦等,是肝气郁结、月经不调、气机升降过度、阳气上升所致。肝脾不和证伴有脾失健运,气滞湿阻的临床表现:腹胀、便溏不适、腹泻腹痛、腹泻后疼痛减轻、肠鸣音升高。肝胃不和证还包括胃不和引起的胃脘痛、胃气不和引起的胃脘痛、胃气上逆引起的呃逆、嗳气、肝胃郁结引起的急躁、吐酸水样、舌质嘈杂、苔薄黄、脉微数。其中,胃脘痛、呃逆、肝胃郁结的症状为肝脾郁结证。
肝脾不和证和肝胃不和证,就其病机而言,都具有肝气郁结、月经不调的特点。不同的是前者有脾虚,后者有胃气不足,气滞火结。具体来说,肝脾不和证是:肝气郁结、肝郁气滞、脾郁气滞、水谷郁结、气滞湿热。肝胃不和证是:肝失疏泄之功,胃逆于胃,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气郁化火,肝胃积热,肝胃郁气,食欲不振。两者都位于肝,前者在肝脾,后者在肝胃,都属于气滞证。前者是肝郁脾虚,即肝气不足,正如吴所说:“脾肃责,肝则痛,肝则责,脾则责,脾虚肝实,故致痛泻。肝胃不和证是指肝胃气滞、热郁证。肝脾不和证常可由气滞、水滞、血瘀所致,导致肝脾瘀血、肿胀、积土败木贼。肝胃不和证常可导致吐血、呕血的病理结果,为气滞胃经所致。
就肝脾不和、肝胃不和的病因和病史而言,两者情志衰竭、肝气郁结的病因相同。前者常有饮食劳损、伤脾史,后者有气滞湿热史。
对于肝脾不和证,临床治疗应以疏肝理气、健脾和胃为主,并辅以痛泻要方(《镜月全书》)。“对于气机郁滞者,疏肝健脾为主道,通过调气使疼痛自行停止(《郑亦桐脉全书·生活本》);对于肝胃不和证,治疗应以清热理气、清肝和胃为主。药方是化感汤(镜月权术)和左金丸(丹溪心法)。相似综合征的治疗认为:“...那些因肝占胃而遭受胃脘痛的人,将由苦果、吴茱萸、白芍、青皮和木瓜制成。.....火郁则痛,发则连,脉必数,当以苦、苦解暑,黄连、栀子姜汁煎,泻火为王,香附、川芎、陈皮、枳壳解郁,以炒姜为导。
肝脏不好怎么调理?
1,科学饮食,避免暴饮暴食,不要吃太多脂肪类食物,过量食用容易引起脂肪肝。
2、忌抽烟、喝酒,酒精对肝脏的伤害很大,严重的还会导致酒精性肝炎,香烟含有有毒物质,还容易伤肝。
3.保持愉快的心情是调理肝脏的最好方法。
4、肝脏不好容易疲劳,所以要加强锻炼。年纪大了日常生活调理很重要。
半夜1: 00-3: 00,肝脏是主动排除毒素的,所以要让身体进入睡眠状态,肝脏才能完成代谢废物。肝脏的排毒需要在深度睡眠中进行,所以这个时候你要睡着,不要熬夜。如果这个时候不睡觉,肝脏会非常疲劳,久而久之就会受损,所以晚上要注意保证充足的睡眠。
肝不好的朋友不要盲目用药。临床上,肝病的病因还是比较复杂的。所以,当肝脏出现不良反应时,要及时去医院查明确切原因,不能掉以轻心,盲目用药缓解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