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同济公共卫生学院
1947年6月,同济大学正式聘请林景成(时任附属中美医院院长)为同济大学公共卫生学教授、公共卫生博物馆馆长。此后,该馆发展迅速,人员不断增加,先后移交给林守武、周德、张国高、、陈等人。1950周和杭从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公共卫生科学博物馆工作。同时,还培养了、王祖明、金、关秀英、石等一批卫生技术人员和护士。
2.中南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博物馆(1950.2-1955.5)
1950年2月,中央人民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决定将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及其附属同济医院迁至武汉。9月,同济大学医学院和武汉大学医学院合并组建中南同济医学院。当年,在中南军政委员会卫生部的领导下,学院与武汉市卫生局建立了武汉实验卫生中心作为公共卫生实践基地(地址:汉口瑞祥路1号,市传染病医院旧址),以为主任,陈为副主任,并派人参加各业务组的工作(如周德、张国高、等,1953因备课需要,调回学校,先后由陈、周德担任主任。1954,该所改为江岸区卫生防疫站。
1955由于科室的设立和卫生专业的教学,大部分人陆续调回学校,只剩下、石,将人事关系转到武汉市卫生局,但仍与江岸区卫生防疫站保持合作关系,作为学生实习和科研基地。1951年,公共卫生博物馆开始承担中央卫生部下达的教学任务,如全国公共卫生高级师资培训班(15学员,1951—1952)、卫生干部专业班(。1952-1955)、公共卫生博士专业课(83人,1955-1958)、医学系本科、专科卫生课程和毕业实习的教学任务。1953,卫生系首届本科生正式招生。为了给卫生系做准备,为卫生专业课的教学做准备,5月1953,决定把公共卫生馆的工作人员分成几个组:四个教学组,分别是卫生组织学、流行病学、环境卫生与职业卫生学、营养卫生学、妇幼卫生学、学校卫生学。由于当时人数较少,形成了一个联合小组,在卫生署成立之前主要负责医学生的卫生学教学。
3.武汉医学院保健科(1955.6-1985)
解放后,党和国家政府非常重视卫生防疫人才的培养。50年代初,我国高校院系调整时,卫生部决定先集中力量办六个卫生系。1955撤销山东医学院和浙江医学院卫生系,调整两所医学院卫生系约250名师生,与大众健康馆合并,筹备成立卫生系。
1955 5月3日,卫生部下发[1955]卫教字54号文件,同意我校设立保健科、医学部、基础医学科。同年6月1日,我校正式宣布成立卫生学部,林景成教授任系主任(1958后蔡宏道接任)。根据卫生部下达的教学计划,先后成立了卫生组织学(主任兼任)、流行病学(主任)、卫生学通论(蔡洪道主任兼任)、环境卫生学(林守成主任兼任)七个教研组,科室的党、团、工会、学术委员会等组织相继成立,以金同志为党总支第一书记,科室在党总支领导下开展工作。同年,卫生署教学楼(面积约2800M2)落成。
1957年,首届四年制卫生本科毕业(后改为五年制),26人留在该系任教,部分教师从外地调入,极大地充实了卫生系的师资队伍。1956为适应科研发展的需要,经卫生部中央卫生研究所批准,我系成立劳动卫生学研究组,全校相关单位教学研究组,如劳动卫生学、环境卫生学、营养卫生学、保健组织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内科等。,分别组织开展劳动卫生(工厂卫生)协作调查研究。卫生部每年都拨款,并配备全职人员。1960由于国家经济困难,劳动卫生课题组撤销,部分人员和设备转到相关单位。
1962年,为加强卫生专业临床教学,学院从两所附属医院抽调14名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皮肤科的教学人员组成卫生科临床教学团队,负责卫生科学生的临床教学。教学基地设在武汉市第一人民医院,学生住在市粮食学校,教学办公室也设在粮食学校。65438年至0968年“文革”期间,卫生部临床教学组被撤销,各科工作人员回到医院工作,其他工作人员分别转入相关单位。卫生生的临床教学工作由一、二附院分担。
卫生部非常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1960—1961与武汉市桥口区卫生防疫站建立合作,1965与桥口区部分工厂、街道、学校合作,组织学生进行现场教学。从65438年到0966年,由于“文革”的原因,这些教学活动被迫中断,当年的招生工作也中断了。“文革”期间,全系108名教职工除了下乡定居、去五七干校农场劳动、下乡办教学点外,基本上分为卫生防疫和职业病防治两个组。1972卫生专业恢复招生(三年制)。1973年7月,医学院临时党委决定,任命马俊凯、刘学伦(1978)、吴智恩、王峰为卫生部副部长。同年8月,湖北省委宣传部通知,任命蔡洪道教授为卫生厅厅长。为适应当时的形势和教学需要,1973对卫生系的机构和人员进行了一些调整,主要是撤销了原普通卫生学和学校卫生学教研室(1977恢复),将卫生组织学教研室改为卫生统计学教研室, 劳动卫生学教研室并入劳动卫生学与职业病教研室,营养卫生学教研室并入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研室,流行病学与环境卫生学教研室。
1970 12根据国防工业发展的需要,学校组织卫生部和两所附属医院的部分医务人员成立了“325会战”工业卫生课题组,承担七机部“325会战”任务。1973年3月,学校领导决定这个组归卫生部领导。1978湖北省教育局、石化局批准成立“325”工业卫生实验室并建设科研楼。1979年“325战役”下马,学校发文将“325”工业卫生实验室改为工业卫生毒理学实验室。1981与劳动卫生与职业病教研室统一。从1973开始,劳动卫生与职业病科与相关工厂合作建立了职业病门诊和病房,并在1975的第一附属医院(协和医院)建立了职业病病房。1985年9月,根据文件编号卫生部(85)188,原病房与协和医院合作建立。卫生部(85)卫防字1985号文件确定我校为华中地区职业病防治与人才培训中心。
20世纪70年代初,环境科学在中国经济生活中兴起。随着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人民健康损害的发现,在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环境保护被确立为一项基本国策。国务院[1973]158号文件要求“相关高校要开设环保专业,培养技术人才”。在环保实践中,我院环境卫生教研室也深刻认识到具有医学知识的环保专业人才的缺乏。为促进环保专业人才需求,在各级环保部门的支持和领导下,从1973开始连续举办了六期。随着国家环保工作的深入开展,急需扩大队伍,输送高级专业人才。1978年,经湖北省教育局[78号文件] 17号文件和卫生部[45号文件]批准,正式设立“环境保护与健康专业”。同年招收五年制本科生33人。同时,医学院批准增设环境流行病学、环境微生物学、环境毒理学、环境监测4个教研室,环境医学导论、环境医学统计学、环境与健康工程3个教学组。为保证卫生专业教学任务的完成,成立了环境卫生学教学小组。65438-0985年,世界银行向卫生部贷款,选定环境医学为专项,认定为国家环境医学培训中心,贷款近30万美元,并提供大量教学和科研仪器。
1980卫生统计司成立社会医学实验室。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适应科研的发展,学校批准逐步建立了一批实验室,如:1983,在流行病学教研室设立的肿瘤流行病学实验室,1985,营养与食品卫生教研室和儿童卫生教研室相继设立相应的实验室,1986,设立的职业医学实验室,1988。1994环境卫生科成立地方病实验室。1984,医学院党委研究决定,卫生部为科级业务科室,梁为科室主任,为科室副主任。1984成立妇幼保健科。1985,学校正式招收妇幼保健专业本科生。筹备期间举办了两期妇幼保健高级课程和1证书课程,编写出版了8本专业教材。
4.同济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1986-2000年4月)
1985卫生部批准同济医学院更名为同济医科大学,1986卫生部更名为同济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12年,学校正式任命温立阳副校长为院长,陈世荣为总支书记、常务副校长。同时,任命了社会医学研究所和环境医学研究所的所长、副所长和所长、副所长。65438-0986卫生部批准成立社会医学研究所,下设社会医学与健康管理、居民健康、妇幼保健、老年医学与国际保健、外国医学与社会医学编辑部五个研究室。1987年,经学校党委批准,社会医学研究所试点健康教育晚分化专业,首次招生10人。1991根据教学需要,学校批准设立健康教育教研室,人员编制不变;卫生统计教研室改为卫生统计与社会医学教研室。1989年学校批准卫生统计教研室试行卫生统计后分化专业,首次招生12人。
1987年,国家教委(87)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医学本科专业目录》文件中将环境医学专业列为全国统招专业(0202号)。国家教委(89)1989号通知。021,批准环境卫生学科(环境医学)为国家重点学科。1993,学校批准成立环境医学系。
1976,医学院临时党委批准成立环境毒理学实验室。从上世纪80年代初,实验室开始承担农业部及下属单位新开发农药产品的毒理学评价工作。1997,学院整合优势力量,向农业部、卫生部申请农药毒理学程序评价资质,获准承担1-4阶段评价工作。
1988年5月,学校批准将1982成立的卫生管理干部培训中心并入公共卫生学院统一领导。
1990年9月,为加强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经学校批准成立预防医学教研室,隶属公共卫生学院管理。
1991以妇幼保健专业为基础,成立妇幼保健系,下设妇女保健教研室、儿童保健教研室、妇女儿童信息管理教研室三个教研室。为适应我国妇幼保健事业的发展,妇幼卫生专科(三年制)招生1995,儿童青少年卫生与妇幼保健研究生课程招生1997。
1993,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武汉分院挂牌成立,陈学民教授兼任分院院长。同年,由劳动卫生与职业病、流行病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卫生统计学、儿童与青少年卫生学、预防医学与环境卫生学等7个教研室组建预防医学系。还成立了环境医学系和卫生管理系。到目前为止,公共卫生学院有四个系:预防医学系、环境医学系、妇幼保健系和卫生管理系。三个研究所:环境医学研究所、社会医学研究所、职业医学研究所和一个中心:卫生管理干部培训中心,已成为多专业、不同层次、广泛领域的公共卫生教学、科研和培训基地。经过多年努力,营养与食品卫生实验室于1997通过了湖北省计量认证,成立了“保健食品功能检测中心”,并于1998年5月获得卫生部批准,承担保健食品功能与毒理学的检测与评价工作,使实验室首次成为国家级实验室。2000年,保健食品功能检测中心再次通过了卫生部专家组的评审。
5.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2000年5月-)
2000年5月,根据国务院和教育部要求,原同济医科大学与原华中科技大学、原城建学院合并组建华中科技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正式更名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在5438年6月+同年2月,以文件编号批准。200019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22号公共卫生研究所成立同济精神卫生研究中心和伤害控制研究中心。2001根据教育部招生目录,对学校院系进行重组调整,公共卫生学院设置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系、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系、儿童保健与妇幼保健系、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社会医学系、卫生毒理学系六个系;1研究机构:环境医学研究所;1教学实验中心:预防医学教学实验中心、卫生管理系、卫生管理干部培训中心,实验医学中心生物医学工程研究室整合到环境医学研究所(图1)。同年,学院进行了改革,实行了行政人员竞聘上岗和教职员工制度。六位同志竞争学院的领导职位,周任院长,任学院党总支书记。陈建伟任党总支副书记;杨克迪、程、吴堂春为副总裁。有65,438+00名同志被聘为教育工作人员,他们是:杨、夏正刚、郑刚、刘慧明、、欧阳宁辉、林伟、、、。
2002年6月5-438日,预防医学教学实验中心实验室通过省教育厅组织的“双基”实验室评估。同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为培养应用预防医学高级专门人才,公共卫生学院成为全国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MPH)试点院校之一,并于当年开始组织学生报名和考试,首次招生103人;2002年6月5日至10月,由北京环境医学研究所和太原环境医学研究所牵头的环境医学研究所向国家环保总局申请建设“环境与健康部级重点实验室”,并获得批准。
2003年6月165438+10月,经教育部验收,公共卫生学院申报的“环境与健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批;2003年6月5日至2月,该所成立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农药毒理学研究中心,由副院长吴堂春教授任主任。史念教授、鲁文青教授为副主任;陈秀娜教授任技术顾问;2003年6月5日至2月,预防医学教学实验中心与武汉熊明环境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建设的同济大学熊明室内外环境与材料测试评价中心实验室通过了湖北省技术监督局计量认证评审。
2004年5月,学院成立了分子流行病学实验室,并通过公开招聘,聘任景源副教授为实验室主任。2004年2月30日,65438+,学院正式成立二级教代会。
2005年7月,根据华中科技大学委员会(2005)24号文件精神,任命徐水平同志为公共卫生学院党总支书记,同时免去张树林同志党总支书记职务。2005年8月,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部、儿童保健与妇幼保健学部、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学部、社会医学学部等单位整体迁入原实验中心大楼,大楼内部按统一设计标准进行装修,增加实验桌和办公家具,总投资约400万元。2005年9月,根据《教育部关于2005年生命领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现场评估的通知》要求,环境卫生部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教育部评估检查,评估等级为“良好”。聘任周教授为环境卫生部重点实验室主任,聘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魏院士为学术委员会主任,任期自2010至10。
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社会医学司自2006年起承担的原《外国医学与社会医学卷》正式更名为《中国社会医学杂志》。该杂志是教育部主管的全国性学术期刊,在国内外公开发行。2006年5月,学院的行政领导发生了变化。根据华中科技大学党(2006)46号通知,聘任周为公共卫生学院名誉院长,吴堂春为院长,杨克迪、杜玉凯、徐顺庆为副院长。公共卫生学院的前身——公共卫生博物馆,只相当于一个教研室。1955卫生部成立后,正式建制成立。
在1和1955中,卫生部设立了一个专业和七个教研室。
2.1973卫生部设立了一个专业和五个教研室。
3.1978中生部设2个专业,10教研室,3个教学组,2个研究室。
4.1986公共卫生学院设置两个专业,两个研究所,10教研室,五个研究室。
5.1993,公共卫生学院设4个系,3个研究所,1培训中心,18教研室。
6.2001年,公共卫生学院设立6个系,1个研究所,1个教学实验中心。
7.2002年,公共卫生学院有6个系,65,438+0个研究所,65,438+0个教学和实验中心,65,438+0个部级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