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莫高里,感受工匠精神。

在这个硕果累累的秋天,我遇见了一位雕塑家。

寒露过后,阳光依旧温暖。

10月11日,由拾风诗社发起的“敦煌秋韵——走进莫高里”活动,让我有机会来到这里,和朋友们度过了一个美好的下午。

?莫戈里和杜魏勇

据史料记载,莫高窟之前就有莫高窟。

这不禁让人想起,先有伯乐,后有千里马。

我们的雕塑家杜,四十年如一日,在莫高窟,在台,在兰,似乎从未停歇。

直到2018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当地文化名人张子之的建议下,决定在这里建一个匠人村。

30亩地,废弃老学校,改造。要知道,艺术家的眼光有自己独特的一面。

几十年的学习雕塑,临摹彩塑,不断总结经验,经验都汇成了一种脚踏实地的能力,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莫高里匠人村的建设。

可以说,“村长”这个职务对杜来说是当之无愧的。

其实杜的名字早就有人知道了,他是敦煌彩塑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高级环境设计师,教授等等。只有我。我看不到。

去年秋天参加阳关采风活动,唐代诗人王维的雕塑就是他完成的。

他的名字也在诗社群里。

今天第一眼就和真人对上了。杜亲自带我们去参观和讲解。

他是一个平和洒脱的人,有艺术家的率真,也有中年人的沉稳。热情中不乏幽默,大度中不乏真诚。

跟随大师的脚步,我们得以一窥莫高里的美。

天气温暖,充满欢笑。

一个雕塑,一个姿态。在天空中飞翔,风随衣动;我坐着,不失尊严。

展厅里,有琳琅满目的东西;蓝天下,棱角分明。

在杜的美术馆、画室附近欣赏和观看,毫发无损。

观察整个雕塑过程,所用的材料,一件艺术品的雏形,我暗暗意识到,这件作品是不可替代的,独自完成它的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

乡愁,徜徉在诗画中,多少叹息,牵动着少年的心,光阴似箭,如梦如幻。

特级大师,在莫高里工匠村。对敦煌文化的热爱,用雕塑来表达;祖国山河的情怀融入到每一部作品中。

前20年,我在莫高窟苦练。第二个20年,我四处奔波,最终决定建一个工匠村,为后人培育雕塑。

杜告诉我们,他已经和谭盾谈好在莫高里工匠村建一个工作室。

我们说成功吸引成功。

敦煌文化的千年传承需要一位大师杜理科·魏勇,可以说是响应者云集。

自习室,酒,老照片

不仅仅是几十年,更是为了自强,培养年轻一代,让它代代相传,这才是站在制高点的措施。

莫高里匠人村现在已经成为很多高校的研究基地,还签订了合作协议,让青年学生走出来,接地气。在实践中学习,在创造中提高。

今天,在莫高里匠人村,还举行了“敦煌诗社创作基地”揭牌仪式,诗人们准备了丰富多彩的朗诵节目助兴。在这里,为广大诗歌爱好者,增加了一个学习交流的好去处。

多学科、多渠道学习敦煌文化蔚然成风。我们欣喜地发现,在这里,越来越多的人被我们的力量所吸引。

莫戈利工匠村和酿酒厂。它是用传统方法酿造的保健酒,配以粮食和中药。它是黄色的,甜的,仔细看有点浑浊。是名副其实的“浊酒”。看到它,我不禁想起范仲淹《渔父傲秋思》中的“一杯浊酒作万里家,冉彦未归一无所有”。家国情怀写在纸上令人印象深刻。

有草亭、凉亭的地方,桌椅都是天然木材,酒被笑而不失一种生活中美好的东西。不知不觉,夕阳如金。

而“百年敦煌”展厅,一张又一张老照片,汇集了百年繁华,新旧对比,更添幸福感。我们庆幸自己出生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诗人亚星

《当代敦煌》编辑部也设在这里。还有一位诗人兼小说家水中田也住在这里。

不远处,烽火台巍然耸立,左侧,老子雕像青铜发光,与他的思想一样,利益众生。

新小说的印刷手稿又白又厚,可见其苦心。

莫高里匠人村,曲径通幽,八瓣梅花,不知名的小红花,温暖相依,抬头望去,几朵白云在蓝天中轻轻飘动。

在这个五彩缤纷的秋天,在莫高里工匠村,令人赏心悦目的雕塑令人叹为观止。

我在韩国历史博物馆看到了南北同胞拥抱的雕塑《兄弟》,我被它透露出的真情感动了。同样是在越南的胡志明纪念馆,我看到了胡志明的瘦飞雕像,为它的精神和外形而欢呼。

今天看到杜各个时期的雕塑作品,我感到非常震撼。

谁也不能随随便便成功。工匠精神就是把一件事做到极致。一个美好的未来将展现在你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