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伤寒论》札记(86)
患者出汗后口干舌燥,脉浮。病人是五苓散证,因为水在皮肤表面,中焦没有水,所以病人会烦躁不安。
程无忌道:“汗出则舒,胃燥则燥,烦躁则睡不着。想喝水就少跟它说话,肚子会更滋润。”。如果脉浮,表里不解,水多尿少的人叫消渴,内热很实,微热很实,上焦燥,津液混五苓散,表里和谐。
五苓散综合征的解渴不严重。如果口干舌燥,小便不差,皮肤不肿,五苓散就不消了。多为白虎汤或承气汤。五菱粉没那么强。以前五苓散是出门在外随身携带的药物,用来预防流行病,也就是瘟疫;如果患者有表证,但不能通过出汗来解决,则患者胃干燥,坐立不安,睡不着。这种情况下要想到五苓散,把病毒从尿里排出去。五苓散的主要症状是排尿困难,口渴。
五苓散中的猪苓、茯苓、泽泻主要用于利尿。用量:猪苓三、茯苓三、泽泻六、白术三、桂枝二、泽泻具有利全身水的作用。无论积水的地方,泽泻都可以用。泽泻本身是一种非常苦的寒药,所有的苦寒药都有消炎的作用。泽泻也入肝经,所以肝炎患者可以用。泽泻的利尿作用非常强。有的人有脂肪肝,就坚持盲目吃泽泻,把脂肪肝吃好。所以在处理肝病的时候,像肝积液,泽泻不仅可以清肝,清除肝脏里面的病毒,还可以把脏东西排出去,把新东西留下来。
茯苓是有益于中焦的水,也就是鸽子尾巴到肚脐的地方。猪苓是有益于下焦的水,也就是肚脐以下有积水,我们都会开猪苓。稍后,我们将讨论猪苓汤。什么时候用猪苓我们知道猪苓是有益下焦的水。比如有的患者不能排尿,或者肾脏有问题,或者有膀胱结石,或者被肾结石堵塞。
那么猪苓、茯苓、泽泻三味药一起加入,就能使全身的地表水受益。我们怎么知道它在排出地表水呢?我们看五苓散的搭配,桂枝的量最少,不会太多。桂枝用多了就发表。所以用少量桂枝把泽泻推到皮肤表面,相当于桂枝是马,泽泻骑在上面。所以如果中焦是湿的,那么白术是专门除湿的,茯苓会把水引到下焦。下焦后,此时猪苓会很方便的将下焦中的水分去除。所以五苓散这五味药从小就能很方便的去除皮肤表面的水分。
比如一个人吃了麻黄汤或者桂枝汤,他不出汗,皮肤就会痒,因为汗水没有渗透进去。这种情况可以用五苓散把皮肤表面的水分排掉,水就不痒了。
至于这个武陵粉,为什么是武陵?李阳波老师解释得非常清楚。他说五灵粉有四季之气,所谓“灵”就是“凌”的意思。白术性温,东温,桂枝热,南凉。茯苓性平,渗淡利水,湿属中土。因此,它在西方被用来交换夏天的气。五味药是五味药中东南西北的药,“令”的意思是发布命令,所以在“令”字上加草头就是令,所以叫五令。如果你对此感兴趣,可以看看李阳波的弟子刘立宏,他编撰了《李阳波五运六神笔记》和《李阳波伤寒论坛笔记》。这两本书值得一读。
武陵粉,为什么用粉代替汤?所谓粉就是粉,粉的速度会慢一些。那么“汤”字加个草头就是扫的“荡”。如果用煎汤的话,速度会很快,不能及时带走皮肤表面的水分,所以从小就没有办法方便的去除表面水分。所以要用粉,慢慢吸收,从小让皮肤表层水或病毒方便。
茯苓、猪苓、泽泻、白术、桂枝制成粉末,一次用开水送服一勺。这一勺的原文是“方寸匕首”,即长宽高各一寸的小匕首。一天服三次,多喝热水。汗一出,你就好了。
五苓散主要用于利尿,临床上常用于多种皮肤病。还有五苓散用于疫疾在《材中治病》一书中,原文说:“幼则京师大疫,汗死,服五苓散而愈。”平时我们去外地旅游,水土不服,带一点五苓粉比较合适。还有就是晕车。一般膈肌有水,桂苓疏肝汤好用。五苓散和桂苓舒肝汤的区别在于桂苓舒肝汤里的甘草成分更多。
口渴、脉数的患者可以用五苓散。有些人早上起来,脸和手都肿了。就问他渴不渴,他说是的,喝水也不能解渴。这就是五苓散综合征。如果口干舌燥,小便正常,皮肤不肿,这种证不是五苓散,可能是白虎汤或承气汤。如果病人有表证,但不能通过出汗来解决,病人的胃已经非常干燥和烦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想到五灵粉,从小摆脱病毒。
五苓散的配方组成简单易记:猪苓、茯苓、白术,泽泻加六桂二煎。方哥:五苓散治太阳服、泽泻白术、二苓,温阳化气为桂枝,有助于解表、控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