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阅资料,谈谈魏晋佛教的盛行对当时文化艺术的影响。
1.基础知识
刘徽、祖冲之的数学成就,贾思勰及其《齐·姚敏书》,裴秀、李道元及其《水镜笔记》;道教的发展,佛教的盛行,范真的神仙灭道论,北魏武帝和北周武帝灭佛;魏晋南北朝文学的特点,建安文学,陶渊明与山水田园诗,南北朝民歌;书法艺术的发展与王羲之等书法大师,曹步行,顾恺之及其代表作,石窟艺术珍品。
2.能力和方法
魏晋南北朝文化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特点。通过联系上一代人的文化成就学习本节内容,学生可以了解文化发展的连续性,培养理解和综合的能力,通过把握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的历史关系,学习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
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情况,学习这一节关于道教的发展和佛教的传播的相关内容,学习“在分析任何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是把问题带到一定的历史范围内”(列宁:《论民族自决权》)的科学方法,从而培养和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建安文学和陶渊明的田园诗代表作,是魏晋南北朝文学的瑰宝。与语文老师合作,结合学生的创作环境,引导学生阅读原著,欣赏其诗歌,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水平和能力。
3.情感和价值观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战争破坏和阻碍了科技文化的发展,但中国的科技文化仍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在民族融合中吸收了新的营养。文化的长期持续发展是中国文明史的一大特色。通过学习,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华文明对人类的巨大贡献。
魏晋南北朝时期涌现出一大批科学家、诗人、书法家和艺术家。许多科技成果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许多文艺成果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魅力。通过学习,我们可以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学习他们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聚焦:祖冲之、贾思勰及其贡献;魏晋南北朝文学;书法艺术。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特点和历史地位。
班级安排
二等舱。
课前准备
老师:收藏图片:王羲之的《兰亭序》(或其他书法作品),顾恺之的画,云冈石窟的照片,龙门石窟(最好的是宾阳中洞帝后佛的图)。选印曹诗、陶渊明诗各三首(各2 ~ 3首)。
学生:复习《秦汉时期的文化》(重点阅读和理解秦汉时期的数学成就、佛教的传播、道教的形成、乐府诗等相关内容)和本章介绍。读一些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品,陶渊明的诗词,让他们自由阅读,不指定具体书名。收藏和流通魏晋南北朝艺术成就的各种图片、照片、邮票。去过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的同学,准备给全班同学介绍一下参观的感受。
教学设计
第一类
复习本章绪论,进一步了解魏晋南北朝社会状况的基本特征,介绍新的教训。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处于分裂状态,长期战乱,社会动荡,对经济和文化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然而,我们的民族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进取的活力。这一时期,中国文化有了新的发展和新的成就,随着民族联系的加强,民族融合使魏晋南北朝文化更加丰富多彩。这一时期的文化继承了先秦和秦汉,又有所创新,成就了隋唐的繁荣。
一、科学技术的进步
1.数学的新成就
数学是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中最卓越的学科之一。汉代的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魏晋数学家刘徽撰写了《九章算术笔记》,创造性地提出了圆周率求圆周率的方法。他认为圆内接的正多边形的面积小于圆的面积,但当边数反复加倍时,面积更接近圆的面积,从而得到圆周率。这其实就是用极限的概念来解决求圆周率的问题。
祖冲之是南北朝时期杰出的科学家。他知识渊博,在许多领域都有成就。在数学上,他的成就是第一个精确计算圆周率,得到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有效数字,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用这个值计算一个直径为1000m的圆的周长,误差小于1cm。这在5世纪是一项伟大的成就。直到15世纪前期,才有人得到了圆周率更精确的数值。祖冲之还写了《作曲》,一部博大精深的数学著作,作为国学数学的教材被列入唐代《十算经》,但后来失传了。直到今天,国内外的数学史家仍在探讨这部专著的内容。祖冲之在数学方面的成就是中国人的骄傲,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月球背面有“祖冲之陨石坑”,纪念这位伟大的数学家。
2.农学巨著──《齐姚敏书》
中国是一个农耕文明高度发达的国家。自古以来,农业就被视为“天下之本”。汉代以前,中国有很多农业著作,可惜都失传了。贾思勰所著的《齐·姚敏书》是中国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贾思勰是北朝杰出的农学家。他以“集君经、情、谣”和“从旧日问而践之”,继承和总结了中国古代农学遗产。他以严谨的科学态度,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农学体系,撰写了《齐·姚敏书》。
内容全面是《齐·姚敏书》的突出特点。除了“商之商,而不录”,“资之商,永不完书。”本书系统全面地总结了北魏末年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种植业、畜牧业和粮食加工储藏等生产经验,反映了北魏时期中国北方的科学和生产技术水平,具有较高的科学和实用价值。
3.地理学的重大发展
地理在中国古代也是一门非常重要的科学。魏晋南北朝地理学在汉代地理学的基础上有了很大发展。北魏的裴秀和李道元是为中国地理学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地理学家。
裴秀是西晋时期的制图家。《龚宇》是一部珍贵的中国古代地理志,记述了禹治水后以政区划分为幌子的地理情况。西晋的裴秀认为,“龚宇的山川地名,从来都不是很久以前的,变化很多;后人说,还是强力牵引,渐渐隐晦”,于是他绘制了龚宇地区的地图,并提出了绘制地图的重要原则。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上盛赞裴秀为“中国科学地图学之父”。
北魏的郦道元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地理学家。他写了水经注。本书以前人的《水经注》为纲,通过收集大量文献和实地考察,扩充和丰富了《水经注》的内容。全书40卷,30多万字,20倍于原著的“注释”,堪称杰作。《水镜笔记》详细记录了中国65,438+0,000多条大小河流和水道,全面系统地记述了这些水道的起源和发展,详细生动地记录了它们所流经地区的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历史地理等方面的情况。“道元好学,读奇书”,李道元知识面广,文学修养高。水镜朱的文笔生动流畅(读《水镜朱》中“三峡”或“孟门山”的段落),李道元笔下的长江三峡、黄河龙门,以文字的艺术美表现了祖国山川的自然美。北宋大文豪苏武说:“嗯,我很开心,水镜我读过很多遍了。”。《水镜朱》不仅是一部地理学名著,而且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学价值。
第二,道教和佛教的传播与反佛教
汉代,佛教传入中国,道教在民间兴起。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发生了变化和发展。佛教广为传播,大行其道;与此同时,反佛教也随之展开,佛教的“神灭论”和“神不灭论”成为这一时期影响较大的思想斗争。
1.道教的发展变化
道教起源于民间。东汉中后期,逐渐获得了宗教的基本特征,形成了独立的宗教。起初对下层社会影响很大,成为民间结社乃至农民起义的精神工具。
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出现分裂。一些道教理论家对其进行了改造,使这一宗教逐渐被统治意识形态所接受。葛洪,东晋人,著名的道家理论家。他把儒家的社会伦理作为道家的指导思想,同时大谈吃药炼丹、养生延年、修仙。他的《抱朴子》分为两部分:内部分主要讲“神仙方子,鬼神变化,养生延寿”,外部分讲“世间得失,惟世间藏否”,崇尚名教的儒家戒律,他痛斥民间流传的道教为“邪道”,葛洪把道教和儒家思想结合起来,非常适合统治者的需要。所以道教在官僚上层风靡一时,《抱朴子》也被奉为道教经典。葛洪是炼金术士,炼金术在无意中为早期化学做出了巨大贡献。《抱朴子》里有很多化学知识。他还是一位医学家,收集整理了许多有效的方剂成书。
南朝时期,道教理论家写了一些书,道教经典增多。梁肖统治时期,陶弘景进一步将儒学融入道教教义,吸收佛教教义,将封建等级制度引入道教神仙世界,从而建立了道教神仙体系。经过陶弘景的改革,道教的转型基本上进入了一个阶段。民间道教完全变成了正统道教。陶弘景在医学上也有卓越的成就。
2.佛教的广泛传播
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战乱不断的乱世,为佛教的广泛传播提供了社会环境。在苦难中挣扎的穷人希望在精神上得到解放。佛教宣扬灵魂不朽,生死轮回,因果报应,他们从中获得虚幻的安慰。统治者也需要佛教,佛教有一套系统的教义,可以用来控制人的思想,麻痹人的斗志。就这样,南北朝时期的很多统治者都信奉佛教,并大力宣扬,以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法显是当时著名的和尚。他由陆路西行,“天上无鸟兽,四下里望无垠,变幻莫测”,却“一意孤行,翻越山险”,到达天竺,再由海路回国。他带回并翻译了一些佛经,还把自己西行取经的经历写成了《佛国故事》。这本书是研究当时西域和南亚各国交通、地理、历史和社会风俗的重要著作。法显和一批西行的高僧大多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因此他们能够更好地吸收印度文化的精华,同时传播中国文化。以佛教为载体,印度文化和中亚文化也传入中国,在语言、艺术、天文、医学等诸多方面对中国文化产生了积极影响。教师要让学生课前查阅参考书,了解法显和佛陀的故事,否则无法通过阅读理解和掌握这段话。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准备一些关于印度文化对中国的积极影响的例子,以回答对此感兴趣的学生提出的问题。
3.佛教盛行与反佛教的危害。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空前繁荣,给社会带来严重危害。第一,“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宗教的天国是“那些戴着镣铐装饰的虚幻的花朵”(马克思:
由于佛教的兴盛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不断有人站出来提出反佛教,一些统治者为了维护官方利益也大规模灭佛。
南朝有些皇帝信佛,但齐梁时期杰出的思想家范真却宣称无佛,提出“神灭论”,从理论上沉重打击了佛教。他在《论神之灭》中指出“佛教中形神分离时神是不朽的,死后灵魂可以脱离肉体独立存在”,“神也在形中,形也在神中,以致形存在时神存在,形谢时神灭”,他还指出“神在质,但益于刃,形有用,刃益于舍利...范真关于人的灵与肉关系的思想是对中国和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一大发展,对“长生不老”的说教进行了强烈的批判。范真坚持自己的观点,不利诱,不怕围攻,这是很难能可贵的。
北朝北魏太祖、北周武帝两次灭佛(指导学生阅读《北周武帝灭佛》课文,结合课后习题中的“读书与思考”问题,要求学生注意这次灭佛的背景、目的、措施及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一些新的成就,特别是祖冲之对圆周率的精确计算和贾思勰的《齐·姚敏疏》。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道教变了,佛教盛行南北,反佛灭佛也有很大影响。
第二节课
文学艺术是人类的精神财富。中国是诗的国度,几千年来诗人的优秀创作都是美的(问题:先秦两汉诗歌创作的杰出成就,请一个学生背诵一首他最喜欢的先秦两汉诗歌)。教师欣赏和评论学生背诵的诗歌,并介绍新课。
第三,承上启下的文学。
1.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历史地位
魏晋南北朝文学在汉代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社会的急剧变化丰富了文学的内涵,为文学创作提供了现实基础。而且北方游牧民族内迁,以牧歌、战歌为主的北方民歌也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鲜血液。
这一时期的文学具有承上启下的特点。许多诗歌直接继承了汉代乐府诗的现实主义传统,反映了人民的疾苦。这些杰作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诗歌体裁上,许多诗歌继承了前代的传统,并对其进行了改造。这一时期的诗歌完成了从四言诗、五言诗、骚体诗到七言诗的过渡,使七言诗独立形成。这些都为唐诗创作的空前繁荣做了准备。
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文学批评、散文、小说都有所发展,最突出的成就是诗歌。时代造就了一批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著名诗人。
2.建安文学
首先,师生欣赏和点评曹操的《好李星》(建议老师在课前打印曹操的诗《好李星》、《苦寒行》、《看海》)。
关东军的战士们起来反抗残暴的人民。当初,我遇见了金梦,但我的心却在咸阳。董卓的大军一起来,各有打算,面面相觑,不肯出头。这两句话引出了诸路军之战,随后各路大军互相厮杀。袁绍的堂兄袁术在淮南称帝,皇帝袁绍谋在北方刻皇。由于战乱,士兵们早已无法脱下战衣,盔甲上布满了戟虱,许多人也因连年战乱而死去。白骨裸露在田野里,它们中间没有一个人,也没有啼叫声。一百个人里只有一个人活着,想起来极其难过。
这首诗展现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百姓受难的历史画卷,社会内容丰富。过去的学者称赞它是“汉末真正的史诗”。全诗只有80个字,语言很简洁,但是场面很宏大。曹操的这首诗用了乐府“好李星”的老题材来写时事。《好》原是一首挽歌,曹操用它来表达对万百姓在战争灾难中惨死的哀思。他的感情深沉真挚,有一种苍凉激越的风格,这在汉乐府诗中是前所未有的。他继承了汉乐府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又有所创新和发展(如学生提出对曹操其他诗歌的欣赏,教师应予以肯定和引导;如果有不同意见,老师不要下肯定或否定的结论,所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见比较好)。曹操的《短歌行》、《龟虽长寿》、《观沧海》表达了他的个人情怀和他的政治理想与抱负。作为一个全能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审美趣味与一般文士截然不同,个性鲜明。
建安是汉献帝的国号。建安时期(196 ~ 219),以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诗人创作了许多内容丰富、风格苍凉、富有生命力的诗歌,史称“建安文学”。代表作品有曹操的《好李星》、王参的《七伤诗》、蔡文姬的《伤逝》。他们直接继承了汉乐府中的民歌精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风格慷慨悲凉,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学风格,称为“建安体”,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陶渊明和他的田园诗
师生第一次欣赏陶渊明《归园》(陶渊明田园诗在课前打印发给学生,建议打印五本《归园》);
很少有人不入乡随俗,他们的天性是热爱自然。我溜进了仕途网,已经离开赛场十几年了。笼中的鸟常常依恋过去的森林,池里的鱼向往过去的深渊。南方开荒,回归农村。房子周围是十亩左右的土地,茅草屋的茅草屋。柳树掩映屋檐,桃树掩映院前李烈曼。邻村的邻村隐约可见,村里飘着袅袅炊烟。巷子里几声狗吠,桑树被公鸡叫了一声。院子里没有灰尘杂物,安静的房间里有些舒适和悠闲。长期被困在没有自由的笼子里,我今天终于回到了森林。
方屋、茅草屋、榆柳、桃李、偏僻的村落、炊烟、鸡犬、幽深的小巷、桑树,这些在普通人眼里很常见的东西,在陶渊明的诗中构成了一幅美丽、幽静、迷人的田园风光。他把金朝黑暗的官场斥为“尘网”和“牢笼”,把退隐田园视为回归自然。诗人将淳朴宁静的乡村与虚伪诡诈的官场进行了对比,表现了他远离污秽的崇高自由。陶渊明描写农村的技巧远超常人。他特别善于从平凡的风景中捕捉美,并表现出来。他的作品语言自然清新,朴实无华,但仔细研读和欣赏会让人体会到他的独到之处。一些很普通的土家语,经过艺术的高度提炼,因此,他的诗性语言平淡无奇,但绝不浅薄,相反,让人觉得真挚而有味道。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这首诗也很有名,向人们展示了诗人心中的理想世界。陶渊明的田园诗对后世影响很大。李白、杜甫等诗人都写过诗来表达对陶渊明的崇敬。
南宋齐时期,山水诗开始兴盛,谢灵运的山水诗非常有名。鲍照擅长写乐府诗。他的准《难去》是一组极为成功的乐府诗,表现了他不屈的人格和强烈的豪放情怀。
4.南北朝民歌
南北朝时期,民歌非常流行。“吴歌北方有不同的曲调”和不同的风格。南方民歌多为情歌,特点是缠绵悱恻,委婉含蓄,采桑都是结合劳动的一组情歌。北方民歌中也有情歌,但其牧歌、战歌更为抢眼,特点是粗犷朴实、慷慨激昂、雄壮豪放。大家耳熟能详的《敕勒歌》、《木兰词》等北方民歌代表作,都充满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第四,大放异彩的艺术
1.书法艺术
东汉末年,书法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汉末著名学者蔡邕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名家众多,风格多样。在曹魏时代,钟繇以楷书闻名,并开始将隶书转化为楷书,为汉字的定型做出了贡献。“书圣”王羲之和他的儿子王献之并称为书法“二王”。王羲之博采众长,在草书、隶书、行书上都有所创新。他一改汉魏时期单纯的书法风格,致力于发展草书与楷书相结合的行书,创造了一种美观方便的新体式,将书法的实用性和艺术性结合起来(展示王羲之的《兰亭序》或其他书法作品)。他的书法“飘然如云,灵巧如龙”,飘逸灵动,结构非常严谨,开创了书法的新意境。
以渭北为代表的北朝书法艺术,气势磅礴,古朴凝重,保留了隶书的特点,在的古朴中透露出强烈的美感。
2.绘画艺术
曹步兴是三国时期吴国著名的画家,擅长画佛像和“造佛画”。他的画非常传神,在历史上留下了一个“误墨为蝇”的故事(他为孙权画屏,“误笔为蝇。皇帝生苍蝇,举手打之”)。
金代大画家顾恺之,被后人誉为画家四祖之一。他画的题材很广,尤其是人物画,画龙点睛,超过了前人。代表作有《一幅妇女史》、《一幅洛神图》等。《唐女史真图》原本藏于清宫。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时,被英国人洗劫一空,现在存放在伦敦大英博物馆。
3.石窟艺术
石窟寺和石窟艺术的出现是随佛教传入中国的,也是中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民族艺术宝库。十六国和北朝的许多统治者热衷于雕刻洞穴和制作雕像,石窟艺术蓬勃发展。敦煌的莫高窟、大同的云冈石窟、洛阳的龙门石窟都是魏晋南北朝兴起的(请参观过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同学介绍一下)。北魏时期,文成帝首次开凿云冈石窟时,基本上保留了印度和中亚的艺术风格。云冈第20窟大佛高13.7米,庄严肃穆。龙门石窟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开始开凿的。由于孝文帝提倡吸收中国文化,龙门石窟的艺术风格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很大。佛像具有骨美、衣雅、飘逸、潇洒的特点。
4.音乐和舞蹈
对于这段话,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要求学生注意总结具体史实,提出魏晋南北朝乐舞的发展特点。即引进和吸收少数民族和外国的乐舞,创新传统音乐。
教学过程指导
在本节文艺内容的教学中,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努力提高学生的文艺鉴赏能力,因此,学生要多读一些文学作品。事实表明,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良好的思想感情不能只靠政治、思想教育,还要靠文化教育。
老师提供与本节相关的诗歌代表作,让学生自由阅读。教师不应指定“必读”文章,让学生有选择的自由;对于同一首诗,不是坚持统一评价,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得到自己的感受和感悟;诗歌不需要逐句讲解,学生可以通过查参考书或者跳读来应对,只要基本理解就可以体验。如果效用不强,就会适得其反。文化素养和诗词散文鉴赏能力都是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绝不可能一蹴而就,一蹴而就。老师要用自己的喜好感染学生;他们应该为自己的体验式阅读创造良好的氛围,形成环境与客体的互动、师生的互动。有条件的话,老师还可以组织一些课外活动,比如魏晋南北朝诗歌朗诵会。如果一个学生能找到与他背诵的诗歌相匹配的音乐,他的文学欣赏能力将会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