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是怎么来的?是如何形成的?
中医痰是指人体脏腑气血不和,津液运化异常的病理产物。其中包括咳痰的肺胃痰,可触知的痛病、痰核等外感痰,以及潜在的积聚在脏腑、经络、血管中的痰。当痰液在人体内产生到一定程度而无法消除时,就可能引起包括多种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急危重症、怪病在内的复杂病变。这些疾病在中医里统称为疾病,所以痰是另一种疾病。中医痰病的发生发展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理论和实践上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如果能得到充分的发掘、整理和完善,将会极大地推动中医学术的进步和人类疾病的防治。1.研究痰病发病,发展中医病因病机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医学的交汇点。从中医发展史来看,病因病机的突破不仅可以促进中医理论体系的全面发展,还可以推动整个中医学术研究从基础到临床的进步。这是痰病学术研究的根本意义。中医所说的病因主要包括六淫、疫疾、七情、饮食、劳损、外伤、痰瘀。痰瘀除了病因属性外,也是人体病理变化的产物,是一种不同于其他致病因素的特殊病因,增加了其引起的病变的复性。临床上,痰饮引起的病变比血瘀更广泛。另一方面,由于津液和血的生理同源性,痰瘀往往互为因果,同病同治,导致病情更加复杂。据现有中医文献记载,秦汉间成书的《神农本草经》中有“痰积于胸”、“痰瘤滞留”等记载,而接近其时代的《黄帝内经》中已初步认识了痰与肿瘤的关系。如《灵枢·刺真邪》中记载“气滞、气归、津液滞留、邪气因素、日易凝、结界、过去瘤、手坚”等。,揭示了气滞、津液停滞、痰凝均可形成肿瘤。痰病的病因病机在七世纪成书的《诸病病因分期论》中已经有了明确的认识。如书中“痰相关疾病”云:“痰相关者,为血管所噎,饮水积而不散,故成痰。”“寒、热、实、消化不良、胸腹胀满、气短好眠,诸症不一,故云痰满。”可见,当时已认识到血瘀水郁会形成痰,并指出了痰病临床症状的复杂性。该书还对临床各科各种痰症的病因病机进行了探讨和总结,重点论述了外邪内痰、脏腑功能失调、阴阳气血不和、气机不利等方面,为后世中医认识和研究痰病的病因病机开了先河。自此,对痰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有了不同和深化。总的来说,古今痰病的病因病机研究,重在研究破坏人体生理动态平衡,导致痰形成的各种原因、条件、性质、致病特点和临床表现;另一方面,以五脏为中心的藏象学说认为,痰引起的各种疾病都与机体的一般状况有关,并从体内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相互关系来探讨痰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理。至今普遍认为,六淫之感、七情之郁、饮食劳顿、气血不畅、脏腑内伤等均可导致痰的形成;当痰液在体内存在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病理影响,引起痰病。痰具有流而不生,随气升降的特点,所以从内到脏腑经络,从外到筋骨,到处溢出,可因病致痰,互为因果,产生各种复杂的病理变化。痰病的主要病理机制是痰的存在阻碍经络气血运行,影响气机升降,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痰最易欺神。从历史上看,中医对痰的研究一直在不断丰富病因病机理论,推动临床医学的进步;在现代中医临床中也占有重要地位。但从中医学术发展和人类对中医保健的迫切需求来看,痰病的现代研究应在病因病机方面争取新的进展和突破。从继承的角度,不仅要深化和加快中医对痰病病因病机的各种学说的探索、整理和系统研究,而且要对与痰密切相关的重大疑难疾病和老年病的病因病机展开专题研究,从而对上述疾病的本质有更深入的认识。同时,应加快痰病病因病机的现代多学科研究步伐,从全细胞-分子水平乃至更深层次探索和揭示痰与痰病的本质。研究成果,不仅中医病因病机理论将实现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发展,而且将对现代许多与痰密切相关的重大疑难疾病和临床常见病的防治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为上述疾病的早期防治带来新的希望。2.研究痰病的诊治,促进中医临床医学的进步,不仅是病因病机研究的主要内容,也是临床医学研究的重要命题。痰致病的广泛性、复杂性和严重性,决定了其对人体的危害不容忽视,也决定了临床诊疗的难度。但从另一个意义上说,痰病病因病机的深入研究和诊疗水平的提高,必然会带来中医临床医学的显著进步。首先,从痰的致病范围来看,可以说与临床各种疾病密切相关。如咳嗽、风温肺热、肺脓肿、肺部肿块、咯血、哮喘、气喘、胃脘痛、肿块性疾病、呛咳、呕吐、腹泻、便秘、囊虫病、胸痛、心悸、失眠、多梦、昏迷、多汗、抑郁、癫痫等。岩(癌)、痰毒、流涎、痈、肉痈、痈、乳痈、乳癖、乳核、子痈、子痰、精痈、血痰、蛇咬等。在中医外科;月经病、白带过多、妊娠不良、滑胎、不孕等。中医妇科;感冒、咳嗽、哮喘、喘息、急慢惊风、痈等。在中医儿科;细胞源性痰核、风轮红豆、绿风白内障、直视、骤盲、表盲、眼偏斜、喜鹊眼冷凝、聚星障碍、针眼、视物模糊等。;耳胀、耳聋、耳眩晕、慢性喉炎、急慢性喉炎、梅核气等。中医耳鼻喉科;山茱萸、肚脐肠、痤疮等。中医皮肤科;颈椎病、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膝关节半月板损伤、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骨软化症、头部内伤等均与痰有直接关系。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奇病是从痰治中见效的,古今文献都有记载。其中,斯撰写了泰鼎养生的主要理论。《明楼英医略》和《何晴梦瑶医铭》中的奇与怪最为典型,可以说是“奇形怪状,不可描述”上述病变属于神经系统、循环、呼吸、消化代谢、内分泌、免疫、泌尿系统、生殖等器官组织的病变。其中不少属于现代公认的重大疑难皮疹疾病,如肿瘤、心脑疾病、糖尿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目前,现代西医对这些疾病还没有理想的治疗方法。中医在治疗上有一定的特色和优势,从痰论治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中医治疗痰病的记载始于《神农本草经》。之后。直到魏晋南北朝,基本上都是比较简单的经验性疗法。如早期的《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葛方》、《吉安方》等方剂,都含有治疗癣症、痰瘀、止痰的药物和方剂。在此期间,东汉张仲景撰写了《伤寒论》,记载了从痰论治脑结、脏结、胸痹、心痛,但并未明确提出属于痰病。隋唐时期的方剂中,针对痰病的方剂并不多。到了宋金元时期,中医对痰病病因病机的认识趋于深化,诊疗水平明显提高。特别是元代朱丹溪从痰论治临床杂病,拓宽了医家治疗痰病的视野和思路。同时,王思提出“百病皆因痰”、“怪病皆因痰”的理论,并创制滚痰丸、活鸡汤,进一步推动了中医对痰病的诊治。明清时期,中医对痰病的辨证论治得到了全面深化和推广,在临床医学领域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划时代的进步。近现代,中医痰病仍广泛应用于临床。主要进展有:对痰病在诊断上的基本特征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在许多疾病的治疗中获得了新的经验,并发现了一些由痰引起的新疾病。少数学者正在进行中西医结合痰病研究的新尝试。目前,在心血管疾病和高脂血症方面取得了一些重大进展。但从整体上看,现代中医学术界对痰病的学术内涵、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仍缺乏全面客观的认识。历代中医治疗痰病的经验和辨证治疗的规律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掘、整理、完善和有效的运用。笔者认为;中医痰病是一个具有重要探索研究价值和广阔应用前景的学术图书馆。它是中医治疗多种疾病的优势和特色,在现代重大疑难疾病和抗衰老方面具有特殊价值。中医学术界对此应高度重视。目前在临床研究中,一方面要深入发掘和广泛应用痰病,探索和积累新的治疗经验;另一方面,要有计划地开展痰病的临床研究,寻找与辨证论治相关的新规律、新方法、新药,重点开展专方专症的研究。重点要放在确实与痰关系密切,从痰论治有一定优势,疗效确切,属于常见病、多发病的重大疑难病和老年病。通过以上研究,希望能提高当代中医临床医学的整体发展水平。3.研究中医痰病的预防,提高养生防病水平,是从整体观念出发,病前预防,病后预防,再从中医痰的角度出发,在一定的因素和条件综合作用于人体后形成的。痰从形成到发病有一个发展过程。痰病的发生涉及多种因素,包括脏腑、血液、阴阳的状态,痰的新时、新量,与其他致病因素的相互作用以及痰的情况。因此,预防痰的形成,抑制痰的发生,控制痰病的进展,对临床各种相关疾病的早期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1)从病前预防的角度,要考虑以下两点:1)消除致痰因素,消除痰的来源:中医认为痰的来源有多种,但无非是外感、内伤、饮食疲劳、血瘀等。祛邪除痰之源,从治疗学的角度来说是治。针对不同的病理变化,采用宣肺健脾、温肾疏肝、养心行气、活血祛火、祛湿润燥、散寒解暑的方法,避免因病致痰。到;对于气血充盈、脏腑和谐的无病人群,注意饮食起居,适时服用利湿化痰的平和之品,对于预防痰病也具有重要意义...2)改善痰浊体质,减少致病因素。在预防痰病时,应根据不同的体质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特别是痰浊体质者,一定要改善,避免发病。至少在元代,中医对痰与禀赋的关系就有了清晰的认识。比如汪芫斯说,“我觉得我爸妈有痰病,我天生就有。”《太鼎养生·卷十四》)自此,清朝灭亡。王彦昌贝(鉴于《肥胖伴痰浊体质,提出胖子之忌》,其云:“:胖子嗜酒,湿热生痰,四肢多;嗜茶者,厌水注,多在胸肺,积痰,多在胃肠:生气者,郁热生痰,积焦,卧倦,肝肾火郁,气血累筋,痰不能积,为痈。”如果你知道痰是从哪里来的,你就知道应该避免什么。”(《王一存》卷九)现在一些学者也注意到,冠心病、脑血管意外、高脂血症等疾病的发生与痰浊体质密切相关。王琦等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肥胖者的痰浊体质存在免疫遗传基础。有HLA-B12抗原的人比没有抗原的人使用的可能性高3.868倍。肥胖者痰湿体质易患冠心病、高血脂、高血压、中风,从痰防治上述疾病。它提供了新的依据和思路。改善痰浊体质的具体方法不仅要辨证施治,饮食起居也要注意。(2)从预防疾病的角度来说,要考虑以下两点:1)及时消痰,避免痰带来更多的危害:广义来说,一旦由于后天内外因素在人体内产生痰,就属于痰病。但当痰的程度轻微、量少时,可能并不是继发于新的病变,即所谓的因病产痰,根据一定的体征和症状可以早期判断体内是否有痰。凡有痰者,表情呆滞或异常,面色无华,形相浮肿,目光呆滞,流畅性强,眼目常黑有煤烟;皮肤明显油腻,或者脸亮如油;肥胖,手脚浮肿;厌倦油腻厚味,吃了肥甘厚味后,胃里充满恶或下蹲;舌体胖,舌苔腻或厚而粘。此时应结合其他临床表现,早期诊断,消除痰液,避免痰多。2)痰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避免痰病在临床上的发展和演变,进而有必要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从而避免痰病的发生,这将对中医痰病学术领域构成危险,对肿瘤、心脑疾病、高脂血症、自身免疫性疾病、老年病等疾病的早期防治具有重要作用。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着眼于提高和规范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的诊断水平。同时,应加强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根据研究结果采取相应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措施。当然,如果能通过传统和现代的多学科研究,在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上取得实质性突破,必将带来痰病早期诊断水平的飞跃,提高治疗水平。中医痰病的学术研究,发端于秦汉,兴盛于宋元,深化于明清,近代也取得了不少进展。可以说是源远流长,代代相传。其进展表明,深入开展中医痰病的临床研究和现代多学科基础研究势在必行。如果能够科学论证、合理规划、协同攻关、重点突破,将成为中医理论发展、临床医学进步、预防水平提高的新契机,将为疑难病的防治带来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