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学庄子?
一直想翻译《庄子》,但是一直拖拖拉拉,直到翻译完《管子》。为什么?我被那些所谓的专家学者教授忽悠了。他们说庄子的道论很玄妙,指的是宇宙万物的本体和人的精神境界。司马迁说:“他的著述十余万字,一般都是讽喻性的。”所以很多专家学者教授评价:其叙事条理清晰,故事性强,善于刻画人物,人物形象生动,耐人寻味。其次,气势恢宏,想象奇特。再次,笔法多变,善于比喻,变化无穷。有隐月之美,似峡中之云,海城之幻,从未有比。好像庄子只是在讲故事,而不是在讲故事。再加上我翻译论语的时候考了庄子?偷鸡不成蚀把米,我对庄子对孔子的描述很不满意,所以翻译了《老子》后没有着手《庄子》。今年2月,翻译完《管子》后,我开始解读《庄子》,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庄子论述了人生之道,万物之道。庄子认为,善良不是最重要的。一个人的关键是走自己的人生道路,善良的行为只是外在的东西。只有坚持自己的人生道路,才能拥有成功的人生。如果我们坚持孝、仁、忠、谦这八种外在的所谓美德,我们可能不会有成功的人生。比如《逍遥游》中,逍遥就是人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遨游,不受任何约束。其实就是说人的精神和思想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遨游,不受任何约束,可以拥有无限的想象力。然后,庄子从想象转向现实。人是真实的人。如果他们能认识到真实的人,真实的人就能面对真实的世界,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人不能只靠想象去面对现实世界。这个世界就是这样。想象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人的社会就像自然一样。有山,有河,有山,有谷。当你步入社会,就像步入大自然。没有所谓的平坦和公平。你必须面对现实社会,承认现实社会,才能想办法克服路上的障碍。所以,学习知识,学习想象,学习思考,学习面对,才是人生的第一要务。万物之论讲的是学习和理解万物,其次是《逍遥游》。一切平等。当我们知道了一切,就要平等的对待一切,而不是因为自己的好恶。所以要树立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样才能理解事物,把握事物的关键点,适应无止境的发展变化。而且在认识事物时,要认识事物的普遍性,不要执着于个体的特异性,要从不同的立场看待事物,才能对其功能有全面的认识。再者,我们对一切事物的理解取决于它对活着的人是否有意义和价值。如果没有意义,没有价值,那我们还需要研究什么?即使有意义有价值,我们也无法深究,但适可而止。所以,认识事物,解决问题,一定要看清现状,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办事,这才是关键。理解事物,首先要学会观察,然后运用类比或反比,不要用自己的主观想法去要求别人和一切,尤其是在利益问题上。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不能固执己见,抱定过去的旧观念,因为事物都是相对的,没有对错的标准。庄子其实说的是学习和理解一切的关键。关键是,只有理解了这些东西,才能开始学习和学习。不然我们学了几年,甚至十几年,只是在浪费岁月和青春。所谓“养生”中的“养生”,就是养命,主在。如果你想让生命在这个世界上永存,你必须拥有知识。只有掌握了养命的知识,才能活得更好。而如何学习知识才是关键的事情。庄子最早提出学习知识必须忠厚老实,不能投机取巧。然后庄子举了一个了解牛的专家的例子,意在说明,就像专门的学问一样,你也可以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不管我们学什么,只要我们的头脑不是不完整的,我们就能学到任何东西。另外,在学习上,一定不能有约束。有约束就要打破约束,打破牢笼,让思想自由翱翔。因为只有思想自由的人才能探索事物的根源。《地球上的世界》讲的是人们应该如何认识我们生活的社会和世界。颜回初生牛犊不怕虎,敢于到郭玮纠正魏军的错误,才学到了孔子教他的成绩。原因是他根本不懂社会的复杂,不懂人心的浮躁。那么如何才能理解社会和人呢?想要了解社会和人,首先要了解社会和人。想认识社会和人,首先要排除自己,不要让亲情和利益牵着你走,不要考虑自己的得失,这样才能认识清楚社会和人。如果牵扯到自己的利益,就会根据利益的需要来判断人,就会造成偏见。有了偏见,就会按照偏见去行动,这样就会越走越远,最终偏离自己的人生道路。所以,当我们知道一切的时候,一定要平等的对待一切,不能因为自己的好恶。理解事物,首先要学会观察,然后运用类比或反比,不要用自己的主观想法去要求别人和一切,尤其是在利益问题上。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不能固执己见,抱定过去的旧观念,因为事物都是相对的,没有对错的标准。所以要树立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样才能理解事物,抓住事物的关键点,适应社会无止境的发展变化。“德崇福”,即法满心,顺乎自然。庄子首先举了王千的例子,说明一个人是否聪明、有智慧、有才华,取决于他是否能理解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如果他违反了法律,即使他表现得再聪明,再聪明,他也是一个愚蠢的人。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的意志再强也改变不了大自然赋予的赋予生命的物体,这些物体会改变生老病死的规律。最后,庄子告诉惠子,不要凭自己的感觉去判断一切事物的方式和规律,而要抛开感觉,顺应自然,不加任何东西。这最后的总结是最重要的。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凭自己的好恶来判断事物,总是认为事物应该按照自己的想象发展变化,而不管事物的真实路径和规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这就导致了我们与事物的脱节和对立,当然也导致了我们最终的失败。“大师”就是伟大就是伟大,宗教就是崇敬,老师就是模仿。你尊重和模仿什么?敬天仿天。庄子一开始就在讨论真人。谁是真人?是真正遵循和遵从自然规律的人。真正的人是随遇而安的,永远快乐。你什么意思,随它去吧?就是在任何环境下都能适应并感到满足,在任何时候都能适应并感到满足。这并不是说现实中的人没有自己的路。相反,正是因为他们有自己的道路,他们可以在任何时候无忧无虑的和安全。不管什么环境,什么时候,坚持走自己的路。然后庄子讨论了学习和读书的方法。天道不在乎生死,当然也不在乎金钱财富名声。人们应该尊重和模仿天道。他们为什么要在乎生死,金钱和名誉?难道只是为了博取名声,找钱去学习,读书,敬仿天道?当然不是!学习、读书、尊仿天道,其实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去理会生死、不去理会金钱财富、不去理会名誉,把这一生悠闲自在的度过,作为自己的人生道路。《应帝》讲的是顺应天道,兴旺发达。庄子先举了太家的例子,说明他是一个能顺天道而亨通的人。接着他用疯狂的言辞反驳了日中颁布各自的法令和规范的错误观点,然后又引用了天根和无名小卒的例子,说明跟随天道,一定要摆脱私心杂念。通过杨子举和老聃的对话,庄子说明了我们应该顺应天道、人心和时代的道路和规律。然后,庄子通过嵇贤算命的故事,说明不能只看表面现象,要着眼于规律的本质。不把握道与法的要义,就是功名的载体,谋略的宝库,事物的保障,智谋的大师。最后,庄子通过三个虚人表达了对天道天法的态度。整篇文章一气呵成,告诉我们只有顺应天道、天理,不能以私心杂念来区分判断,也不能只看表面现象,而要抓住本质,才能真正走向繁荣。庄子的适应不是听天由命,而是按照天道的路径和规律来安排我们自己的路径和规律。在《青拇指》中,庄子有意探讨自然性与非自然性的问题。庄子一开始提出仁义就像第六只手、脚、手指一样是不自然的,然后他接着讨论仁义就像目力过度、听觉过度一样是不自然的。庄子认为,人性靠的是引导,而不是强迫。随即,庄子消极地认为,人是注定的。最后,他总结说,人改变本性是从属于仁义的。仁义真的是强加于人的吗?当然不是!其实当你走上自己的人生道路时,你就会有仁义礼智信的观念。人的智慧来源于人的价值观,而人的价值观又受到风俗习惯的强烈影响。人从小就受到周围各种风俗习惯的影响,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些价值观和世界观决定了人的智慧。通过学习,人们可以改变旧的、原有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建立新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增长智慧。随着智慧的增长,人可以有更多的行为选择,从而可以有善、善、异的社会行为规范。这都是强加的吗?在《马蹄铁》中,庄子还在讨论自然性与非自然性的问题。由于圣人和统治者的追随者盲目追随,抛弃了圣人最根本的核心——法律问题,转而转向仁义道德问题,于是越来越多的社会行为规范成为约束人的规章制度,成为压迫人的礼仪和伦理道德,使人越来越虚伪和虚假。任何事物,包括人类,都有自己的路径,哪里有路径,哪里就有它的发展规律,不同的路径有不同的发展规律。我们是沿着生命之路完成人生旅程的,不是沿着仁义道德之路,也不是沿着社会行为规范,更不是沿着人的意愿,法律的发展演变也不是按照仁义道德的规则进行的。我们的人生道路是根据我们的生活观念发展和决定的。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念,就有什么样的人生道路,有了混乱的人生观念,那就只有混乱的人生道路。一个想法的出现和实施会改变我们的行为,从而导致人生方向的改变。其实仁义道德只是道路两旁的广告牌,并不是人生道路的根基。抛弃根本,高举广告牌,走进迷茫的荒山,我们的人生意义何在?有什么帮助?在《归》一章中,庄子着重批判了圣人。他认为所谓的“圣人”促进了人类智慧和私有制的发展,私有制的发展导致盗贼横行,天下大乱。事实上,人类智慧的发展是人类发展的必然结果,我们不能因此而责怪圣人。所谓“圣人”,不过是比普通人聪明罢了。私有制也是人类发展的必然结果。问题的关键不是要不要消灭私有制,实行公有制,而是如何平衡私有制和公有制的关系。现代社会主义主张公有制,保留私有制,现代资本主义主张私有制,保留公有制。人类社会的未来必将实现私有制和公有制的平衡,从而使人类社会更加繁荣富强。那么,我们现在应该在私有制下有更多的公共观念。毕竟人类社会是全民社会,不是一个人的社会。“再启”就是观察加持,观察世间的情况,观察世间人的情态,观察后加持。庄子提出“福”而不是“治”的思想,是因为治会束缚人的自然本性,而治是人为的管理而不是自然的规律。既然不是自然规律,那就不能长久。又借黄帝寓言,说明黄帝以仁义扰乱人心,广所谓诚道,是回归自然的必由之路。然后庄子借用了鸿蒙系统的寓言,希望人们彻底抛弃自己的私人意识,听从“成人”的教育,要求人们从有意识的存在回到自然存在的状态。在庄子的思想中,正是由于自我意识的觉醒,人们发展了私有制,私有制的发展导致了人们思想和社会的混乱。庄子认为,对于这种乱象,治是没有作用的。不如放弃私有制,引导人们回归自然存在的状态,按照天道天法去生活。按照庄子的想法,人和其他动植物一样。他们不知不觉地生或死,天地就恢复正常了。既然我们无意识地生老病死,人就没有痛苦和快乐的概念。庄子认为,人如果没有痛苦和快乐的概念,就会真正地祝福人民。庄子在《天地》一文中,以天地为题,要求人们理解天地之道、天地之法,并顺应之,创造自己的道、天地之法。什么是天地之道,天地之法?就是顺其自然,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管,什么都不要,什么都不要。人一出生就不停的索取,做,治,得,最后,失去了人性。庄子认为,这样的人之所以短命,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天地之道、天地之法,违背天地之道、天地之法,不创造自己的道、天地之法。人要想长寿,就要模仿和学习天地之道和规律,做到无为而治,无为而问,无为而得。《庄子》在“天”一章中,重点论述了天道、天法。天道按照自己的道路和规律是无穷无尽的。它是空的、静的、无私的、无为的,但它促进了万物的生长和生存。而我们人类,不仅懒,还喜欢私密,喜欢充实,喜欢吵闹,还喜欢胡作非为。庄子所谓的“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根据自己的社会角色去做。然后庄子用尧舜的故事来说明古人是非常崇尚天地的,可以静如天地。然后借用老子和孔子的故事,说明与其高举仁义,不如遵循天道天法,倡导人们认清道法。人如果能认清自己的人生道路,就能明白仁义对自己和他人都很重要。然后庄子又转到修身养性的问题上,说明人也要遵循天地之道和规律,不要刻意去做什么,而要静下心来,随时应对。然后庄子强调,光读书是没有用的,只有用心去理解,才能真正理解天地万物的路径和规律。最后,庄子以齐桓公的阅读为例,说明书籍和文章中的语言有许多隐含的意义。不用心去理解,读的就是糟粕!庄子在《天命》中用七个故事说明,天的运行之道才是根本,日月雨风只是表面现象,万物自有其道。人的路呢?在自己的心里。人的道路是看不到的,我们看到的只是人的表面行为。那么你能通过一个人的行为来判断他吗?不能!我们看问题、看人、看事物,不能只看表面的形式和现象,更要看其内在的路径。只有抓住了根本的道路问题,才能在道路问题上有最终的决断。我们现代人好像上了大学就是人才,有点本事就是人才,有钱就是人才。其实我们看到的只是他们外在的、表面的行为,这些所谓的人才会随时违法乱纪,导致现代人的迷茫。人才到底是什么?!判断一个问题不能看表面行为,要看根本路径。换句话说,一个人要有自己的主见,自己的想法,自己的人生道路,自己的技能,才能成为人才。否则最多是歪才,偏才,甚至是傻子。庄子侧重于表面现象、表面形式、内在道路的区别,指出所谓仁、怨、爱、取、予、谏、教、使之活、行等。实际上并不是人生轨迹,而只是行为。所以,无论是统治者还是教育者,都不应该拘泥于表面的现象和形式,而应该加强对人生道路和认识一切的道路的教育,使人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深思熟虑就是严于律己。庄子关注的是严于律己的人。其实他们崇拜的是圣人、仁人、好人的行为。他们只是想模仿别人的行为,没有自己的信仰,没有自己的价值判断,没有自己的人生道路。他们只会高调的评论,嘲讽,嘲笑,诅咒世俗,世俗的行为。换句话说,这样的人没有自己的想法,他们只是听从别人的建议。这样的人不傻吗?如果我们崇拜一个人,那么我们应该考察他的观点、信仰、想法和他的人生道路,而不是仅仅模仿他的行为。那么圣人的道路和法则是什么呢?它冷漠虚无,耐得住寂寞。一个耐得住寂寞的人,才是纯粹的人。所谓纯粹,就是一个能吃素的人,不使他精神匮乏,才叫真正的人。庄子非常反对那些模仿别人行为的人。我们要学习和模仿别人的道路和规律,从别人的道路和规律中总结经验,得出自己的道路和规律。换句话说,我们不仅要学习和模仿表面的现象和形式,更要学习和模仿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