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家思想为什么能植根于中华民族

一切众生,九万里人间善恶;治乱兴亡,五千年是非。

社会安宁一直是个大学问,其重要性甚至可以和人生问题一样重要。无论生活是为了幸福还是解放,还是为了人类的发展,人类都需要一个和平的环境。从人类历史开始,仅中华民族就有至少5000年的文明历史。如果能一直保证社会安宁,和谐解决矛盾,从此共同发展生产,那么我们人类早就进入了共产主义社会。无论什么政治制度,我们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必然是极其丰富的。

但是,回头看看人类的历史,中华民族的历史。和平的问题似乎从来没有解决过,只有短暂的休整和阶段性的繁荣。战争总是时有发生,时间最长的也有几百年:再过几年,就会爆发战争。而且,一旦发生大动乱,几百年沉淀下来的繁荣昌盛,几天之内就可以化为乌有,人民将面临战争的蹂躏:贫穷、饥饿、寒冷,甚至死亡。想想中华民族的最后一场战争也就几十年的时间,世界各地似乎每天都有大大小小的战争。真让人担心

大家似乎都知道,战争不是什么好事,无论是胜利还是失败,对自己和人类都是灾难。那么战争的根源是什么呢?人类能永远解决这个问题吗?

在2000多年前的中国,有一个名叫孔子的人。当他看到各个国家的战争和人民遭受苦难时,他非常难过。他一直在思考如何实现和平。

他发现无论是国与国之间的战争,还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都是出于私心,每一方都只想着自己的利益,不考虑别人,不肯让步,于是战争和冲突就发生了。当然也有正义的战争,但也是因为一方的贪婪。

所以要想解决战争问题,就得从民心出发。所以他提出了一个叫“仁”的思想。什么是“仁”?就是一个人要有一颗善良的心,为人处世。他不仅要考虑自己的利益,还要考虑别人的利益。不要把他不想要的东西强加给别人。以宽容、理解和谦逊的态度对待他人。并将其视为一种美德。只要每个人都有一颗“仁爱”之心,社会问题就能解决。

而且为了让大家都善良,他还为当时的社会规划了一个理想的社会蓝图:一个父慈、子孝、兄善、弟慈、夫义、妇听、利久、幼顺、君子慈、臣忠的社会秩序。这是一个以孝为核心的家庭之恩,以忠为核心的国家之恩,以信为核心的朋友之恩的社会秩序。他把这种社会秩序称为“礼”。

于是他带着“仁”和“礼”周游世界,宣扬教化。。。。。。

一个

仁是人性的需要,是家庭关系的需要,是社会关系的需要。

似乎每个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是不容易的,但是孔子为什么要坚持宣扬善良呢?因为孔子看到了仁爱思想源于人性的本性,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符合每个人的根本利益。他知道违背自然规律的事情是不能强求的,仁的思想是符合自然规律的。如果符合自然规律,就会被大众接受。

善良源于人性。

当我们出生的时候,我们就开始接触仁爱的思想。那种爱源于我们的父母,是血缘关系的爱,是人性的爱,是动物本能的爱。如鸟孵蛋,老犊。父母对孩子的爱是真诚的,无私的,不求回报的,是金钱买不到的骨肉亲情。这种爱也是仁,一般称为善。呼唤儿女对父母的爱,一个也是出于亲情之爱,一个是出于对父母的善意,关怀之爱,养育之恩。不管是哪一种,都叫仁,它和善良是仁思想的核心,区别于兄弟朋友之仁,赋予它一个特殊的名字“孝”。如果动物被乌鸦反哺,我们人类应该尊重父母,有赡养父母的义务。因为我们的父母对我们最大的善意(好处),(几乎)超过了你所遇到过的,也没有遇到过任何人。他们给了我们生命和身体,把我们从一个无知无能的动物抚养成一个有社交能力的人,终于可以主宰自己的生活。

所以,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是仁爱之中最纯粹最真诚的爱,这是不讲利益的。是善良的核心,尤其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仁是亲情的需要。

一个人出生,首先接触的是家庭;人的一生需要在家庭生活中长期成长;首先,家庭成员,主要是兄弟姐妹,是有血缘关系的,也就是血浓于水,互相关心是自然的。这种爱是建立在动物本能、血缘关系基础上的,很大程度上也是不计利益的(就像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但一般认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是最真诚的)。但是,没有血缘关系的兄弟姐妹也可以有亲属关系。比如有的家庭有继父(或继母)等不同情况。

而且家庭成员也就那么几个,所以他们之间的关系高度密切,因为我们每天都生活在一起:吃饭,睡觉,交流,学习。每两个人都有一段亲密的关系和一段故事。对于家庭以外的朋友,是选择性的交往,有时候很少见面,彼此之间的关系也不会像家庭那样亲密。所以一定要和家人搞好关系,才能让家庭生活更美好。因为关系是相互的:你对我好,我也可以对你好,你对我不好,我也很难一直对你好,所以对兄弟姐妹好就是对自己好。这也是长期博弈的结果。而且家庭成员有着相同的家庭方向和兴趣,分享欢笑,分担风险和困难。所以家人是“战友”。这种关系是出于“利”,生存和发展的利益。

结婚后,除了父母兄弟的关系,和自己最亲的关系就是自己的爱人。他(她)甚至比他哥哥更接近自己。虽然他(她)和自己没有先天的血缘关系,但是他(她)和自己的关系真的很好,甚至好到把他(她)当成知己,所以他(她)被称为他的另一半。相互关心也是真诚的,这是爱的力量。这种爱也是一种仁,是爱的自然表现。

而夫妻关系之所以那么好,也是由两个人的家庭关系决定的,因为对方和你有共同的家庭,共同承担家庭责任,共同经营整个家庭,有共同的孩子,有共同的目标和兴趣。而他(她)是一个吃、睡、娱、助、伴你一生的人。如果你和他(她)的关系不好,你每天都会冷漠沉默,甚至暴力,生活肯定会不幸福。这种关系也决定了你们必须互相关心,才能换取对方的关心,才能互相依偎,幸福地生活。这种关心也是一种善意,出于“利”

而且男女之间的感情也是人的天性,婚姻也是人的需要。人类发展和繁衍的需要是一种欲望,也是出于“利”。

在爱情的基础上,还有间接的亲情,比如有共同的孩子。这种相互关怀(仁)有爱和亲情的成分,也是有益的。而且夫妻之间也是有恩(仁)的。

家庭是一个小社会,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基于家庭成员的血缘关系和利益的亲疏,家庭成员之间的善良程度应该是社会上最高最纯粹的。

仁是社会关系的需要。

也许你会问,家庭成员之间血缘关系很近,但是社会成员之间没有血缘关系,他们之间的关系也没有那么近,所以社会成员之间的爱情水平也没有那么高吧?

是的,社会成员的仁义水平确实不高,有时还会出现背离仁义道德的事情。但每个人的发展空间并不局限于家庭,还需要社会交往,以赚取物质生存资料,学习,娱乐等等。只要长期接触,一定会有仁心。因为社会成员之间的交往最注重“信”,即真诚,不欺骗。当然,不可否认有真正的善意,但这似乎是长期博弈的结果。

比如你是卖大米的,人家来买100斤大米,回家一称,才80斤。好吧,就算人家不来找你,下次也不会回来买了。这样下去,他们肯定要遭殃。所以,想要在社会上长久发展,一定要讲究诚信。孔子说,“人无信不立”。诚信也是仁义的表现,不否认也是出于个人道德修养;但在社会整体道德水平不高的情况下,更有利可图。但是,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并不是那么单一,他们之间可能会有复杂的利益纠葛和感情纠葛,但那并不能改变“信任”的作用,信任仍然是社会成员之间沟通的基础。

无论是家庭还是社会,仁义思想都是人性和人类发展的需要,所以仁义思想很容易获得大众的支持,尤其是在战争年代,人们更渴望一个爱民的君主和一个有爱的社会,让人民得到关怀,社会得到安宁。而“礼”也是一种围绕仁而构想的、符合当时社会制度的社会秩序,所以礼的思想也很受大众欢迎。也是相当受欢迎的。渐渐地,社会上的仁者风气还是很盛行的。无论从普通百姓到诸侯家族,如果有不孝不义的行为,肯定会被大家唾弃。

然而,这种想法只在民间流行,却不受政府欢迎。为了内部稳定,社会关系和谐,可以被政府接受,但不能是政府主导的治民理念,因为这是一个特殊的环境:国家不统一,相互之间很乱。

儒家的政治爱-与时俱进。

起初,孔子看到当时各国之间战争频繁,人民要么战死,要么忍饥挨饿。因此,他周游列国,主要是向各国政府宣传仁政思想,对国内税收从轻处理,减免税费,发展生产,让人民富裕温暖;不要在国外打无谓的战争。这就是仁。这样,我们的国家和其他国家都将和谐富裕,人民将安居乐业。

但当时各国都虎视眈眈,谁也不敢实行仁政。因为一个国家的主要任务是两个:生产和军事。而这两个任务是矛盾的:因为人力和财力有限。发展生产就意味着忽视劳动,减少税费,军队人数就会减少,军费就会减少,军队就会削弱;发展军队就意味着农民少了,苛捐杂税多了,人民就穷了。仁政意味着军事实力会被削弱,所以会有被强敌吞噬的危险。都视对方为虎狼,谁也不敢放松军心。这样,生产不足,军事力量强大的国家,注定是一种自相残杀的模式。各国争夺的财富无非是土地和人口。

试想一下,如果各国之间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来实行仁政,谁有非正义的战争,谁就出兵攻打,一定会让各国不敢互相侵略,安心发展生产。但当时的周天子只是一个虚名,没有实力和号召力,导致争王。

那么有人会问,春秋之前的一周不是很稳定吗,为什么现在不是呢?有两个原因:

周建建国之初,实行分封制。王兴和主人公都被分封,他们要么有血缘关系,要么是现役官员。这两个国家的关系非常密切。而且周初官方意识形态是礼,看周公有多有才多贤,最后帮他称王,自己不肯称王。那么,谁敢逾越他的礼数呢?

周建建立之初,土地辽阔,人口稀少。诸侯众多,天子独尊。各国自己的人力都不足以发展生产,哪里会和别人争夺土地和人口?交通不便利,国与国疏远;再说,周有砍倒不义之国的能力。

大约400年后,诸侯国也人口众多,开垦土地,纷纷强大;逐渐不受周天子约束,春秋时也有五霸,皇帝有名无实。

诸侯国强大之后,开始贪食对方的土地人民,倚强凌弱,逐渐形成了弱肉强食之势。就算你自己不侵犯别人,别人也会对你虎视眈眈。

这样一来,国家只强调军事实力,而不管人民的富裕程度;大家都想外切,不专注生产。而且,孔子在强兵似乎也没有谈到如何同时富民和改革土地制度;所以当时各国重视法家,不仅是为了奖励军事成就,也是为了改革土地制度,提高生产力。

儒家思想似乎对富国强军没有实质性的作用,但它的礼对于调节封建制度的内部关系是很有用的。

最后孔子只好讲学,提高自己的“仁义礼义”,等着有朝一日为国所用。似乎在等待那个统一的时代。

儒家的政治爱——很多美好的事物和辉煌的愿望。

终于,大一统时代到来了。221年,秦始皇横扫六合,天下大一统。为了巩固统治,不应重蹈周天子的覆辙,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经济上,统一计量;文化车在同一个轨道上,书也一样;皇权的军事垄断;显然这又取决于法国人。

但此时儒家思想已被高度重视,他还参与国家政治讨论,以规范朝廷礼仪制度。在朝鲜设立博士官,如舒等人。

虽然有焚书坑儒的历史,但也有争议。有人说,焚书六经还在,儒生还当官。这件事被夸大了。

因为在秦初,为了统一国家,法家肯定是很受重视的,而且还有外敌——匈奴,所以要加强军备。被抵抗的匈奴和秦朝修建的长城都是为了热闹,但因为秦始皇急功近利,实行暴政暴政,驱使百姓造反,天下大乱。最后楚汉相争,刘邦得天下。

这个时候民生凋零,什么都要做;而且外敌匈奴被蒙恬阻止,实力较弱;此时的汉朝也对匈奴妥协,实行亲朝政策,以换取边境的和谐。

儒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虽然此时官方实践黄老之学主要是为了经济和发展生产;汉代选官的制度是考察,也就是提倡孝道,可见政府对道德的重视。第二种是明经,就是考儒家经典。可见儒家的仁义礼治国思想逐渐被官派所认同。此时也可以看出儒家爱民思想与黄老无为思想的一致性。

到汉武帝时,开始了前所未有的辉煌。国家强大了,就要加强建设,物质,军事各方面。黄老研究衰落,儒学加强。公元年,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场史无前例的儒家革命开始了。

政治上以经学为官学,选拔儒生;创办官学,发展儒家教育。

从此以后,韩做了几百年的伟人,奠定了几千年的官儒基础。

孔子的仁义之道,最终可以为官所用,造福于民。

但是,再好的儒家思想,也有它的缺点。他只能从仁义道德去影响百姓,用仁义廉耻去束缚百姓,这远远不够。法律也是不可或缺的手段。所以几千年来,中国的治国思想是外儒内法。

儒家思想本身的价值

1,可以弥补法家的不足。

作为政府,它必须有一个官方的道德价值观,否则就无法树立政府的形象,控制人们的思想,规范人们的行为。而儒家则是现成的、完整的、好的、大众的、传统的道德价值观。它是立法的基础,为了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让人们发自内心地遵守道德,从而培养自己的行为;因此,它在协调内部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配合政府。

仁义礼义思想所建立的社会秩序是为君主专制服务的,把君主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上,强调尊老爱幼,得到各级领导的支持,对维护宗法社会起着巨大的作用。

3.适合人民。

儒家强调爱民,反对暴政。这也赢得了人民的支持,也成为人民反抗统治阶级的理由。如果你没有办法,你可以推翻他。

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了统治阶级爱民、榨取人民利益、麻痹人民的外衣。古往今来,屡见不鲜。道德是用来教育人的,有时候却教育不了自己。官员头上高悬一面镜子,私下受贿枉法;以理治国,以德治国,实际上是维护了统治阶级的利益。

儒家的幸福观。

孔子强调幸福不在于外在物质的多少,而在于内心的满足,强调贫穷的幸福。比如孔子称赞颜回:回到有德之地,可以大吃大喝。在一个刻薄的巷子里,人不忍则忧,归来不改其乐。强调人生的根本目的是修身;之后,就是建立功德。

这说明人生的目的是追求“仁”的幸福。他为君子找到了人生的追求,进而提出礼义廉耻,成为社会的榜样。

这种接近宗教的终极关怀,对于缓解社会矛盾,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培养良好的社会风气,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儒家强调精神修养,忽视对物质的追求,这使得中华民族在文化上很内行,而在科技(某些)和武力上却不行;比如中国人可以学习和理解周易、道德经、奇门遁甲等玄学,可以玩禅;对于外国的铁马弯刀,坚船利炮,吃了亏。

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儒家思想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与时俱进。事实上,作为政府的统治工具,只能有选择地使用。

比如他在经历玄学、理学、理学之后,又吸收了佛道。继承发展并为统治阶级所用。

因此,儒家思想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血液中,冲刷着民族的道德和灵魂,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习俗、文化、政治...成为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强大力量。

学习和教育精神。

儒家历来重视教育,这种教育精神是平等的、普世的。孔子说只要你给我带学费,问我意见,我就不教,打破了大家垄断教育的局面;此外,孔的“学而优则仕”精神和“诲人不倦”的兢兢业业的精神,一直生动地、深情地感染着后人。

而且孔子的求学精神中我最推崇的是实事求是的思想,比如“知之为知,不知为不知”,如何不苦而立。无差别教学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就是遵循规律,把握规律,运用“小不忍则大谋”、“不怒则怨,不发则已”、“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规律吗?如果是的话,等等,让我想想马克思在中国。

而且孔子的中庸之道,刚柔相济,进退适度,是最好的待人之道。

直到今天,依然熠熠生辉,让大家受益匪浅,有所借鉴。

当然,真理没有国界,真理无时无刻不在每个人身边,不分时间;两者都是人类的普遍真理,名称不同,方式相同。(指他们的闪光点,缺陷除外)

佛教思想的根本动力

儒家把道德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隐退修身,前进利民。但是,道德对人的约束力毕竟是微弱的,并不能让大多数人发自内心地相信道德,因为道德并没有把人的根本利益永远与之联系在一起。道德反而成了人们挖掘利益的工具:必要时,我行仁义;当你不需要它的时候,把它留在身后。想做百年企业,无论什么样的老板,都会把企业的信誉放在第一位,重视质量,注重服务;如果是一次性交易,往往是心甘情愿被拐,然后找不到人。

我们不否认有人把道德当成信仰,一直珍视,但那只能是一小部分人;我们不否认,但少数人完全没有良心,对别人发脾气,极其自私;但是大部分人还是在中游,甚至是中下游,尤其是一个贫穷的社会。

基于社会之间的信仰,国家强调礼义廉耻和法律的保护。大多数人不会因为舆论和法律的惩罚而公然做出太不道德的事情,但在缺乏监督的情况下,人的本性往往是丑陋的。在社会上,偷鸡摸狗,商场鱼目混珠,官场受贿,屡见不鲜。即使是人大代表,朝中高官也是丑闻缠身。这足以看出道德的懦弱和虚伪。往往很多人总是披着道德的外衣,做着猪狗不如的事情。不能说好人没做过坏事,坏人没良心。然而,在利益的诱惑和困难的威胁下,道德素养不足的人往往把持不住,深陷其中,甚至以此为乐。我们不是要求有道德的人不要犯任何错误。至少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不会做太不道德的事。如果对别人的社会造成不和谐和原谅,即使他做了很多好事,也会显得虚假。因为人家读不懂他的心。中国的人往往不注重结果,而在乎别有用心。

但是,回顾过去的历史,我不禁要表达一种感觉:如果不是真正的君子,哪一个会谨小慎微。

但为什么儒家的忠孝仁义等追求道德的价值观在中华民族根深蒂固?我觉得这和佛教的传人有不可否认的关系。

佛教在西汉时期传入中国,东汉时期受到官方的欢迎。佛教可以说是中国最大的宗教,因为我觉得儒家不是宗教,道家的影响也没有佛教那么深刻和广泛。

佛教在中国民间很受欢迎,也多次被政府定义为“国教”。唐代有“家家阿弥陀佛,户户观音”的盛况,南北朝也有“南唐四百八十殿,烟雨多塔”的景象。在历届政府的支持和高僧大德的努力下,佛教在中国遍地开花,发展出各种教派,如天台宗、净土宗、法宗、深奥的禅宗。而且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有不同的景观。现在佛教和儒家思想一样深入人心,虽然有时候你并不这么认为。

佛教对儒家影响最大的是因果律,业与极乐世界之轮的六大划分。

首先,佛教解决了中国人的生死观问题。没有佛教,中国就是一个缺乏宗教信仰的国家。儒家只说人要安于贫穷而快乐,修身养性达到仁的境界,才是高尚而快乐的,否则就是可耻的,很少谈死;道教徒用炼丹来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但是难度相当大,成功率相当低,而且有生命危险。

只有佛教徒真正彻底地谈论了生命的来与去。佛教承认有天堂地狱,人有灵魂,灵魂不死;人的来世和今生,都是受到自己善恶行为的启发;做好事是享受上天堂,做坏事是在地狱受罪;人生就是还债和生活(你欠别人,别人欠你);因缘,一点也不快乐;如果你想永远自由,你就得修行,住在西方极乐世界,或者成佛。

首先,佛教解决了生死观的问题,承认灵魂不灭,人不再在恐怖中死去;而且人的根本利益和道德是绑在一起的,也就是生命和善恶;你可以不道德,可以害人,但这一切都是要还的。来世不为别人打工,就得下地狱受苦。而且天堂地狱是人向善的根本动力,每个人都想求福避恶,而这些都是自己造成的;只有这样,人们才能以道德为根本利益,以行善为幸福,以灵魂自由(或升天)为人生目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学会无私、宽容、包容、和谐;时刻呵护自己的内心,不被物欲所诱惑,经得起世俗的考研。这样,社会自然就不会有那么多罪恶和痛苦。人也会变得快乐和安全。

所以佛教对道德的解释是最深刻的。儒家和道家只说这么做,佛教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只有知道为什么,才能有动力去做。如果没有因果,要寻求生命的解脱,每个人都把世界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不管死后会发生什么;即使有真正的君子,大多数尚不能自律的众生,也难免犯罪。

从佛教的发展来看,这种因缘获得了中华民族的认同。

佛教传入后,一度遭到儒家的抵制,但总体上还是符合儒家的。儒家讲仁,佛教讲慈悲;儒家讲包容,佛教讲包容;儒家讲和平、贫穷、幸福,佛教讲随缘自由;儒家讲诚信,佛教讲真诚;儒家讲多助,佛教讲布施。。。。。。都是修身养性快乐的方法。本义没有冲突。而且儒释道的幸福观是精神上的满足和幸福,而不是对物欲的追求。

而且佛教和道教也很契合。道家讲无为而无欲,佛家讲不争而空,似乎都在说同一个东西。

同样作为政府的统治工具,佛教为什么没有取代儒家思想?

从道德上讲,佛教毕竟比儒家更彻底;而且佛教修行很多,在民间也很受欢迎。但佛教主要着眼于世人的修行,从不谈论政治,这可能是政府喜欢的原因之一;儒家有一套完整的治国思想:君主以德治国,实行仁政;一个善于学习的臣子,就是一个对国家忠心耿耿的官员。而且儒家在规范家庭和社交礼仪方面也非常完备;而且儒家在佛教发扬光大之前就有基础和传统,所以总体上一直是官方意识,虽然中间被佛教取代了。此外,儒家思想也在不断完善,向佛教学习,迎合统治者和人民。你对佛教有什么了解?如理学、心理学,哲学是什么?上帝保佑。什么是心?良心。因果报应的思想到处都有。

儒家虽然是官方意识形态,但是因果思想确实是中华民族的道德基础,自然的良知就是证明;你可以说你在中国不信宗教,但是不信良心,肯定会被鄙视。

可能有人会问,佛教的因果报应、天堂地狱、极乐世界不都是迷信吗?谁会相信?我没看过。我想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实事求是才能断言一切。科学越发展,人类越觉得自己知道的太少;越研究越觉得宇宙牛逼;佛教的因果,是无法推断和否定的。有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带我们去调查研究,就像舍利子怎么了?历史是没有根据的传说?地球上那些神秘的区域。。。。。。我们都应该怀着敬畏之心去探索。

儒家思想就像一把道德之剑,统治世界的利器;因果思想就像握剑的手,是这把剑发挥作用的动力;儒家是泉水,佛教是清泉,给了它滋润大地的无穷力量;儒家是道德之舟,是因果思想赋予了它翅膀,承载着中华民族的道德飞行。

摘要

儒家思想扎根于中华民族,基于真理而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仁是人类不可或缺的阳光;人是有情有思想的生命,生命的目的是追求精神幸福和精神解放;物欲终究是身外之物,可为心所用,不可为心所竭;罪恶是灵魂的魔鬼,善良是灵魂的天使,良心是人的本来面目。没有良知,就感受不到生命的温暖,感受不到人间的大爱。

而且,道德良知的最大力量,孟子说“得民心者得天下”,毛泽东说“精神原子弹”,任何力量都不能使人屈服,唯有道德良知才能让人信服,永不退缩才能凝聚人心,为真理而无畏奋斗。

没有道德也许能获得短期利益,但绝不会长久。一个没有道德的民族是不会长久的。有道德的民族才能团结互利,才能发展,才能有未来。

桃李不言自明,道理如长河缓缓流。道德良知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和根本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