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沈阳的茶馆那么多?

据《奉天通志》记载,清末沈阳共有茶馆十一家。其中小石门里石材城的鸿泰轩是咸丰元年(1851)开业的。它最初是一个清代的茶馆。同治年间只有赵文东等名家在此讲故事,是沈阳最早的评书馆。小南门的香茶馆,开于同治末年。小东便门的古茶馆、小北关的玉茶馆、大东门的永远茶馆和魁生轩、中街通江胡同的贾茶馆、大南关的瑞新发都是光绪年间开的。小西关的福生轩、小北关炉灰山的百盛成茶社、南门脸的秋茶社都是元年开的。上述讲故事的人都是轮流在这些茶馆里讲故事。一般都是白天晚上两场。名家都说“灯晚了”。除了图书馆,还有综艺馆。如海风园是经常表演评弹、鼓点、小调、杂耍等十种杂技的地方,被群众称为“花茶屋”。

茶园去看歌剧

艺人在地面演出的时候,总是要说唱一段时间的钱,不管多少钱,没钱也能听。所谓“有钱有助于发财,没钱有助于个人发财”。凑够一定的钱再唱下一段。艺人进茶馆后,还是“赚钱制”,但规定一段时间几文钱,一般是一场演出五六个阶段,最后一半送人。跳艺人表演,除了赚钱,还有其他名义要钱。比如在双锁山,刘金定答应结婚,放高君宝的《干杯》,要求放刘金定的《干杯》唱小曲。他必须听够了才能同意这桩婚姻。求观众“开心钱”。再比如《丁郎寻父》,这是一部苦情剧。扮演丁郎的艺人坐在高高的桌子上,唱着《十二月夯歌》。班长说:“丁晓·朗找不到父亲,生活很苦。请帮点钱!”这叫“要钱”。《黄女浪迹于阴》的表演也有血淋淋的一幕,要“要彩礼钱”。

艺人唱一小段,观众就有权利唱一个节目。艺人有一个“歌剧存折”,上面写着他知道的歌曲,观众或屋主点一个叫“点”的节目。

讲故事的艺术家在茶馆里说唱长书。规定是“一年三节”,每个节都是一本书,书到当天不能换。所谓“三节”,就是从正月初一到五月的端午节;八月端午到中秋;从中秋节到腊月二十三,一年写了三本书,每本四个月左右。有的艺人书没说够,最后几天把别的书里的情节拼凑起来搬进去了。所以传统大书往往有“虎头蛇尾”的缺点,后半部分的艺术水平不如前半部分。而一些才华横溢的艺术家,越讲越好,最后把书的情节推向高潮。

扎巴迪很受欢迎

评书、相声艺人把自己的演出场所称为“窑洞”,联演称为“筑窑洞”,郊游称为“走窑洞”,收入高的地方称为“火窑洞”,收入低的地方称为“水窑洞”。评书艺人也把茶馆叫做“地”,去茶馆讲故事的时候叫“地”,演出结束后叫“地”。把艺术家的住所叫做“夏初”。奉天茶馆的规矩是管送不送,就是去外地接艺人,出路费。艺人走的时候,路费由艺人下一站的茶馆经理出。但如果要准备一顿有酒有饭的饭,有句话叫“艺人娇子送艺人面(面)”。

庙会上的表演

“打穴”艺人的收入是“作品的一部分”,钱分死和活。一般艺人10分,顶级艺人能拿到12、3分,差一点的7、8分,大三学生只能拿到5分。唱长书的鼓手一般分“三七”或“二八”,歌者拿大头。个别茶馆里有名的“坐弦乐师”(坐弦乐师常年待在一个茶馆里,只换歌手)也拿40%的钱。书法家和茶馆老板的分成叫“买单”。一般来说是“三月七日”“二月二十八日”,艺人拿大头。买单后,剩下的歌手和合唱团可以再“分”一次(批评的都是自己人)。上述艺人习俗代代相传,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在旧社会,艺人的收入很不稳定,时好时坏。因此,一副对联在说书人中间流传:

与达官贵人餐厅共饮;

晚上睡在花丐寺平台。

他成名后,达官贵人也称他为先生和老板,赏他金钱和美酒。他老的时候,很多艺人死在街头,死无葬身之地。这是旧时民间艺人的处境。

民国时期,沈阳民间艺人的表演场所主要是扎巴迪和茶馆。也有少数著名的音乐家去军政要员家里“开演唱会”或者去电台直播曲艺节目。民国初年,沈阳的杂坝地区在程喜顺街的中段,也就是“西门”,大西门和小西门的距离大约是一个李龙。根据《沈阳文史资料》第五版西苑发表的《老沈阳的扎巴迪——从西门脸到第一商场》一文,对西门脸的民间艺术介绍如下:

五个距离不同的“倾倒”民间艺术场,占据了扎巴的中心区域。每个场地都有粗糙的木制长椅,这些长椅在方圆围起了大约三英尺长的场地边界,并且靠近长椅。摆一个粗糙的长方桌,高脚,一个小方凳。曲艺艺人坐在小方凳上,表演各种节目。其中有一段相声《浑口》;还有竹板咒水浒、长鼓词、董、评书、三侠五义、纪公传等节目。每个场地早上10开始,下午4点左右结束。

1923张政权统治下重建城区,太清宫与小西边门之间建立奉天第一家商场。购物中心的东院是繁荣的天堂。园内有一个白茶馆(店主白七三),两边有十二个大棚,表演评书、架子鼓、相声、杂耍等“十种杂耍”。兴乐园已经存在20年了,1943大火之后才出现曲艺艺人涌向北市的现象。

1923奉天市办对市内五区的茶馆进行了调查,情况如下:

一区(市内)有三家,分别是鸿泰轩、大兴茶楼、永昌茶楼。歌手是,孔和鼓手。

第二区(东莞),有兴隆轩、知乐轩、高茶馆三家。这些歌手是刘慧卿、沈兰军、德子元和丁绣峰。

第三区(南关),东西各有一个孙茶馆和两个杜茶馆。演唱者包括作词人林、梁殿元、、冯景和(鼓手)、广益华和王世元。此外,还有鼓艺人张、高振成、王在地下演唱。

第四区(西关)有清香阁、紫灵洲、德泰轩、和同轩四家茶馆,还有一个评书棚。演员杨双成、、尚业兴、王有来、刘,演员袁、、魏亚青、温玉兰、、刘、和张参加了表演。此外,出演《西门庆》的演员有何、周荣凤、毕、焦凤仪、、宋华之、贾、郎作臣、高长青、林,女演员有何凤兰、朱思希、朱亚香、朱雅贞、朱(朱希真)、林等。

第五区(北关)有永泰轩、宝云轩、中华轩、大有轩、福和荣阁、富友茶馆等六家酒楼。歌手包括评论家王、袁、、杨子成、潘澄(程)李、梁殿元、、林、张福山。

在上述调查中,五个区共有20家茶馆(包括一个未命名的评书棚),62名曲艺艺人。

此外,南市还有滦州茶馆,北市有青莲阁。在小河沿地区,夏季有百花茶园、万盛茶园、德泰轩、凝香榭、秦方亭、碧螺春、小蓬莱、莲花阁、长官楼、清香阁、天泉、涌泉、怡园、陶然、福祥、会英等16个季节性茶棚。有些是大茶馆的分号。

叶台子戏人山人海。

据《奉天通志》记载,1924年有75家茶楼(其中清末有11家茶楼),民国以后茶楼数量增加了近7倍。他们的分布如下:市区12个,东莞13个,南关20个,西关20个,北关12个。其中1923至1925各区新开茶楼有福星居、榕山茶楼、孙茶楼、福源城、和记茶楼、三和顺、福庆昌、金源盛、广源昌、东顺和、庆发馆、裕顺和、智乐轩、张茶楼、利顺德、肖。

彩绘野生太子戏

1928年“皇姑屯事件”,张被日军杀害后,东北社会一片哗然,沈阳三分之一的茶馆倒闭,只剩下42家。

1931的“九一八事变”中,侵华日军占领沈阳,不久又占领了东北三省。经过两年的社会动荡,1933年,奉天市的曲艺茶馆再次繁荣起来。根据宋的《沈阳茶馆》提供的资料,20世纪30年代奉天主要有14家茶馆:木兴胡同的茶馆、中街路(现广路电影院)以南的宁香榭、小西门里石头城的鸿泰轩(老茶馆)、小北门的普茶楼、大北门三义胡同的九青茶馆和鼓楼以南双井胡同的茶馆。向德福与虢国志交换后将茶楼改此名)、鼓楼南的万泉茶楼(规模最大,但好景不长)、鼓楼南灰城的天河茶楼、鼓楼北的联合茶楼、南门的同里轩、南门外的德馨泉、小西关的祥云阁(改名为德泰轩)、工业区露天市场的如意茶楼、北市的四合茶楼。另外,小西门外的奉天公园有一家叫“小青天”的时令茶馆,也很有名。茶馆门上有一副对联:“追名逐利,喝杯茶;商务和私人都带一瓶酒。“现在还被沈阳的老人惦记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