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学习道家常识的书。

1.道教知识

教义:1道教的主要教义有哪些?答:道教的主要教义信奉一种“静为教,虚无为体,软弱为用”的“道”。

道无所不包,无所不在。是万物之始,宇宙万物都是由道演变而来。道教的终极目标是什么?答:道教的终极目标是通过身心的修炼,使每个人健康长寿,达到一个与世无争、与道和谐、与世和谐的神仙世界。

你对道经了解多少?答:道教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经典文献。这些经典有的散见于民间,大部分收录于道经。

唐宋金元时期,历代统治者下令编纂道藏,如《开元道藏》、《大宋天宫宝典》、《万寿道藏》、《大金玄都宝典》、《杜宣宝典》等。但可惜的是,这些道经都已经死了。

我们现在还能看到的是明代第四十三代石天张玉初编纂的正统道藏,明神宗后来又命第五十代石天张国祥编纂续本道藏。这本道教文集收录道教书籍1476册,共5485卷,分为512封,书名按“千字”顺序标注。

目前,中国道教协会会同华夏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于1997年启动了《中国道教文集》的整理校对工作。中国道藏以明代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为基础。它对原《道藏》中收藏的各类道学书籍进行了整理、标点和重新分类,并增加了100多种儒家经典,使之成为新的道学经典丛书。

该书的编撰被学术界和道教界视为当代中国文化史上和道教史上的一件大事。4什么是三孔四辅?答:所谓“三孔四辅”是《道藏》中的分类方法。

这三个洞穴是:洞穴的真实部分,洞穴的神秘部分和洞穴的神部分。三大洞天又细分为十二个子类:文字类、神符类、玉诀类、灵图类、分数类、学科类。

声望,方法,技巧,传记,赞美,章节和表格。四辅是指太宣部、太平部、太清部、正一部。

所以道教经典又称为“三穴真经”或“七经”、“三十六经”。道教主要有哪些门派?答:根据清末北京白云观《朱桢教经》手稿,记载有名字的道教门派有86个,估计其中有一部分在民间没有文字记载。

当代道教主要门派有全真道和正一派,两大门派下还有很多门派。6什么是三灾八难?答:三灾:三天灾。

第一,台风,第二,火灾,第三,洪水。八难:一难人道,二难失女,三难形全,四难地中,五难值,六难性,七难值,八难遇三宝。

称之为八难。《七征云》卷三十五《杂修照》八难,是不废心,不为师,不隐居,不舍世,不削五难,不逐利,不作欲,不分七难,不断* * *八难。

7什么是三涂五痛?答:三抹:一是火抹,火海被猛火烧到的地方;第二,血画,动物互相吃对方;三,刀涂,饿鬼道被刀逼的地方。还有一种说法是其中一个试图抹黑前者,另外两个畜生出钱出力,另外三个饿鬼最吃亏,渴火精,饿炭。

五苦人:一是道山地狱之苦;二、剑树地狱的苦难;三、铜柱地狱之苦;第四,保护汤地狱的苦难;五、寒地狱之苦,为五苦。8道教的四德三有是什么?答:道教讲究报恩,所以以四种恩报恩。

四恩人:一天,二君,三父母,四老师。这四个都要报回来。

有三种人:一是有情,二是有识,三是有缘。凡此三者,道必亲。

所以“四惠三有”,作为信徒,一定不能忘记。9什么是三界?答:有三种境界:一是从时间上来说,分为无极境界、太极境界、现代世界;第一,在空间上,分为天、地、水;就道而言,可分为欲、* *、和* * *。

10十平方是什么?答:道教的十个方位是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南、西北、上、下。所以叫十方天。

11仙女有五个等级。五个等级是什么?答:神仙有五个等级,按照修炼的等级来划分。一个是鬼仙,一个是仙,第三个是仙,第四个是仙,第五个是仙。

据《讲经集》“五仙:一是不持戒,不断吃肉,不杀生,不思善,是鬼神;二、养真气长寿者,为神仙;三、善战是剑仙;第四,禅修者是神仙;第五,孝敬老师父母六度,做什么都方便。救众生,除十恶,不杀生,不吃酒肉,恶不偷。它真诚无私,被称为仙女。12为什么E不为真?答:五一节是道教一个重要的禁忌日。

教学上叫“e不真”。也就是说,每当五子、五音、陈武、五五、五神、五五不烧香、不念经的时候,大殿的门上就挂一个万字。

根据《女天律》“法官、道士若焚香念经,忍不住听到钟鼓响,入席奏曹天者,罪加一倍;不犯罪者,功德无量。”13什么是外单?答:是指将铅、汞等矿石药物在炉罐中燃烧,配合仙丹降服铒。

又称炼丹、仙丹、仙丹。这种燃烧药物的外部炼金术成为了现代化学和药理学的先驱。

事实上,《道藏》中的众多佛经是中国古代化学的宝贵原料。14什么是内丹?答:内丹术是道家修行的一种,相对于外丹术而言。

即把人体当作一口“大锅”,把体内的精、气、神当作药物来燃烧,凝聚成圣胎,从而超越三界,达到与道同真的境界。三个行业是什么?答:身业、口业、心业三业,称为身、口、心的功能。

我们出家人平时要遵守这三个意思,不能轻举妄动,不能信口开河,不能有妄念,这样才能做到诚实,不为外物所惑。。

2.《道德经》是什么书?

《道德经》正文以哲学意义上的“德”为主线,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但多以政治为目的。就是所谓的“内圣外王”之学,含义深刻,包容广泛,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著作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和宗教都有深远的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圣经》之外被翻译成外文出版最多的文化巨著。

总结《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既是宇宙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之法。“德”不是通常的道德或美德,而是一个出家人应有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和待人接物的方式。[8]老子本意是教人修道之法。道德是基础,道家是道德的升华。

没有德行的基础,你很可能会在待人接物、管理家庭、治理国家方面失败,你将无法“修佛”。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需要的;出家需要有一颗宁静的心灵,超然的生活,这也是德行所不可或缺的。

《道德经》的道德部分占了经书的很大一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道”是整体的纯朴,“万有之门”

“道”产生了万物,也包含在万物之中。“道”在物,物在“道”。万物殊途同归,通“道”。道不仅是一种有形的物质,一种有思想的精神,一种理性的法则,而且是一种无形的,无形的宇宙根源,它导致了这一切。

物质、精神、法律都是道的衍生物。“道”是先天无限的。“道”是自然之祖,是宇宙万物之源,是宇宙万物之本。

[9-10]主题《道德经》的主题是“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老子在《道德经》中的思想精髓。

“道”作为《道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创造世间万物的动力源泉。“德”是“道”在伦理领域的发展和表现。

“道”与“法”在规则和常识上有相似之处,但与西方自然法不同。“法”要模仿自然之道,在辨证的逆向转化中发挥作用。

哲学上,“道”是天地万物之始之母,阴阳对立统一是万物的本质体现,物极必反是万物进化的规律。在伦理上,老子崇尚朴素、无私、恬静、谦让、温柔、柔弱、冷漠。

政治上,老子主张在家无为而治,不扰民,与外国和平相处,反对战争和暴力。这三个层面构成了《道德经》的主题,同时也使该书经历了“物理到哲学到伦理到政治”的逻辑层,从自然之道到伦理之德,最终落脚于理想政治的理念和治理。

即从自然秩序中寻找通向理想社会秩序的光明正道。[11] 1.“道”与“德”内涵的界定。“道”老子在《道德经》开篇就陈述道:“道即道,然其不凡。

名字,绰号,不寻常的名字。无,世界之始;是的,万物之母。

所以,往往什么都没有,想看它的奇景;经常,我想看。两个出来名字都不一样,都叫宣。

神秘而玄妙,万奇之门。“这是老子对‘道’这个概念的一个概括性描述:道不是当时社会上一般的道,即人伦之道、常理之道,也不是当时人们所能命名的道。

“道”在老子那里已经超越了世俗的社会生活,更接近于自然规律的道,因为天地万物的始基和母源都在于“道”,从道出发,“道生一、一、二、三、三生万物”。所以老子用“既玄又玄”来形容道的特殊性和深刻性。其实这个“道”虽然是“看得见”、“听得见”、“听得懂”,但老子说的离人并不远。在这里,老子只是用了“玄”来强调他所说的和当时社会所说的不同,来说明他。

所以,在接下来的讨论中,老子坦言,“我的话很好懂,也很好做,但人所知,不能知,也不能行。”老子感慨道:“知我者,我贵也。”。

圣女是布朗和怀玉。我说的“道”是指“万物混合,自然而生。

萧哦,邋遢,独立而不尴尬,可天地之母。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字里行间写着。

强就叫大。“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天地创造之前,宇宙中就有混沌的物体,它们安静、无声、浩瀚、无助、不变。是慈爱的母亲养育了万物。

“我”——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就叫它“道”和“达”。由此可知,老子之道首先是物质的,是创造世间万物的原始动力源,其存在是独立的、不可测量的、无限的。

对于“道”的力量,老子自己也无法给它一个确切的描述,所以他认为道只是权宜之计。道的特点:老子说“道钝,而用之有益。”

道体看似虚实,所以体内蕴藏着取之不尽的物质和能量,却不会因为自满而溢出。老子认为,道柔而不刚,内简外拙,清澄透明,它永远存在于天地之间。

所以道无处不在,无论是个人还是人类社会,包括世间万物,都应该以道为榜样,道自然,返本。这里的“自然”二字,字面上是指它本身,但道与自然的法则是一致的,即“中国四大”要顺应自然的无为而为,为所欲为,以维持自身的“天长地久”。

老子生活在当时的西周社会,诸侯国军国主义,战乱频仍,社会的礼仪伦理无法恢复。所以老子看透了人类社会的纷争是由圣人、礼仪、法律、欲望、智慧等有为措施引起的,正是因为社会看中了名利、实力等等。

3.求* * *教知识书

《太上感应》这本书是道家经典,主要内容是劝人遵守道德规范,常止恶、修善、利己利他。

这本书特别强调因果律,主张人要掌握自己的命运,努力取得好的结果,从而掌握和改造自己的命运。所以,不仅对于信奉道教的人来说,这本书也有很高的价值。

这里的“太上皇”是指“太上皇,又叫太上皇,因而动他者说应由他答。善恶动天下,必有报应。”《感应》是一本劝人行善的书。

《太上感应》是一篇非常重要的文章,被誉为“古今第一本好书”。此书源于《抱朴子》,经宋代李常岭、郑清之等先贤发扬光大,流传于世,影响深远。

从朝廷到民间,出版商众多,明清时期达到顶峰。旨在劝善的小品《感应》,作者不详,内容融入了更多的民族传统思想,树立了世人正确的人物形象。许多内容在今天仍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