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文化的精髓

中医养生是一门古老而新兴的学科,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中医养生文化的精髓,希望对你有用!

中医养生基础介绍

中医体质是指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形成的,在人体生命过程中后天习得的,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心理状态等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内在特征。它是人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成的,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一种人类人格特征。

中医养生[2]是指通过各种方法支持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疗活动。所谓生活,就是生活、生存、成长;所谓保养,就是保养、调养、滋补的意思。总之,养生就是维持生命。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集合的变化规律,科学调养人体的健康和活力。心理养生是指通过养心养性、调节情绪、调节生活的方法,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中医养生文化的精髓

中国养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一个重要的精髓就是“养生之学”。

“生生”一词在我国古籍中几乎随处可见,尤其是唐以后的医书。最早见于《易经》:“声声为易。”“生活”的含义非常丰富。第二个“命”指的是生活,第一个“命”指的是让生活更健康更完美。《汉书·文艺志·季芳略》中说“精于者,生而有器”,意思是说医疗是使人生更健康、更完美的途径。用各种方法使生活更健康、更完美,我们应该探索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以及人们对生活的理解,即“生活之道”。“生活工具”和“生活方式”的结合构成了“生活研究”

广义的养生之道包括一切生命现象,而狭义的养生之道是指维持人的生命,即保健治疗的原则、方法、手段和工具,相当于传统文化中的重视生命、尊重生命、照顾生命、卫生保健。生活方式和生活工具是相互联系的,它们通过生活工具来实现,并以生活方式为指导。它们相互依存,会从艺术上升到道。

生命的学问包括养生和治病。比如《黄帝内经》说:“圣人不治病,而不治病;治已乱,治未乱。”元代名医朱震亨在《丹溪心法》中写道:“与其治病救人,不如防患于未然。”中医认为,在疾病出现之前,身体就应该调养,养生要以调养为主,治疗为辅。

生命是世间万物中最重要的,所以养生要以你的生命为基础。“养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庄子》中,指的是保养、调理、护理。《庄子》曾引用老子的话论述“养生经”,即养生之法,养生即养生(守命)。养生观念是我国的一种文化。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曾说过,在世界文化中,只有中国人的养生之道是其他民族所没有的。现代医学能及时发现疾病,对疾病的重视程度超过了对人的重视程度。人是“活”和“动”的生物,身心生命活动与疾病直接相关。只有当我们关注生病的人时,我们才能学会如何管理我们的身体以保持健康。现代医学重视疾病,忽视人,导致医院人满为患。因此,医疗保健应该把对疾病的关注转移到对生命的关注。

保健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如今,人们非常重视保健。几乎所有电视台都有保健节目,但也良莠不齐。关键问题是,人们还没有理解保健的概念,以及保健与治疗的关系。养生是为了预防疾病,对治疗疾病也有一定的作用,但不能保证你不会生病,不应该夸大养生的作用。

养生不是为了延年益寿,而是为了提高生活质量。如《吕氏春秋》说:“圣人观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从而生,故灵安,寿长。长的不短不连续,也算。”可见养生是让人尽全力病死,而不是让人在病中苟延残喘。那么,如何保持健康才能让生活更有意义和质量呢?

养生最根本的原则就是顺应“天”。四季昼夜,要做到阴阳平衡,五行和谐,用中和。人与自然界万物形成统一的整体,缺少任何一方都会导致失衡,天地的变化都会对人的生理和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尊重和顺应自然不仅包括尊重客观世界,还包括顺应我们的本性。如果不尊重自己的天性,往往会不满足,过分追求,从而引发很多疾病和心理问题。比如每个人的胃都不一样,所以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来定义。食物过多毒性很大,食物不足对脾胃有害。每个人都可以自给自足,不要和别人比。据汉代《淮南子》记载:“夫圣人食以胃,衣以形,俭以己。xx之心生!”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能根据自己的需要行事,贪婪就不会发生,我们自身的很多问题也能被克服。

健康无非是养心。在中国的养生文化中,也强调养生必须以养心为先。“心”包括情感和心智。古人提倡“一生清心寡欲”,修身养性在明道、明道都要做。《吕氏春秋》云:“生当慎养,慎养心也。”俗话说“百病皆因惑,百病皆因静”,我们一生都应该崇尚淡泊。“精神温柔的人长寿,品质善良的人长寿,数量慷慨的人长寿,言语朴实的人长寿。”归结为仁,所以仁导致长寿。现在人们常常把养生和营养、食补、药补联系在一起。食补、药补都有一定的效果,但是使用不当反而适得其反,所以最重要的是心胸开阔,心地善良,脾气温和。

保健可分为生理保健、心理保健和哲学保健三个方向。身体健康是指饮食起居,休息休息等。要遵守饮食规律,生活规律,不要草率从事。心理养生是指消除过度的世俗欲望。世俗欲望是人类正常的生理需求,但不能过度。《吕氏春秋》说:“毕,你计较做害。什么是伤害?大甜、大酸、大苦、大辣、大咸,五者若醇厚,则有害;大喜、大怒、大忧、大惧、大悲,五者若与神相通,则有害;大寒、大热、大干、大湿、大风、大雨、大雾,七者若精,则害之。”古人不提倡放纵或禁欲,而是注重引导欲望,滋养欲望,禁欲,从而达到中和。哲学养生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社会和身心的认识。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提出了“六自然”、“四观”。“六自然”指的是超然物外,对人冷漠,处事从容,自满,失意。“看四件事”,就是在大事和困难中看责任,在逆境中看胸怀,在喜怒中看涵养,在群体中看知识。这样做可以达到身心健康的良好状态。

最近“艺术养生”悄然兴起。艺术养生是琴棋书画等外国乐控的内幕,也是中国古代养生人士所提倡的。艺术是感人的,是潜移默化的,具有说教无法达到的作用。参加艺术活动将对人们的健康大有好处。

保健是你的生命,你应该热爱生命,但也不能过度,否则就成了“美好生活”。厚生不同于尊重生命的贵生。厚生强调加强营养,避免生病,但往往会造成伤害。其实简单的生活才是最好的养生,只是很多人坚持不了,就像葛洪说的:“长生难老,道听途说难;听道难,行道难;难就难在做,难在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