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蛇者》与《种树骆驼传》的异同
构建学生的期待视野
——《种树骆驼传》课堂实录
课堂也是学生主要通过对话获得知识、修养和能力的场所,而这种对话和阅读一样,都有自己对师生的期待,而这种对话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师生能否有相当的视野融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实际上肩负着帮助学生形成预期愿景的责任。
本该最受学生欢迎的语文课堂就不用说了,变得不那么可爱了。除了考试的压力,枯燥的肢解,像“真理”一样的标准答案,老师组织课堂的能力,我觉得还有其他因素,比如课堂内容的选择,课堂问题的设计,学生期待视野的培养,以及平时“当好空调”“特色一专”的体验,我们也注意对课堂做一些调整,以求“有用”和“有趣”。所以我们在课堂上做了一些“拓宽”和“深化”的尝试,也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更高更深的期待视野。比如在阅读文言文《种树骆驼传》的课堂上,不容易判断成败,这里记录下来供讨论。
目标:1。理解(抓住主旨)并能翻译。
2.掌握文言文中一些实词、名词作为动词的灵活运用。
3.文章比较(本文和捕蛇者的理论)和文化解读(两者思想来源不同)
困难:文章的思想倾向与两种思想文化
课时:2
第一节课:(简要案例)
1.幻灯片:文学常识(重温柳宗元作品)
2.学生逐段翻译笔记:让学生画出他们认为重要的单词。
3.找出这篇文章的要素:姓名,家乡,特点,职业,
4.抓住中心思想:文章的重点和意图
5.家庭作业:课后练习2和3。
思考:《捕蛇者》从题材上看,和《种树骆驼传》属于谁的创意?
第二节课:
1.幻灯片:比较《捕蛇者》和《种树骆驼传》的异同。
风格:
思考:
主要目的:
学生甲:文体上,一个是“说”,一个是“传”,一个是议论文、记叙文。
学生乙:概念上...都是“背单词”,一个人的单词。
老师:你觉得柳宗元记录这些人和话是为了记录吗?
学生乙:不是,是为了提醒别人-
老师:是的,你在提醒谁?你在提醒什么?
学生乙:做官的人“比老虎还暴虐”,符合百姓的生活规律。
老师:好吧,“你真聪明”(开玩笑)这样你连主旨都不用问了。
幻灯片:比较《捕蛇者》和《种树骆驼传》的异同。
文体:“说”与“传”
思维:凡事皆有道理。
主旨:“苛政猛于虎”和“顺其自然”
2.思考:《暴政比老虎还凶》宣扬的是什么?
学生(不约而同):仁政。
思考:这是中国古代的哪个学派?
学生(不约而同):儒家。
问:你对儒家思想了解多少?注意证据。
(学生沉默)
老师提醒:你知道“暴政比老虎凶猛”的故事吗?有人能说出来吗?
(学生沉默)
幻灯片:《礼记·谭公下》:“孔子过泰山侧,一女哭于墓。主人听了,让鲁兹问它,说:“儿子的哭声像一个担心的人吗?”并说:‘然而。以前叔叔死于虎,老公死了,现在儿子死了。“子曰:‘何不去?’说,“没有暴政。”子曰:‘小子若知之,必比虎还狠。"
(老师:一起读)
老师:老师给了我一个。谁能再给我一个,在我学过的文章里找找?
学生丙:“载舟,覆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师:好,这是《谏太宗十思》的句子。作为奖励,老师告诉你这句名言的出处——(幻灯片:)
《荀·王梓志篇》:“庶人管事,然后君子管事。传曰:‘君者,舟也;庶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老师:谁能再找一个?还是从学过的文章里找找吧。
学生D:我国的“王道”思想。
老师:你能背一段吗?
学生有点不情愿:
“不要违背农时,山谷不能赢得粮食。数不过来,就不能吃。斧金及时入山,木木不能用。谷与鱼龟不能搏食,木与木不能搏用,使人失去生命,无怨无悔。养生死而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房屋,树为桑,五十人可穿衣帛。鸡、海豚、狗都是家畜,没有时间可以浪费。七十个人可以吃肉。百亩地,不抓住时机,一家几口都能饿着。真心希望教团的教子孝顺,奖的人不要放在路上。七十人吃肉,黎族人不饿不冷。但是,他们不是国王,什么都没有。”
老师:太好了,学以致用。谁能想出更多的?
学生:以家治国,平天下。(《礼记》)
学生:君、臣、父、子、子。(论语)
学生:“世间有德,其次有功,其次有见。”(左传)
学生:《孟子》:“民为重,国为次,君为轻。”
老师:我很高兴大家都这么了解儒家思想。然后转过去看看《种树骆驼传》。主题属于我们儒家吗?先不要回答,把第三段和第四段一起看,然后再回答。
3.问:哪个想法?
学生(齐A):道教!
老师(笑):你明白了吗?谁来简单介绍一下道家思想,证明它不是盲目的?
学生E:没什么。
师:“无为”法是什么?能介绍一下吗?先从你学过的文章里找找吧。
学生E:“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就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学生乙:生与死是一样的。
老师:有引用吗?
学生:“众所周知,死去的生命是虚假的出生,彭其的哀悼是一个错误。”(《兰亭集序》)“谈乘归终,乐府之命可笑乎?”(《回到Xi词》)
老师:厉害了,不仅能学以致用,还能灵活运用!还有谁能想到?
(学生沉默)
老师:你讨厌书被人用吗?老师给大家加了几项,注意积累。
幻灯片:《老子》第75章
n人的饥饿,加上它的粮食税,就是饥饿。百姓难治,因其政绩难治。人民的轻死,是基于他们生存的厚度。做一个与生活无关的丈夫是贤惠的。
n <老子>第五十七章
n以义治国,以奇用兵,以无取天下。我怎么知道?这样:世间禁忌多,百姓穷;人多是利器,国晕;人多巧,奇物生;法律多,小偷多。因此,圣人说:“我无所作为,而人民却只顾自己;我如此安静,人民自以为是;我无所事事,人民富裕;我没有欲望,但人民是简单的。」
庄子内篇大家。
春干时鱼相陆地,不如江湖相忘。与其狂妄自大,不如忘掉它。
(老师:一起读。)
师:好,今天我们对柳宗元先生的两篇文章的思想做了一些比较和讨论。我们来总结一下。
4.幻灯片:
n风格——讨论、记忆和传记
n概念-讽刺政客
思维概念——事件推理
在思想的源头-
硕:苛政猛于虎,儒家仁政。
传记:道家顺其自然的无为思想
5.家庭作业:
一个话题:道家思想对诗文的影响
或者说:儒家思想对诗歌的影响。
虽然全班不敢说成功,但内容基本完成,目标基本达到,学生比平时更专注,更有热情。回顾这节课,感觉学生的参与和发言有两个关节。第一,问题有一定的新鲜感和深度。不是讨论文章的中心思想,也不是讨论文章的修辞艺术,而是讨论文章的思想来源。问题有点出乎意料,有挑战性,问题不是几句话就能轻易打发的。第二,融化提炼已有的知识。从同学们的回答来看,他们已经在思考提问了,但是回答起来就没那么容易了。很可能他会发现谈论他们是不可能的。那么老师的“从学过、读过的文章看”给出了一个思路——复习学过的文章,尤其是文言文,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论语》、《孟子》。说到道家思想,我想到的是老子和庄子,但是学的不多,然后印象中《兰亭集序》和《往返词》都是零碎的,有必要补充一下。其实这里我想强调一点——“期待视野”的问题。借助现代文学理论,我接受了一个审美的概念,这个概念原本是指接受者的原著阅读经历、历史环境和政治经济地位。这里我们简单说一下,在学生端,指的是学生的阅读、经历、兴趣、趋势,也就是学生坐在这个课堂上有什么,想要什么。老师这边,也就是老师走进这个教室的时候,你有什么,你想给学生什么。在这一点上,老师和学生必须有一个视界的融合(解释学中的概念),两者有足够的交集,才有一堂有一定质量的课。在这一点上,当我们有了意识并付诸实践,我们就会立足于这两点——更宽一点,更深一点。
所以这节课,我们更注重介绍,讨论的话题更大更深,没有一句空话。我们尽力扩大和加深学生们所学的东西。
想法归想法,做不到就看结果。这里只提出来讨论。2004-8-20
其他请参考:/GB/training/2005-11/11/content _ 91077 . 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