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字养生法怎么呼吸?
道家养生非常重视呼吸锻炼。道家经典里有很多锻炼呼吸的方法。如果对这些方法进行分类,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六类:
第一,强调呼气。其特点是在呼吸运动中注重呼气,呼气时限长于吸气。其主要功能是驱浊祛邪,同时还能刺激脏腑气机。比如昙鸾大师的“吐气慢,呼两次,闻人出入”(《云七征》)就是强调吐气的方法。这种方法往往需要用鼻吸气和口呼吸来增强呼气的气势,代表性的方法是“六字公式”六个字是嘘、哈、呼、嘘、吹、嘻。比如吸气后要轻念嘶嘶声这个词,同时呼气。嘘字配方可以宣泄肝经邪气。
第二,强调吸气。其特点是在呼吸运动中注重吸气,即需要深吸气,使胸腹部充满气息。吸气时限比呼气长。它的主要作用是吸入尽可能多的清新空气,从而激活全身的血管,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如《千金要方》所述,“出血从鼻入腹,足则止,强则取(吸),久则从口中吐出。“再如《寿任静道纪》:“择一极高净之地,取清净和合之气,吸进者冲丹田;从口入者,冲至肠腹。或者三个,五个,七个。"
请点击输入图片说明。
第三,强调封闭气体范畴。其特点是专注于吸气和呼气之间的呼吸停止。它要求逐步地、尽可能地延长利息结算的时限。它的主要作用是迫使体内的真气顺利充盈。比如《论语》说:“闭上眼睛的时候,要先学会憋气,用鼻子吸气,肚子就会慢慢填饱...如果长时间闭着,是舍不得,而是小心翼翼地从嘴里吐出来,一下子呼不出来。.....一开始是十次呼吸或二十次呼吸...但若能闭气七八十次以上,则五脏六腑、胸膈皆受清气之布所护。”屏气也可以结合内视和咽液。
苏东坡在介绍自己的养生经验时,特别指出要“察五脏”、“洗津液”,要“闭气察津液,满足心腹”,要等“津液充盈,即低头咽下,以气送腹”(《张安道法·养生术》)。古人虽然对关气法十分推崇,认为长期以来可以做到“耳目灵动,精神固本,身轻体健,除百病”,但也告诫关气法要力求平和自然,循序渐进,不可强求自行,否则“轻则杀人”(经典)。
第四,强调咽。其特点是专注于吸气后的吞咽动作。所谓吞气,是指从口中吸入到喉咙后,把清气像食物一样吞进胸腹部。也可用津液吞服,称为“吞津液吸气”。它的主要作用是进一步加强吸入的作用。比如《云起七征》:“闭着天(就是喉咙)把气吹起来,调整均匀,闭上嘴咽下去,就是填饱肚子,慢慢迷失在空气中...一鼓一燕一努力就是对应的。”他在《清液持中之策》中记载了“取日之气”的方法:“使辉光紫...入口吞之,四十五而死。”《孙龚景》在《云七征》中记载:“吞五色霞于入口,四十五而死”,都是强调死的成就。
道家养生典籍对“说服法”推崇备至。这种方法在唐宋时期相当流行。唐代道士司马成镇所著《心服之精》,是一部关于“心服”的专著。所谓“令人信服”,其实就是一种强调吸气、憋气、垂死挣扎的深呼吸练习法。可以是简单的深吸气,也可以是深吸气后关闭以加强体内清透空气的分布,也可以是深吸气后吞入胃中。
因为“屏气”法非常重视屏气,认为屏气的时限越长越好。但是很难掌握憋气,容易产生憋气和窒息。所以,以屏息、抱死为主的“接气”法并不流行,只有简单的深吸气还在广为流传。
第五,强调软而长的呼吸。其特点是吸气和呼气都要求柔细。这里的“长”除了时间限制,还要求气息线能到达肚子肚脐,甚至是脚的两端。其主要作用是形成相互依赖、相互包容的局面,从而激发丹田之气。比如《单晶的极端论》说:“在静息的田野里,没有故乡,挫折(没有欲望)是看不见的,像鸡抱蛋(特殊意义),像鱼在水中(自然)。呼至根,吸至蒂,若持续,则留一胎。”让呼气和吸气到腹部和肚脐,并使之“连续”,这是一个漫长而温柔的深呼吸。道教提倡的“足跟呼吸法”,其实就是指这种轻柔的深呼吸。
《庄子》说:“古代真正的人...有浓厚的兴趣。真正的人的气息在脚跟,每个人的气息都在喉咙。”“生活桂芝”解释说,“普通人的呼吸顺着喉咙往下,回到杯子中间...人一息,直入大殿,流入明门,会以祖灵相连”,所以“踵真有所指”。在单晶经常提到的胎息,也是一种柔和的长气,但只是一种很细的,细到如果什么都没有,那就是柔和的长气。《胎息铭》中“唯有细细吐,唯有不断收”就是对这种呼吸的描述。练习胎息,既要掌握轻声长气的要领,又要“坚持虚无以养精气神”。只有互相拥抱,才能屏住呼吸,产生奇妙的胎息。
第六,强调呼吸和思维的结合。以深吸气或深呼气或屏气吞声为特征,结合明显的思想和意念。其主要作用是统一思维和呼吸运动时吸气肌、膈肌、腹肌活动产生的动觉波、动力波和振动波,激发和震动身体的重要气囊和经络,从而触发内气,促进内气循经运行。
这种呼吸法其实和上面提到的类型是交叉的。如果把深吸气和思考结合起来,就属于强调吸气的范畴,其余的也一样。但这种呼吸方式在工作方式和功效上明显不同于单纯的深吸气和深呼气,属于另一类。
呼吸与思虑结合有几种情况:深吸气与思虑结合,如《太上老君保健战术》:“取气时,思虑、元气下入发丝,流入五脏,四肢皆受其滋润。”吸气和呼气是和思想结合在一起的。比如《金匮要略·神仙吃气》中描述的景黑先生的安眠行气法,要求呼吸自然平缓。有了吸气和呼气,“感气在体内行云,理全身,润身体,水皮肤,五脏六腑皆充盈,旧疾皆散”。
屏气结合思考,如《济风普济方》:“人在心神不宁时,稍有屏气,便会发作,意图把空气吸到病中去。”比如《云七征》说:“每次吞咽时,总是不断地想着气入五脏,即从手足心颈三关九关节出来。”
上述呼吸训练方法,不仅可以增强呼吸器官的功能,加速机体的新陈代谢,还可以连接经络,激活全身之气,还可以激发人的生理潜能,从而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因此,学习和研究道家的呼吸法对于修身养性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