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为什么短命
第一,对自己太苛刻
天地虽大,但有向善之心,有良知。虽然普通人也能成为圣贤。王守仁(1472-1529)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和哲学家。他一生主要研究儒释道,出生于浙江余姚县(今宁波余姚)。
单从这些头衔就可以知道,他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人物,从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了异于常人的才华。王阳明是个天才人物,与后来被清朝称为半圣的曾国藩完全不同。曾国藩天生资质一般,王阳明处处不同。
有这么好的资本,按理说王阳明的人生应该是一帆风顺的,但根据他的特殊能力,对他的要求也特别严格。他对儒家经典、道家和佛教都很感兴趣。他想自己去研究更深层次的东西,通过成为圣人来改变世界。
起初,我迷上了任侠的习惯,后来迷上了骑马和射击的习惯,三迷上了写诗的习惯,四迷上了神仙的习惯,五迷上了佛教的习惯。这五次溺水基本上就是他一生的发展过程,修仙就是道教,当时就叫这个。
王阳明忧国忧民。15岁时,因为当时的明英宗皇帝被蒙古人俘虏,发誓要学习兵法,报效国家。可惜无论他如何深入研究,向皇帝建议,都得不到皇帝的认可,郁郁不得志。
虽然没有得到皇帝的认可,但并不影响王阳明进一步研究各种思想。据说王阳明17岁结婚那天,在外面遇到了一个道士。他们聊着聊着就失去了对节奏的控制,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自己的婚姻。后来他们的公公到处找他。这就是执念。
18岁时,他研究儒学,发现朱等人提出了一个“师事”的思想,于是王阳明想亲自论证,亲自研究这个思想是否成立。看了七天七夜的竹子,王阳明发现自己一无所获,毁了自己的身体。这就是著名的“观仁学竹”的典故。这次经历之后,他对这个想法产生了兴趣。
这些记载让人觉得很有意思,但其中蕴含着王阳明对真理和信仰的追求,凸显了他对自己的苛刻要求。正是因为这些不断的研究,王阳明挑战了太多的身体极限,年轻时没有影响,老了自然会表现出来。
第二,母亲死于悲痛。
王阳明大约只有12岁,母亲郑去世,母亲短命。那时候她才41岁。母亲去世后,王阳明不愿吃茶,那是身体长发育的阶段。这样过度的悲伤当然对她的身体产生了影响,所以她从小就为自己的身体埋下了祸根。
从他母亲的去世也可以看出王阳明重视感情,多愁善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他善于反思和担忧人类的苦难和已经发生的各种事情,导致他内心过度压抑和敏感。这些是导致他不健康的原因。
第三,外部环境影响
王阳明生活在明朝动荡时期,他要造福国家人民,所以经常被皇帝利用,被一些奸臣陷害。1506年,王阳明上书为戴、伯等人平反。结果被汉奸害了,被皇帝的刑杖打了40下。这40次对王阳明伤害很大。要知道古代的刑杖是非常残忍的,基本上十下就能让他皮肤模糊,更别说40下就更惨烈了。
即使被一棍子打了40下,皇帝还是很没心没肺,把他流放到贵州龙场驿站当驿仆。贵州隆昌的生活环境非常恶劣。据记载有“万山荆棘中蛇,毒疮”。在这样的环境下,谁能坚持住,连一个完全健康的人都受不了,更何况王阳明还被打了40棍。
就这样,王阳明在贵州隆昌的恶劣环境中继续悟道。他真的是一个很有毅力的人,值得敬佩。在此期间,他的健康状况也恶化了。我们可以想象,任何一个经历过身体和精神摧残的正常人都会生病或者身体无法承受。
也就是这段时间的启蒙和反思,让王阳明明确了,做官是不可能解决世界问题的。只有通过思想去熏陶和影响普通人,让他们改变思想,才能反思国家大事,这个国家才不会衰落。
于是王阳明开始在家乡讲学,传播自己的思想,希望能改善人。此事历时六年,对后世影响深远。可惜嘉靖这个糊涂皇帝又想到了王阳明,想让他帮忙解决一些问题。1527年,他不顾王阳明生病的事实,强迫王阳明出山。
王阳明拒绝了,却不得不带病前往广西天州平定岑孟叛乱。叛乱最终被平定,但王阳明在返家途中到达江西南安时去世,享年57岁,令人痛惜。
标签
王阳明虽然只活了57岁,但对后世影响很大。因为有这样一个人的存在,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思想得到了质的提升,现在可以感受到更多的古典哲学和儒家思想。
人的生命质量不在于长短,而在于高度。王阳明一生忧国忧民,思考世界,试图靠自己改变世界。虽然当时没有成功,但事实证明他还是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可惜对于他自己来说,他为那些哲学思想奋斗了一辈子,没有过上好日子。与同为明朝嘉靖年间才子的严世蕃相比,王阳明在生活上似乎欠缺了太多。
但这可能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深思。那些愤世嫉俗的天才注定要被后人唾弃。只有真正思考世界的天才,才能真正流芳百世,被后人敬仰。一个人是想成为圣人还是被人批判,取决于他自己的掌控力!
备注: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将被删除。请在评论中留下有趣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