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山石养生
自古以来,中国的养生健身理论和实践有着丰富的内容和优秀的文化传统。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保健康复、疾病防治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养生健身哲学和中医学的比较完整的理论。传统养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重视。我们不仅需要继承,更需要发展,不断发展。一、中国传统养生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即调养(也叫保养)和保养身体,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中国传统的养生观念与古人追求长寿有关。长寿的记载最早见于《尚书》,一部关于商周史料的古籍。《尚书·洪范》说:“五福,一是长寿,二是富贵,三是康宁,四是修德,五是考修寿。”其中“长寿”、“康宁”、“考寿”都是关于健康长寿的要求。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也影响了养生理论,尤其是《黄帝内经》,影响很大,如“饮食要适度,生活要有规律,不可轻举妄动,故能与神和而修天命”的思想。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场关于不同养生理念的争论,主张动与静。比如勾践的《天论篇》,主张“有备而不时之动,则天不可病”;而《戏中庄子》提出了“不理不听,闭口捧神”的理论。前者主张要想保持身材就要经常锻炼,后者认为“以静养生”。到了战国时期,出现了“吹气呼吸,吐故纳新,伸熊借鸟”的“导引”术,从形体的锻炼发展到“呼吸呼吸”的独特健身方法,即气功。养生。秦汉至隋唐,佛道养生盛行。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为了追求长生不老,信奉炼丹术、神仙术,热衷于“仙丹”,使中国的养生走了弯路。然而,即使在这一时期,我国的民间养生技术仍在继续发展。比如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伦,擅长医术和外科,以虎、鹿、熊、猿、鸟的动作为蓝本创作了“五禽戏”。这就是“导”的发展,也是流传至今的一套价值很高的医疗体操。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所著《千女方》,提出养生要身心并重,根据自然变化调整生活,达到身心健康,延年益寿。孙思邈介绍的“天竺国按摩法”(梵天十八势),是一套完整的健美操。我们今天练习的一些气功,就是来源于他的相关著作。到了宋代,由于重文轻武的理学泛滥,“主静轻动”在一部分人中间发展起来,但民间指导养生却不断创新发展,一套动静结合的健身方法“八段锦”在这里得到改进和完善。明清时期,我国古代传统养生技术得到了完善和发展,出现了许多关于养生技术和养生术的著作,养生理论也逐渐融合,在实践中具有很强的实效性。比如,此时的八段锦,强调的是“打坐”、“定力”、行气(呼吸、呼吸)的要求。特别是明末清初流传的易筋经训练法,提出了“内劲与胆识”(即内脏的锻炼与坚固)和“外劲与胆识”(即运动系统的锻炼与力量),几乎要求人体全面发展。二、中国传统养生基础理论知识(一)天人合一论是传统养生中顺应自然养生方法的理论基础。中国养生家把人类的养生活动放在一个大的系统环境中去考虑和认识,按照自然规律来维持生命,从而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体内部环境系统与外部客观自然环境系统是统一的。”《灵隋书录》说:“人与天地有关,与日月相应。“人是受天地变化规律支配的,自然界的一切运动变化必然会直接影响人体的生理变化。”苏文《四齐调神》说:“所以,养生者必须小心侍奉苍天。“养生保健活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的变化,“阴阳调和,四时调节”,利用自然变化规律开展养生保健实践活动,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中国传统养生思想的天人观不仅仅是“顺乎自然”、“顺乎自然”,而是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对待生命与自然规律的关系,提出“吾命在我不在”的思想,主张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积极主动的精神探索和追求人类的健康长寿。(2)形神共修的理论形态指的是形式。神是指人体的精神思维活动。形神共存,既要注重形式的维护,也要注重精神的调节。使身体健康,精神健康,身心稳步发展。中国传统养生理论认为,神与形是人生的两大要素,缺一不可。形式是上帝的房子,上帝是形式的主人。明代著名医学家张景岳说:“善于养生者,必先养此宅为神。“没有上帝,形体就不能生存,而没有形体,就没有对上帝的依恋。神和形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魏末金初著名养生家成康说:“形靠神立,神必以形存。“上帝的生命力是以身体健康为基础的。所以,要想修神,必须先修身。另一方面,神的兴盛也直接影响形态的兴衰。苏文的化精为气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南北朝的范真在《神灭论》中说:“形与神相合”,“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形神合一是生命的主要保障,形神共修是延年益寿的主要手段。(3)阴阳协调论《黄帝内经》指出:“生命是有形的,离不开阴阳。“人们认为,生命现象是由阴阳组成的。在人类的生命活动中,阴阳是相互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在阴阳消长中,对立双方始终保持动态的相对稳定,从而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同时,阴阳相互转化,相互制约。如果阴阳失去了相对平衡,即会出现阴转阳或阳转阴的变化,人体的生理活动就会紊乱,引起疾病。养生是试图保持和恢复阴阳之间的平衡和协调。(四)整体论中国传统医学将人体视为一个以脏腑为核心,经络相互联系的整体。人体各系统、各器官有机联系,脏腑相互依存,维持内环境的统一和稳定。如果脏腑发生变化,可以通过经络相互作用,反映到体表。相反,体表组织器官的疾病也可以通过经络影响内脏。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内环境相对稳定。中国历代养生家都非常重视整体观,主张促进人体的整体平衡和稳定,主张“治未病”、“未病先防”,注重整体性和抗衰老的养生保健措施。三、中国传统保健方法中国传统保健方法在古代医书中有广泛论述。比如《黄帝内经》,讲的是饮食、起居、作息、性交、情态;记录了呼吸、指导和按摩的方法,以及药物和针灸的使用。总结起来,传统养生方法主要有:气功养生、太极拳健身、指导、按摩保健等。现在只是简单介绍一下气功养生。健身气功。气功是中国传统养生的主要方法之一,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气功流派众多,方法各异,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通过气功练习,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使身心得到自我锻炼和自我调节,从而达到保健的目的。在气功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主要有两种类型的气功,即自我锻炼,保健和康复,以及医生治疗疾病的气功医疗。气功的练习过程主要由姿势、意图、精神三个环节组成。(1)练习姿势。分为动力功和静力功,所有的物理运动统称为动力功。保持一个静态的姿势叫做静态工作。动作多为外静,动中求静。静功是一种外静内动的练习,强调的是善良。具体可分为走、站、坐、卧四种姿势。总的要求是放松,呼吸和谐,动作轻柔流畅,感觉舒适、愉快、放松。(2)练习。也叫有意防御和自我调整。是指在练习过程中通过心理活动的锻炼来影响生理机能活动的一种方法。主要是摆脱杂念,达到一种“静”的状态(就是一种看似睡而非睡的状态)。这种状态是大脑皮层主动的内部抑制过程,是大脑休息的一种特殊形式。所以“静”的深浅是修行的关键,也是自我调节的集中体现。一般来说,静的状态越深,练习的效果越好。(3)练气。也被称为调息和呼吸。指练习时的呼吸,是气功锻炼的基本环节之一。练气可以增加肺活量,促进气体代谢和血液循环。还可以“按摩”内脏,促进消化吸收,从而起到保健强身的作用。练气包括呼吸练习和内气练习。呼吸练习是指将胸式呼吸改为腹式呼吸,将浅式呼吸改为深式呼吸,逐渐将呼吸练习到柔和、缓慢、均匀、深沉,从而练习自发性腹式呼吸。内气锻炼是指在练习过程中,身体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一种“气”的感觉。科学的气功锻炼对强身健体有积极的作用。对于高中生来说,一定要在老师的指导下练习,不能盲目,以免出现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