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乙五行拳的源头
1929年,当时24岁的爱新觉罗·普欢(中文名金弥)在紫霄宫住了七月有余,无意间窥探到李鹤林在练太乙五行拳,想向其取经。由于规章制度,李道昌断然拒绝了。但金子茂先生态度诚恳,焚香拜师,并在信帝像前下跪,发誓绝不传其课。最后,他感动了紫霄派的掌门人李鹤林,让他学会了这套拳法,并练习了一辈子,悟出了其中的真谛。
1980和1981,浙江队的金弥老师在太原和沈阳两次练习此拳,并公之于众,引起了武术界的广泛关注,获得了极高的赞誉。为了挖掘、整理、研究、推广这一套路,武汉市体委成立了整理组,并邀请金子茂先生来汉讲学。在此期间,丹江口市体委多次邀请金老到武当山,看望王娇华,讲武当拳,并在课堂上给他授课。赵剑英等人学会了这一拳。金老一激动,感慨万千,写了一首诗,“回紫霄宫,忆往昔朦胧,五十二年沧桑泪,今日成了破落之人,太乙五行功不可没,后继有人,继往开来武当功夫,胜于黄山少年。”以静为根本,以柔为形,气魄饱满,影响深远。
以静制动,以柔制刚,比力更重要。
在动中求静,在静中求动,强调意义而非塑造精神和力量,随心而动,变力而不硬抗。
防守在于一毫米大小,刹车是收桩式,沉稳紧凑
腰随臀转,肩臀相对。
双手拥抱,双脚呈弧形行走。
软卷绕、成圆和软化
动如蛇,柔如蚕。自然呼吸,放松;冷静专业,有表达精神;
内外三位一体,连续不断;不分阴阳,姿态正;
意思是气到了,气自由了;内外一体,形神兼备;
奇经八脉畅通全身;太乙五行以健身为目的。武当太乙五行拳(又称武当太乙二十三式五行擒抱)是武当武术的主要拳种之一。此拳为明弘治(孝宗朱祐樘年间(1488-1504)),由武当山龙门道教第八代宗师张寿星根据武当张三丰太极十三式,吸收汉末名医华佗五兽戏,以及道门派的吐纳、导引、武学而成。太乙五行拳在理论上更注重阴阳五行学说,所以他的套路取向和路线讲究分阴阳五行、踩八卦、穿九宫的格局。在锻炼的过程中,重于力,贵于抗,要求心念相依,处处圆柔,腰随臀转,体态均匀不偏,动作如蛇,身强如蚕吐丝,整体灵活,控制人的动作,克服人的僵硬,充分说明太乙五行拳在保健和武术锻炼中具有重要而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中国古代哲学家从物质世界中抽象出水、火、木、金、土作为万物的元素,称为“五行”。进而用五行之间的关系来说明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规律。相互发展就是相互发展,相互鼓励,即: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相克制就是互相克制,互相抑制,就是水可以克火,火可以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太b了,元气也是,人的生命都是被自己的真气聚集在体内的。武当太乙五行拳讲究张弛有度,从容和谐,气血通畅,阴阳平衡,以意为先导,引导经络,贯通全身,形神合一;它从整体上把握人体状态的运动调节,对神经系统和内脏器官的调节有特效。五行拳,武当太乙,讲究刚柔并济,有利于人的心态和心理的调整,发挥积极的人格,减少内向性格的影响,提高人的身心健康。
武当太乙五行拳对缓解精神状态,提高心理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有特效。武当太乙五行拳注重保持舒适的腹部深呼吸,促进内脏蠕动,调整内脏,提高机能。武当太乙五行拳能改善老年人的情绪、睡眠、性格、记忆力和运动稳定性,促进心脏功能和代谢功能的改善,抗衰老效果显著。微循环测试结果表明,武当太乙五行拳锻炼能改善人体微循环。发挥多学科优势,对武当太乙五行拳练习人群进行深入的科学测试。积极运用现代自然科学对人群样本的生理、生化、病理、心理指标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测试。研究其规律,揭示其内在机理。在研究中,要注重对脑功能、脑电、内分泌(如胸腺)、微循环,以及中医五行拳经络、脉象、心理参数的测试和分析,把人体作为一个高度统一的微循环调节的整体系统,从发挥精神能动性的角度探索经络、气血、呼吸方法的特殊作用,强化其独特的强身祛病机制。
研究武当太乙五行拳抗衰老和防治老年病的作用及机理。针对老年人的特点,研究了对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骨质疏松症、预防跌倒、延缓脑退行性变的防治效果及相应机制。
研究武当太乙五行拳缓解精神压力的作用。根据成人的特点,研究其在缓解和解除精神紧张、提高健康水平、增强免疫功能、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等方面的特殊功效及相应机理。增强免疫功能,平衡内分泌,内脏功能协调,能量代谢平衡,脑功能兴奋平衡,精神平和,心理平衡,反应灵敏,动作协调等。
综上所述,通过对武当太乙五行拳健身功效、拳法特点、主要练习方法的阐述,充分说明武当太乙五行拳是武当武术的主要拳种之一,继承和发扬武当太乙五行拳应该利用现代科技更加系统、科学地为人类健康服务。
中国古代先贤从物质世界中抽象出五种性质不同的物质,即水、火、木、金、土,称为“五行”,作为万物之素。进而通过五行之间的关系来说明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规律。
太乙,元气也。一个人的生命完全取决于他的真气。武当武术前辈基于传统文化理论。有了阴阳五行八卦九宫的概念,
一、以五行的形态、性能、方位为基础,以五行作为各拳种的基本要素,组成基本拳种。
比如人体的前、后、左、右、中等五个方位,定义“进、退、左看、右看、中定”为五行。太乙五行拳在动作编排和动作路线上紧扣五行原理,有条不紊地走过九宫。
第二,结合人体与五行。常用的是五行带五脏,内外五行相互联系,也和武功有关。“内五行要合,外五行要顺。”“心息相依,随它去吧自然”,并根据五行的多少调节阴阳平衡。是人有阴阳,成五行,以理为导,以养生为旨,以武学为终学。体现了道家“天人合一”的观点,意在追求自然,返朴归真。“以静为本,以柔为形”,养生与武术的有机结合是太乙五行拳的基本指导思想。
第三,以五行相生相克的原则规范拳法。太乙五行拳绕环磨,环顾四周,分阴阳五行,踏八卦,穿九宫。“使力去,姿势随;姿势在哪里,力度就是音符。”一笔一势渗透阴阳,在八卦阵中千变万化,在太极圆和四方变化,形成九宫穿行的格局;双手环抱,双脚托起,腰随臀旋转,肩与臀相对,扭臀扭臂。在方丈处,流水不息,按五行(循环)之义,将元气遍布全身,使内气通畅、汇聚,有利于内力的形成。这种内外统一,是天人合一的提炼和升华。这就是修炼的目的,即强身健体,御敌于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