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至日习俗

中国人历来非常重视冬季的至日。冬季至日,也被称为“冬季节”,有着悠久的历史。明清两代的皇帝照例要在冬季至日,即“冬季至日郊天”举行祭天仪式,仪式非常隆重。那一天,数百名官员纷纷向皇帝发来贺信,互抛名刺以示祝贺。大多数人想在这一天改善他们的食物。北京流行一句话:“冬天至日饺子腊八粥。”饺子的形状像元宝,吃饺子有发财的吉祥寓意。还有人说“冬季至日馄饨腊八粥”。据说吃肉馄饨可以保持活力,抵御寒冷。在高寒地区,流行在冬季的至日上吃肉,有一种说法是“如果你在冬季的至日上不吃肉,你的脚趾会被冻掉”。因此,无论你是穷人还是富人,你都应该在这一天把肉煮熟并送给你的亲戚和朋友,以御寒和健康。所以冬天的至日成了大人和小孩都期待的节日。

另一方面,满族人利用冬季至日来消灾祈福。一般在冬季至日的五更时分,他们会邀请亲朋好友坐在院子里,磨刀杀猪,开始祭拜“祖杆”。仪式并不繁琐,有原始图腾崇拜的痕迹。通常大门东南角立着一根高高的旗杆,顶端呈葫芦状,下方略置一方筐,里面盛着拌有猪肠丝和猪腔骨的米饭,用以祭祀乌鸦。据说乌鸦是古代满族的图腾。祭祀结束后,亲朋好友围坐在一起,吃俗称“神玉”的“白肉”,以寻求祖先的祝福和神灵的保护。

不仅如此,冬季至日周围还有许多有趣的习俗,其中一些甚至流传至今。

在传统的农历中,从冬季至日算起,民间流行填写99年祛寒图以示消遣。99年寒图通常是“庭前垂柳惜春风”的繁体字双钩书法,每字九笔,* *八十一笔。从冬天的至日,每天按笔画顺序填一笔,每年9月填一个字,直到99年后春天返回地球,一张99年的寒地浮雕图才算完成。用来填充每天笔画的颜色是根据当天的天气决定的,晴天就是红色;阴为蓝色;雨是绿色的;风是黄色的;雪落下来,填满了白色。此外,还有99-99消寒图的图片版,也称“雅图”,在白纸上画了九个寒梅,一个19,一个一天,每天根据天气用特定的颜色填一朵梅花。元代杨云甫在《銮经杂咏》中记载:“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尽消,暖返初。没有白梅花,我看目前是杏树。”

1999年最优雅的祛寒图是一幅九体对联。每联九个字,每个字九笔,每天上下联一笔。比如上联写着“春春垂,春暖花开,春暖花开”;第二联叫“秋柿挂秋院送秋香”,叫“九九消寒迎春”。然而,无论是哪种“99-99”地图,都只是在消磨时间、娱乐身心的同时,简单地记录着气象的变化。据说有经验的老人还能根据1999年的消寒图推断出今年的雨量和丰度。

《九九歌》在民间也很流行。因为地域和习俗的不同,这首歌产生了不同的版本。在北京广为传唱:“1929年不射,3949年冰面上走,5969年看河堤上柳,79年开河,89年带鹅来,99、19年到处耕牛。”在内蒙古偏远的乡村,是这样唱的:“1929年,狗叫;3949年,狗被冻死;5969年,拆除井口;79年,河流被打开;89年,大雁来了;99年,到处都是耕牛。”河北蔚县,传说“1929年门叫狗,3949年路冻断,5969年门开,79年河开,89年鹅来,99、19年牛遍地耕。”这些微妙的变化反映了不同地区不同的气候条件和生活习俗。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数到九之后,3949年天气最冷,之后越来越暖,寒冷逐渐消失,暖春一步步逼近。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一些老人经常在冬天的至日上说九点钟:“数九是温暖的!”“年轻人往往不明白,其实从节气来说,冬季至日的到来标志着严寒和寒冷天气已经达到顶峰,而气候的发展也遵循着辩证的规律。温暖的阳气已经开始悄然萌芽,三九四九的极寒是冬天最后的嚣张。从那以后,冬天在春天逐渐解除了自己的武装。你看,第九年还没过完,河已开,雁已归,春天在频频向人招手。

说了这么多,还是不要掉以轻心。虽然冬天快结束了,春天也近在眼前,但是离春天还有一段时间,所以进入第九年后,人们更加注重祛寒养生。人们经常在第九天喝酒降温,他们习惯在晚宴上放九个盘子和碗。为了做一张像样的桌子,他们用“九花”坐具取乘凉之意。中老年人往往在这个时候注意饮食,为的是过冬和以后生病。因为,冬天,人的免疫功能下降,容易生病。适当进补对恢复体力、提高抗病能力有积极作用。身体虚弱的人不妨试试喝山药羊肉汤,可以提高抗寒能力。当然,适当的运动也是必不可少的。

冬季至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每年的12月22日或23日是24个节气中的冬季至日日。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赤道以北地区白天最短,黑夜最长。以这一天为分水岭,白昼逐渐变长,黑夜逐渐变短,直到第二年的夏季至日。这个规律周而复始,岁月在这种变化中悄然流逝。

北方习俗

冬季至日是农历十一月山西民间的一个重要节日,俗称“冬”节。

在殷周时期,规定冬季至日的前一天为一年的结束。冬天的至日节实质上相当于今天的春节。后来实行了夏历。但冬季至日一直排在二十四节气之首,有“冬季至日大如一年”之说,称之为“分年”。自汉代以来,庆祝活动一直在举行。高峰期朝廷放假三天,你不听政治。人们关闭城市三天来庆祝节日。它的热闹不亚于过年。

今天的冬季至日节仍然保留着许多历史遗迹。从至日入冬之日起,就进入了连续几天的寒冷天气。民间有以各种形式绘制“九九寒图”的习俗。

有一朵梅花,用素墨画了9981朵花。每天用红笔或黑笔染一片花瓣,99年花瓣就出来了,叫99-99消寒图。

有的是横着扎,做一个9981格的正方形图。每天敷一格九格,叫做99-99消寒表。

画几个空方块,选几个字,每个字一定是几笔。每天写一笔,最后成句,如“亭前屋后看冯骨”,称为“九九消寒”之句

最优雅的是做九体对联。每联九字,每字九图,每联每日填。比如对联上写着“春春垂,春暖花开,春暖花开”;第二联叫“秋柿挂秋院送秋香”,叫“九九消寒迎春”。

每个家庭采取什么形式,往往是由主人的爱好和文化素质决定的。民间还有一句谚语:“天阴晴,左风雾雪。”图中的点比较暗,门外是草。"

在冬季的至日节上,人们习惯于赠送鞋子,其起源非常古老。《中国古今笔记》说:“汉代有绣鸳鸯,昭帝命其姑姑去冬至日。”曹植的《冬至日献袜鞋表》也有一句“来年迎样,长时庆。”后来给叔叔阿姨送鞋的习俗逐渐变成了叔叔阿姨给侄子送鞋帽。主要体现在孩子身上。以前主要是手工刺绣。作为给男人的礼物,帽子多做成虎狗的形状,绣花鞋也是猛兽。对于女生来说,帽子多做成凤凰的形状,鞋子上的刺绣多是花鸟。现在大部分都是从收藏钱币中购买,形式紧跟时代潮流。逢年过节,大人总喜欢顺道来看看孩子,夸夸叔叔阿姨送的鞋帽。

在冬天的至日节,陕北的男孩们习惯于玩帮派游戏。手持手掌大小的方形石片,一面立起,另一面按规定的一组动作依次投掷、击打。推倒对方设下的柱子时,继续前行。失败后,互相交换投掷。谁先完成所有程序,谁就赢。女生习惯以各种形式踢毽子。人们常常不得不去凑热闹和玩耍。

在冬季的至日节上,旧习俗也应该由东学来招待老师们。王老师将带领学生们去祭拜孔子牌位。然后,东学带领学生们去拜祭先生..山西民间有一句话叫“老师在冬季至日节教书”,这是尊师重道的习俗。直到现在,仍然有在冬季至日节邀请老师吃饭的习俗。晋西北习惯用炖羊肉招待老师,饱含深情。

在过去,做家庭佣工的人习惯于在冬季至日节与雇主结清工资,然后准备回家。传统上,主人会举行宴会招待伙计们,并互相讨论下一年的事务。今天,一些农村个体户仍保留这一习俗,在冬季至日节举行宴会和饮酒。

南方风俗

冬天的至日是一年中最长的夜晚。许多人利用这个晚上用糯米粉做一个“冬季至日圈”。为了与后来春节前夕的“辞旧迎新”相区别,冬节的前一天被称为“加年”或“分年”,意思是“年”没有结束,只是大家都成长了一年。

虽然我国各地的风俗民情不同,但大致相同。在制作冬季至日圈时,孩子们经常捏一些小动物,如小猫、小狗、兔子、老虎等。这个时候孩子们都很开心。吃冬天的至日圆之前,要在门窗、桌子、柜子的床灯背面贴上一个冬天的至日圆,称之为“废日”,“送灶”后才能烤制食物。如果这个时候家里有孕妇,冬天的至日就圆了,会生男孩,否则会生女孩。吃冬季至日时,入口必须成对,以求好运。最后只剩下两块了,已婚的都是极品,单身的未婚的都是极品。晚上,一些家庭用时令水果和三种动物祭拜祖先。还有人在这一天“晒冬米”,就是把白米用水洗干净,在这一天晒一晒,收起来给生病的人以后煮粥。

吃饺子也是冬季至日的传统习俗,尤其是在江南。“汤圆”是冬季至日的一种必不可少的食物,它是一种由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点。“圆”意味着“团圆”和“圆满”,在冬天的至日吃汤圆也被称为“冬天的至日团”。民间有句话叫“吃汤圆老一岁”。冬季至日团可以用来祭拜祖先或给亲戚朋友送礼。在过去,上海人最讲究吃饺子。古人有诗说:“家家打米做汤圆,知是明朝的冬天至日。”“圆”就是“团圆”、“圆满”的意思。在冬天的至日吃饺子象征着家庭和睦和吉祥。

冬节甜丸通常在黎明前烹制。家人起床后,要吃一碗“冬节丸”。潮汕民间有句话叫“冬节丸一吃就过年”,俗称“加年”,意思是虽然一年没过去,但大家都加了一年。孩子最渴望吃这碗甜药丸,常常夜里醒来问天亮?然而天空似乎在和孩子们开玩笑,总是不亮。所以有“冬节夜,悠悠岁月,香丸未煮”的童谣。事实上,每年冬天的至日上,夜晚是最长的,而在冬天的至日之后,它逐渐变短。过去潮汕城乡也有在冬天的至日上用甜汤圆祭拜“龚司令”、备三祭祭祖扫墓的习俗,在冬天的至日上扫墓被称为“冬纸”。人死后不到三年,后人要在清明节“过春纸”,再“过冬纸”。在冬季的至日上扫墓,因为冬季雨水少,阳光充足,所以在山野举行祭祖活动更方便,同时也是一次娱乐身心的郊游。

在冬季的至日节,该省的大部分地区都习惯吃饺子。据说在冬天的至日节吃饺子不会冻耳朵。山区的传统是吃蛋糕。晋南繁荣煮油菜根米汤。有的地方还吃馄饨,有“冬天至日馄饨,夏天至日面”的说法。

在南方一些地区的冬季至日上吃汤圆据说是由红豆糯米发展而来的。

在四川的冬季至日吃饺子(馄饨)。

冬天的广西至日,吃豆腐包子,把豆腐煎成空心,把肉放进去蒸。

苏州冬天的至日有一年那么大。

苏州人有“冬至日大如年”之称,就是特别重视这个节日。节日前,亲戚朋友带着食物送礼,提着篮子和檐箱,摆满了马路,这就是所谓的冬季至日盘。节日的前一天晚上,被称为冬季至日之夜,全家人团聚吃冬季至日晚餐。任何已婚妇女都必须回到丈夫的家庭。如果她待在父母家,那就是“十饭九空”了。南瓜不要放在家里过夜,一定要放在露天的屋顶上,不然会被摧残的。晚上开饭前祭祖,祭祖的菜一定要在锅里煮,不然记忆力差。晚餐的菜肴特别丰富。有钱人最少八个锅一个暖锅,外加全鸡全鸭大鲱鱼红烧蹄子。如果一家人出门,也会放一副碗筷。各种菜名都有吉祥的名字。鸡蛋饺子叫“元宝”,肉丸叫“团圆”,线粉叫“金链子”,鸡肉叫“扑扑腾”,鱼叫“吃不饱”,豆芽叫“如意菜”,蔬菜叫“安乐菜”,就像年夜饭的习俗一样。饭里放黄豆,叫“元宝饭”,事先在饭碗里放两个烫菱角,吃的时候拿出来,叫“挖元宝”。在夜餐时喝一种由草药酒和糖浆制成的非常低度的冬酒,儿童和妇女都可以喝。至于贫困家庭,交了房租,付了账单,所剩无几,只好“有钱吃一晚,没钱冻一晚”。

从冬季至日的早晨开始,吃冬季至日饺子(饺子或南瓜饺子)这一天,它从九点开始,这在冬季被称为九点,一直冷到9981。此外,这个习俗是,冬天至日前后会下雨下雪,而且天气晴朗。如果冬天的至日阳光明媚,那么年底就会多雨多雪,道路泥泞不堪。所以有“干净的冬天至日是邋遢的一年,邋遢的冬天至日是干净的一年”的说法。

要搞清楚为什么苏州是唯一一个冬季至日大如一年的地方,首先要搞清楚冬季至日节气的由来:几千年来,中国一直处于农业社会,为了适应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一直非常重视天气和四季的季节变化。3000多年前,夏商时期的《尚书·尧典》中就有关于冬季至日的记载,当时称为“短日”。周朝初年,在中国形成的二十四节气中,正式说的是冬季至日,见于《冀中周树世训解》。至于冬天的至日,许多人现在照字面理解,认为冬天的至日是冬天来临的日子。其实它的原意并不是冬天已经到来,而是冬天太阳移动到南极,意思是“极”,所以也叫“南至日”。

提起苏州冬天的至日大如一年这句流行的话,确实是很久了,苏州应该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明代嘉靖姑苏之说“冬尤重,三日市罢,如元旦”,清代《吴李》中也记载“县民最重冬节”,所以可以说民间有“冬大如一年”之说。在我们的传统中,一直有一年四季春耕、夏收、秋收、冬储的说法。所谓冬储,就是忙碌的秋天过后的休息日,是庆祝丰收的节日。苏州山温润绵软,历来是国家的粮仓。宋代以来“苏州湖熟,天下满”的流行,应该不仅仅是因为国家重视苏州这个粮食大后方,更是因为苏州人重视农业和水利。说到我们苏州的先民,众所周知,自商朝末年泰伯去吴以来,带来的不仅仅是人口的迁徙,还有居民迁徙带来的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无棣的居民很多都是周朝的后裔。苏州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有很强的文明传承能力。至于民俗,自然得到了最好的传承:按照周历,一年的开始是在农历的11月,所以我们苏州人遵循周以来的习俗,特别重视冬季的至日,也就不足为奇了。《贾青录》引蔡赟《武于谦》曰“冬肥年瘦而子别离,犹攻姬家建春”。唐朝的人也说冬天的至日是一年的新开始。那时候,冬天至日的前一天晚上被称为“除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