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发展如火如荼,但创业者为什么不能有自己的孵化器?
顶级企业和用人单位直接垄断了大量的技术人才,能留住的团队对孵化器的需求低。生活在孵化器里的互联网公司,大多从事2C业务,如开发、设计、积累小规模种子用户等。简而言之,项目初期人力成本高,孵化器需要提供组织运营协助。目前,大多数人工智能项目遵循2B的技术流程。在人工智能整体发展势头处于初级阶段的时候,需要的是像李开复这样能千方百计为行业搭建平台的人。创新工场能招到一批大将,也就不足为奇了。
人工智能创业者:你给不了我想要的。
首先,我们来看看人工智能企业对孵化器有什么样的需求。
首先自然和其他行业一样:办公场所,财务,法务代理,最好有定期的分享会,路演。
其他的是很多特殊需求。比如每个初创企业都需要降低成本。普通互联网公司可能更关心租金、人力、营销等成本。对于人工智能项目来说,最沉重的负担很可能是硬件成本和数据成本。比如搭建几个适合机器学习的工作站,一个有利于开发的付费数据库等等。比如媒体合作这件事,过去往往是拥有大量媒体的资本所拥有的孵化器。一个项目进了孵化器,就像拜了座山,然后被媒体宣传“加速”了。当被人工智能项目取代后,与之匹配的垂直媒体并不多,与孵化器的合作更少。项目与媒体的沟通成本极高。孵化器不仅不能帮助团队解读技术,还有可能用旧媒体扼杀项目。
更重要的是,如创业导师、定期交流等孵化器的必要活动,面对新兴技术,孵化器本身也无所适从,无法给予更多的指导。说到底,孵化器应该作为教授一起工作。如果这个项目的教授没有经验,学术水平比学生差,没有项目基金和实验室是不可行的。
最后变成了现在的情况:尖端人才被收割,分布在BAT和资本布局,无法与孵化器形成匹配互助关系。非切割人才开始人工智能创业门槛太高。对他们来说,孵化器无法提供技术指导和其他关键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