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儒学在西汉以后成为正统?
1.原因:
(1)现实需要: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但也面临着诸多问题,需要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1)政治:王国问题
②民族关系:北:匈奴+南西南。
(3)经济: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
(2)用人政策:汉武帝起用有“贤文”的儒生担任官职,准备咨询治国之策。
(3)个人发挥:董仲舒发挥儒家-理学使之更适合专制集权的需要,他的建议被采纳。
①播放
a、鉴于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鉴于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
c、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玩“仁政”:轻薄赋税。
d、根据待人接物的标准,提出“三纲五常”
②心态:要维护君主权威,加强中央集权,限制君主暴政。
(3)思想根源:继承儒家的“仁政”学说,吸收法家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思想。
④特点:外儒内法。
2.影响:
(1)确立了儒家的主导地位。
(2)结束不同学派平等竞争的局面(百家争鸣的局面彻底结束),遏制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3)起用文学儒生参与国家重大事务。
(4)重视思想文化教育,促进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从董仲舒的主要观点可以看出,他从理论上解决了汉武帝国家“大一统”的需要,适应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所以被汉武帝采纳,成为汉代的正统思想。所以,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本质上都是文化专制政策,都是为了巩固统治。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推行荐六经的文化制度和政策,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汉武帝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来巩固儒家的正统地位?
二、汉代的教育制度——官方化、制度化的儒家教育。
1.教育系统:
(1)中央:汉武帝时期创办的国子监:历史上第一所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国立学校。
(2)地方:县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体系。
2.影响:
(1)教育:国子监的建立是儒家教育官方化、制度化的标志。
(2)社会氛围:促进国民积极学习,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3)统治基础:打破贵族官僚对官职的垄断,中下阶层的人也可以进入仕途,扩大统治基础。
(4)论政治:东汉泰学生的讨论活动迫使黑暗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背景
汉武帝国力强盛,致力于建设统一的国家,需要新的执政理念。
董仲舒迎合了统治者的需要,对儒家进行了改革,形成了新的儒家体系。
“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充分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
符号
设置太学
在各县设立学校
儒家思想已经成为封建正统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影响
推动思想文化教育的发展,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具有积极意义。
本质上也是一种文化专制的政策,扼杀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c、科举制度——儒家的统治地位进一步加强。
1.选官制度的变迁:官制-科举制度-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度。
2.建立;隋朝——完善:唐朝——发展;北宋-加强:明清
3.特点:①以考试成绩为选官依据。
②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
4.影响:
(1)有利于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稳定:儒生成为专制政治的仆人;儒家思想成为统治臣民的意识形态工具。
(2)提倡持久的阅读方式,有利于社会学习型氛围的形成和文化的发展。
③选官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正义原则。
(4)读书——考试——做官,知识分子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力量,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⑤古代致力于科技研究的人才力量薄弱,影响了科技的发展。
◆总结:儒学崛起的表现;
1.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2.儒家教育的官方化和制度化
3.一大批“君子”儒生进入国家政权机关并担任职务。
4.儒家经典成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进一步强化了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