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如何避免被骗买保健品?
保健品虽然有保健功能,但不是药品,不能从根本上治疗疾病。它们只能作为辅助治疗,起到一定的保健作用,因人而异。吃保健品不科学,不仅难以起到保健作用,还会损害人的健康。保健品厂家良莠不齐,有很多厂家资质不高或者没有资质。很多保健品实际上并没有宣传的功效,使用后甚至会产生严重的副作用。假冒伪劣保健品也会致人死亡。一些不法商人给老人设下“陷阱”,用各种销售手段骗取钱财,屡屡得手。老年人的辨别力有限,经常掉入“陷阱”,被骗走健康和金钱。九种常见的推销保健品的骗局和伎俩被揭露。
有关部门统计显示,我国保健品年销售额约2000亿元,老年人消费占比超过50%。其中,70%以上的保健食品夸大功效。虽然媒体报道老年人高价购买保健品被骗的案例屡见不鲜,但这依然阻挡不了老年人购买保健品的热情。推销老年人保健品的骗局层出不穷。
骗局1“专家”义诊讲座。不法商贩在居民小区、早市或公园销售药品、保健品或医疗器械,通过免费体检,无中生有或故意夸大老年人的健康风险,从而达到销售药品的目的。
骗局2炒作疗效。正规保健品具有国家批准的功效,任何保健品最多只能起到保健或治疗的辅助作用,而不能起到治疗作用。而不法商贩大肆宣传疗效。
骗局3产品“包治百病”。宣传的产品很玄乎,对大部分内科疾病都有效,甚至“包治百病”。
骗局四“慢性病也能治”。都说乙肝、糖尿病、高血压、癌症等世界医学难题可以通过服用保健品治愈,这是违背医学的,满足了患者渴望治愈,不想长期服药的心理。
骗局五“进口、专利、高科技”。打着“进口、专利、高科技、环保”的旗号吸引老年消费者。故意夸大宣传,把普通商品宣传成高科技或者绿色商品。
骗局六“免费旅游”“给体检”。以免费用车、旅游、体检等“策略”推销保健品,诱导老年人消费。
骗局7“和别人聊天”搞情感推广。一些独居老人渴望与人交流,骗子抓住这一点,搞感情推销。先是热情招呼老人,然后每天上门和老人说话,还帮忙做家务。取得老人的信任后,我开始卖贵的产品。
骗局8一步一步设置,最后“离开”。第一天免费讲座,送洗衣粉等东西;第二天,你可以卖一个低价的物品,说在家里试用可以退货退款;第三天如期退货退钱,推销另一款高价商品,一般几百元,依然承诺退款;第四天“离开”。
骗术9“买保健品发财”近日,大连某厂家称“健康投资”回报丰厚。只要购买我市某公司生产的保健品,不仅可以获得包括境外旅游在内的各种丰厚礼品,还可以获得集团公司的大量原始股。证监部门表示,类似行为涉嫌变相违规发行原始股,但“买产品送原始股”的方式实际上是在发挥边缘作用,导致证监部门和工商部门难以查处。本文总结分析了老年人购买保健品上当受骗的原因,既有老年人强烈的健康意识和对保健品的“情有独钟”,也有骗子越来越隐蔽、欺骗性强的促销手段和相关部门监管不力。
近日,工商部门总结了近期的促销规律:
第一步,部分经营者会注册个体工商执照,取得合法经营身份,进入一批有批准文号的保健品或普通食品在门店销售,为推广产品做铺垫;此外,一些经营者还会在居民区、公园等地发放参加健康知识宣传课的邀请函,并注明会给参加人员赠送礼品。
第二步,截取相关医学资料打印成书,以理论探讨的形式分析病情,但不做任何产品宣传,目的是让老年消费者放松警惕,急于知道如何治疗。
第三步,播放正规的医疗宣传片,让老年消费者产生久病不愈的错觉。
第四步,氛围营造到一定程度后,一些经营者会当场销售,给出各种承诺,想尽办法让老年消费者购买。老人们钱不够,就送到他们家,摆平;有的经营者会“放长线钓大鱼”,只要求填写一份健康问卷,然后上门,通过悄无声息的方式建立长期的营销关系。
警方对常见骗局的总结
1,举办健康讲座。商家通过组织老年人参加健康讲座来推销药品。每瓶几百元的保健品,其实只值几元钱。组织自由行。以老龄办组织的活动、助老工程等名义打电话,邀请老人参加免费旅游、免费义诊,然后租大巴车送老人去景区,借机邀请所谓“专家”现场讲座保健知识,推销各类保健药品。
2.推销投资项目有些骗子为了把自己包装成正规公司,先在高档写字楼租房间,精心装修,然后编造“投资项目”到处宣传。老人们来投资咨询,热情接待,请所谓的分析师“分析”行业背景和盈利趋势,以高额利息诱骗中老年人加入投资。老人一旦投钱,公司就空了。
3.一般有两个骗子在现场维修检测。他们谎称自己是暖气维修工。他们受物业公司委托维修居民家中的暖气,然后伺机实施盗窃。还有一些人冒充检测人员或民政工作人员,以检测燃气或办低保为名,上门实施诈骗或抢劫。
4.骗子冒充老人子女的朋友,谎称自己是被骗老人子女的朋友,能说出儿子或女儿的姓名和工作单位。取得老人信任后,他谎称家里生病急需用钱,向老人借钱。
5.一般有两个以上的骗子掉包分钱。骗子A在匆忙行走时故意掉了一个装有成捆现金的袋子。老人一接,骗子B立马上去要求“对半见面”。这时,A回来找包。B看见了,骗老人说:“你把拾到的包拿来,我去引开迷路的人。为了防止你一个人带着包跑了,你必须把你随身带的现金或者贵重物品交给我,等走失的人走后再分钱。”两个骗子走后,老人才发现包里的钱是假币。
6、其他形式的欺诈
一. "招募"和"招聘"
二、祖传秘方:海底珍珠、虎骨、虎鞭、牛黄等所谓的“珍贵药材”。骗子摆在地摊上的,多是用牛骨、猪骨或其他类似物质制成,经过加工伪装,被同伙“忽悠”的。提示:如果患有各种疑难病症,应该去正规医院就诊,或者去有医疗资质的个体诊所就诊。不要因为在乎面子而延误治疗,甚至导致更大的灾难。
第三,手机短信
当你与这些骗子接触时,他们总会找出“缴纳所得税”、“邮寄包裹费”、“现金手续费打折”等各种借口,让你提前将上述费用汇入他们指定的银行账户。一旦汇了钱,就掉进了骗子的陷阱。提示:短信中奖不要轻信。轻易把钱汇过去,提供线索帮助查案,是不合适的。
四、住宅电话被攻陷:不法分子事先通过非法渠道获取你的住宅电话(有时还有家人)和手机号码,然后冒充“刑警队长”,通过手机联系你,让你停几个小时“配合警方调查案件”,切断你与家人的联系。你一停机,不法分子马上挂了你家电话,骗你家说“××××出事了!手术中!请尽快汇××万元到××地点!”当家人有急事联系不上你(你手机此刻关机)时,往往会受到犯罪分子的摆布,将钱汇至指定地点。几个小时后,你和家人的联系恢复正常,才知道自己被骗了。提示:一般来说,警方不会干涉普通公民的通信自由,不会以手机联系的方式要求普通公民“配合办案”。因此,公众完全可以忽略这种来自来历不明的所谓“国际刑警队长”和“国际刑警”的电话。同时,在社会交往中,尤其是外出时,市民不要轻易将自己的手机、家庭电话或家人透露给途中遇到的所谓热心“朋友”或“同行”,以免引狼入室。
五、证件被盗,需要汇款。洛阳市民李女士的父亲王先生今年80多岁。6月65438+10月65438+9月的早上,王先生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里,对方说他是长沙公安局的。他们查出我的身份证被盗,还有人以我的名义购买了1万余元的毒品。”王先生回忆,当时很震惊,不知所措。电话中的“警察”告诉王先生,他现在可以帮助王先生了解事情,使他免受惩罚,条件是王先生汇给他2.3万元。“警察”还告诉王先生不要把这件事告诉任何人,包括他的家人,并立即汇款。想着事情可以很快了结,王先生当即同意,并立即出门向“警察”提供的账户汇去了23000元。当天下午,李女士下班回家后,王先生向她提及此事。李女士得知父亲被骗,赶紧报警。警方提示:骗子利用老年人神经紧张、判断力差等弱点,通过电话骗取老年人钱财。老人在家接到陌生人电话时,最好转接给子女或报警询问。
骗子无孔不入,老年人该如何防范?坚持以下原则,让老人毫发无损:
首先,面对各种欺骗,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贪小利,不轻信别人的谎言,切记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要克服贪婪心态,打消“小钱赚大钱”、“吃小亏占大便宜”或“不劳而获”的想法。天上不会掉馅饼。你应该小心看好你的钱袋子。每当有人让你付钱的时候,你一定要加倍小心,不能轻易把钱拿出来送人。
其次,平时多关注新闻媒体、社区黑板报、广告牌、标语等宣传,了解当前多种类型的诈骗手法,提高警惕,加强对诈骗手法的识别能力。
第三,远离可疑人员。现在一些骗子经常主动和老人打招呼,套近乎,同时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这时,一些老年人容易放松警惕。我们提醒老年人不要与“陌生人”过于亲密,以免上当受骗。另外,一个人出门不要带贵重物品和首饰。
第四,无论什么时候要动钱,都不要相信骗子“不要告诉任何人”的鬼话。当你拿不定主意的时候,找到你的妻子、孩子或者你信任的邻居、朋友,向他们通报情况,征求意见,商量对策,需要的时候坚决报警。
第五,不要参加所谓的讲座、免费旅游、免费茶话会、免费参观公司运营等活动,以免被其欺骗;不要轻信各种高回报的投资,以免被利润所蒙蔽;一般来说,所谓的年收益能“保证”超过10%,必须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不要盲目相信高收益的宣传和所谓的“公司实力”,防止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老人生病要去正规医院,买药要去正规药店,通过自己信任的亲朋好友和正规婚介机构征婚,找工作要去正规中介,出书要去正规出版社。
真实案例分析
1 1 10月8日,家住银杏巷的余阿姨被一位多次以好心人身份看望老人的中年女士骗走4100元。得知被骗后,老人发现自己对女子的身份一无所知。在这些蓄意的骗局中,老年人最容易被以健康和亲情为诱饵的骗局所愚弄。老年人用钱用物时,应主动与家人或亲友沟通,这样会减少或避免上当受骗。同时给自己充电,多了解信息,提高识别能力。当一个人的识别能力提高了,就有了一双警惕的眼睛,避免上当受骗。不要相信别人,多听取意见再做决定。老年人在与不明底细的陌生人交往时要提高警惕,不要相信甜言蜜语,不要贪图小恩小惠,不要随意透露个人真实信息,尤其是涉及到钱的时候,更要警惕和体贴。如果你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或者有什么疑问,不要马上做决定,多征求孩子和身边朋友的意见,三思而后行。我们应该与时俱进,经常阅读新闻和报纸来增加我们的知识。正所谓“兼听则明,多看新闻报纸,关心国计民生,特别是多关注一些法制栏目,开阔视野,借鉴他人经验,与时俱进,不断提高防范和识别各种骗术的能力。
2.住在安的王奶奶已经快八十岁了。她退休前是国企员工。几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王奶奶被介绍去听了一个保健品讲座,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据记者暗访了解,这个所谓的“老人协会”的讲座设在一间租来的民房里,很多老人挤在里面仔细记录着讲师所说的内容。周围“工作人员”不下10人,严禁老人或家属用手机等工具拍摄。“讲师”用各种手段挑拨离间,忽悠老人从家里拿钱买保健品。但是大多数人一交了钱,就立马人去楼空。
3、2065 438+3月16日,南京市浦口区泰山新村某银行工作人员报警称,有一老太太持假支票前来取款,被拒绝后仍纠缠不放,并报警求助。接警后,民警立即前往现场。经过一番调查,发现老人被骗,被骗去买保健品。对方声称这张支票上的钱还给老人了。经银行核实,这张支票确实是假的。
4.2065 438+06 Xi安一位69岁的退休高校教师说,他看到很多老人从酒店里出来,手里拿着一些锅之类的东西。好奇之下,他问了一些人,得知可以听保健知识,还可以免费得到礼物,于是和妻子一起入行。结果听了3天课,对方被骗了8000块钱买东西。不久后,孩子们批评老两口,觉得他被骗了,跑到酒店找人。他已经去了大楼。
5.2065438+2006年8月,福建龙岩永定县某酒店内,某养生讲座主办方向老年人推销鹿筋健骨酒等商品,价格从2800元到5600元不等,吸引了众多老年人购买。据悉,大部分讲座都是以关爱老人的名义举办的,还送了一些鸡蛋和面条,鼓励老人邀请更多的人来参加讲座。然后,他们慢慢开始让老人支付少量现金购买便宜商品,第二天返还货款,慢慢将购物金额增加到几千元。所幸相关部门执法人员当场揭穿骗局,为70多位老人挽回损失1.7万元。
6.2016某保健品公司以免费旅游的方式诱骗老人去北京房山六渡桥度假村。过了两天,很多老人花了一万块买保健品。但老人们不知道,从一开始的电话邀请就是一个陷阱。保健品公司以20分至100元不等的价格从网上购买老人的信息后,先按照话术以旅游的名义给老人打电话,“一天打几百。”老人约好之后,送了一些小礼物,请了“健康专家”看了看,最后带着老人去了销售会。之后,营销公司会接手。
7.老年人正在衰老,很容易生病。为了不生病,经常陷入保健品骗局。2015家住兰州的崔大爷老婆刚看了一个保健品广告,4个月就带着孩子分批为一堆没有药用价值的保健品12万多元。崔大爷得知妻子被骗后,对方公司也打来电话,找各种借口要钱。在投诉无门的情况下,欠债的老人只好向骗子求饶:“放过我们家吧,不要再给家里打电话了。”
8.近日,媒体报道一名78岁老妇被拖进疗养店体验足疗,被游说3个月花25万余元办理各种治疗卡。觉得没有疗效的老太太于是把店家告上了法庭,要求退款。事实上,这类老年人上当受骗的情况并不少见。原因是物质和情感需求被扭曲,给了骗子可乘之机,从而大大增加了老年人被骗的概率。
9.中奖诈骗也是常见的骗术。2065 438+04 2065 438+04下午,南京江东派出所接到一银行工作人员报警。一位70多岁的老人声称自己中了大奖,想给对方汇钱交所谓的税。工作人员担心被骗,但老人不听劝说,坚持要汇款,并对民警出言不逊,责怪对方耽误了自己中奖的机会。最后无奈,拖到上班,银行以网络不通为由婉言拒绝了老人的汇款。警察发现老人的妻子已经去世,他的孩子也不在身边。他们通常都是独自一人。
10、2014,安的何师傅接到一个自称是某催收公司工作人员的电话。对方称自己的手机号中了彩票,可以低价购买一套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纯金纪念币。何师傅花1500买了一套。没想到,货到后发现是一套“金钥匙”,发票和收款凭证都是假的。
11,而且近年来“民族资产”解冻骗局时有发生,本质上是中奖诈骗的升级版。骗子利用宝藏情结引诱他们进入陷阱。2009年2月,75岁的美籍华人陈先生在北京受审。2007年4月至2008年6月,有博士学历,但只有小学学历的周治平等3人冒充国民党老兵,以解冻13万亿国家资产为由,骗取人民币74.9万元。更令人瞠目结舌的是,头号骗子周治平当时已近99岁,另外两名被告也有50多岁
12,投资诈骗是老年人容易中招的又一招。老年人对养老钱等物质保障缺乏信心,想通过理财等方式寻求安全感很容易上当。2013北京大望路某公司向老年人出售外国连体钞和集邮品,称可以快速升值。很多听忽悠的老人分别花了几万到几十万购买。他们不想等“分红”,但公司搬走了,业务员也联系不上了。发现被骗后,老人们报警。
13.2016家住北京丰台区的老人听朋友介绍,将自己的房产“抵押”给一家公司,然后将抵押的钱交给一个人理财。老人原本是想理财后拿回本息,然后用本金赎回房子。没想到,理财经理一分钱都没给,抵押的房子也过户了。之后买这套房子的人催着老人搬家,甚至把家具都搬出去了。
14、2014两天,20多名市民,年龄从50岁到80岁不等,来到广州白云区公安分局报案。大约一年半前,他们遇到了一个叫江国良的人,他给老人们提供了一条在水库养鱼的致富之路。受到前期利息“鼓励”的老人陆续“借款或投资”,给他3万到200万不等的金额。然而,从那年6月起,“回扣”彻底消失了,江国良的电话再也没有了。
15.家住湖南益阳赫山区的杨奶奶,一生攒钱,攒下了近16万元养老钱。但是2016的某一天,她在家里接到一个自称是上海警察的电话,说国家在查她,让她把钱全部转到一张卡上,冻结三天。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她按照对方的要求做了,并告诉了她密码。她一生的积蓄654.38+05.8万元,瞬间只剩25美分。这让年近七旬的老人根本接受不了,生病在家也养不起。
16,而一些骗子会利用老年人特殊的成长背景和爱国精神进行隐形诈骗。2011年9月30日,“开国先驱——民国杰出人士国庆座谈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大约500人参加了座谈会,其中大约70%是退休人员,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胸前都别着奖章。据了解,参加这个座谈会,一般需要缴纳2000-2600元的会费、住宿费和餐费。按每人2000元计算,500名参与者* * *缴纳654.38+0万元。相关单位表示,从未组织过这个活动。
17,老年人容易被骗,不能完全归咎于他们爱占小便宜,鉴别能力弱。更多的是因为他们的精神需求和安全感是子女和社会所不能满足的,而善于揣摩他们心思的骗子正是利用了这一点,“心甘情愿做他们的孩子”,满口口惠而实不至,一步步引诱老人入骗局。图为2011兰州出现多个保健品推销团伙,诈骗上千老人,涉案金额数百万元。这些团伙往往打着“为天下儿女尽孝”的幌子,诱骗老年人参与剧院、地下室等场所。他们先给老人一些小礼物,吸引他们每天早上“上课”,然后开始洗脑,最后向老人推销两三千元不等的保健品。买保健品的老人成为他们的“会员”,得手后跑路。
那么,社会上有哪些针对老年人的骗局,或者老年人容易上当受骗的骗局呢?调查表明,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以健康为诱饵:这是近年来比较突出的骗局,可以演变成很多版本。有的骗子以免费体检、免费服务的名义深入社区,忽悠中老年人“有病”早治;还有的在宾馆、教室、礼堂举办所谓的“健康讲座”,诱导中老年人购买“神药”或理疗设备。
二、以家人为诱饵:这类骗局往往以子女、亲友发生车祸、债务等意外为由,要求当事人转账救急。当事人听到这样的消息,往往会因为焦虑而失去理智。无奈之下,他们按照骗子的要求行事,上当受骗。
三、以发财为诱饵:此类骗局主要针对急于发财的当事人。骗子描述,只要参与他们的集资、参股等投资理财活动,或者购买奇珍异宝、古玩,就能获得高额回报。骗子刚开始往往会放长线钓大鱼,给当事人一定甜头尝尝,等财富到了一定数额就立马消失,让受骗者叫苦不迭。
四、以战利品为诱饵:这种骗局多发生在街头巷尾,以现金、贵金属、珠宝等大量贵重物品为诱饵,让当事人参与到战利品的“人人有份”中,然后当事人以需要筹钱分享战利品为由,以现金或贵重物品为抵押,保管捡到的贵重物品。其实所谓的贵重物品或者钱,要么是假货,要么就是被掉包了。
第五,以“权威人士”为招牌:这类骗局涉及健康、发财等多种骗局,扮演忽悠角色的往往披着权威的外衣。比如养生专家、海归博士、古玩收藏家、股票推荐分析师等。反正什么管用就当招牌用。而当事人也常常被这些耀眼的光环所忽悠。
六、以恐吓手段圈钱:这种骗局常见于以电信手段恐吓当事人。他们经常冒充公安、银行、电信公司,甚至孩子、老师、亲戚朋友等。,一个电话,一条短信,甚至是网络聊天工具告诉当事人的亲属,自己被绑架了,银行卡密码被泄露被盗了。什么让当事人担心害怕,他们就会用什么手段让当事人上当。
第七,以“碰瓷”和威胁的方式行骗:这类骗局的主要方式是当事人碰撞后受伤,其同伙以威胁、和谈等方式相伴随,让当事人自掏腰包。
那么,面对这些蓄意的骗局,老年人最容易上当的有哪些呢?调查显示,以健康为诱饵的骗局最容易让老年人上当,达到73.3%;其次,以致富为诱饵的骗局达到48.4%;排名第三的是以亲情为诱饵的骗局。
那么,为什么老年人容易上当受骗呢?本次调查显示,74.9%的受访者认为老年人特别关心健康,害怕生病,是容易上当受骗的主要原因;44%的受访者认为老年人的信息来源陈旧,对很多新事物了解不够,包括骗局;39.8%的被调查者认为认知能力下降是由于老年人年龄的增长。在接下来的顺序中,老年人的盲从意识更强,他们渴望家庭友谊和尊重。
通过对一些被骗老人的案例分析,可以看出他们有一些共同的心理特征:孤独的老人更容易上当受骗。
这项调查显示,大约50%的老年人不和他们的晚辈住在一起,37.8%的老年夫妇住在一起,8%的老年女士独居,5.3%的老年先生独居。这些独居老人缺乏家人的关爱。犯罪分子利用老年人精神空虚的弱点,主动嘘寒问暖,骗取信任后行骗。-一些老年人热衷于参加保健品讲座。他们一方面重视健康,另一方面因为内心孤独,知道是促销活动就想“乐一乐”。他们去的时候还是想捂着口袋,但是一旦到了现场,就挡不住诱惑了。
一些老年人的“贪婪”心态正在制造麻烦。有些老年人有一种贪图不劳而获的心理弱点走在路上,你会遇到“赚钱”的机会,比如工地挖的金元宝,中奖罐的戒指,小票可以换成大票,都被当成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明明有很多奇怪的东西,但是因为对金钱的渴望,自然看不到。他们相信骗子对他们说的话;骗子让他们做什么,他们就做什么。所谓一叶障目,不见森林。
有些老人想证明自己。退休后,老人们远离了陪伴他们很久的社会角色。他们中的一些人有一定的自卑感,与晚辈没有太多的语言,有时甚至会觉得被晚辈看不起。所以他们希望通过一些成功的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能力。这类老人很容易被投资、收藏骗局迷惑。而且往往自以为是,固执己见,不愿意听人说话。
有些老人迷信权威,从众心理很强。在认知能力方面,老年人在接受信息时往往缺乏批判精神。通常,人们相信别人说的话,尤其是来自“权威”专家的声音。
如何防止老年人上当受骗
面对各种骗局,如何防止老年人被骗?受访者认为,社会管理机构、家庭和老人需要共同努力。首先,管理机构需要加大打击力度。调查显示,就社会管理而言,受访者对各类骗局屡禁不止的原因分析相对理性。53.3%的受访者认为诈骗分子破案困难。48.4%的受访者认为,有些骗局介于合法与非法之间,或者介于刑事案件与民事案件之间,界限模糊,执法需要高度智慧。但无论执法难度有多大,81.1%的受访者希望有关部门加大打击力度。显然,加强严打管理是回答者的* * *知识。同时,受访者也表示,老年人,尤其是一些身体相对健康的中老年人,也要提高警惕。首先,不要自己做决定,提前征求家人的意见。特别是老年人用钱用物的时候,要主动和家人或亲友沟通,这样会减少或避免被骗。
其次,不要贪小便宜,轻信。老年人要明白天上不会掉馅饼的深刻道理,克服贪小便宜的心理,做事少上当受骗。
第三,老年人需要不断学习,了解和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提高识别能力。当一个人的识别能力提高了,就有了一双警惕的眼睛,避免上当受骗。
毫无疑问,在防止老年人上当受骗的系统工程中,家人的作用可能更为重要。往往是事发后,造成的损失是无法挽回的,老人提高自身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且,老年人学习新的东西是非常困难的。受访者指出,关心老人、经常与老人沟通是最重要的防骗手段。调查显示,88.4%的受访者认为,经常和老人聊天,让老人从亲人那里了解社会最重要。其次,79.9%的受访者认为让老年人尽可能多地了解新鲜信息也是防止诈骗的重要手段;70.9%的受访者认为,老年人必须有更多健康的社交机会来消除孤独感。
也正因为如此,如果下一代孝顺,除了照顾老人的饮食起居,提醒老人不要上当受骗,也是孝顺的基本内容之一。有这样一个“老年人防骗协会”,结合典型案例,经常给老人讲,念叨会让老人防患于未然,避免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