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中医(14)中医

药物是用来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的物质。中药来源于植物、动物和矿物,其中植物药占绝大多数,应用也比较广泛,所以被称为“本草”或“中草药”。中草药是介绍各种中药的采集、性能、功效和应用的知识的学科。

?从最早的药典《神农本草经》到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从汉代到现代,大约有5000种中草药。借助于现代科学技术,中草药的发展对中医和现代医学的发展起着独特的推动作用。为什么古代的中草药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经久不衰?

(1)

?中医的天人合一整体观是人与自然的对应表达。天、地、人出自一,宇宙中的自然物互不相同,有生命的,无生命的,都遵循五行法则。所以天人合一,六气五行;天地四气五味对应人体五脏六腑。

?性味指的是中医的性味。中药的药性是根据实际疗效反复验证后总结出来的,是从自然界对药物各种医疗作用的高度概括。中药味的确定是以味为基础的,从而发现各种药物的不同味与医疗功能之间的某种规律性关系。因此,味觉的概念超越了味觉感知的真实味道,反映了药物的实际性能。

《神农本草经》指出:“药有酸、咸、甜、苦、辛五味,有寒、热、寒四气。”四气是指药物的四种不同属性:寒、热、温、凉,又称四性;五味是指药物有酸、苦、甜、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每种中药的四气五味不同,所以疗效也不同。

四气五味理论是中医药性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为中药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药物的四大特性:寒、热、温、凉。寒与温是两种相反的药性,寒与寒,热与温只是程度上的不同。另外还有平,就是药物温和。

药物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的反应中总结出来的。它与所治疗疾病的寒热性质有关。能缓解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都是寒凉的。寒凉药具有清热解毒、泻火凉血养阴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各种热病。如黄芩、板蓝根对发热、口渴、咽痛等热证有清热解毒的作用,说明这两味药性寒。相反,能缓解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都是热的或温的。温药具有温中散寒、扶阳补火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各种感冒疾病。如附子、生姜对脘腹冷痛、脉弱等寒证有温中散寒的作用,说明这两味药偏热。在治疗原则上,精真论指出:“寒者为热,热者为寒。”这是用药的基本规律。

五味是医生在长期的实践中根据脏腑经络学说和五行学说总结出来的。药物的五味是由长期用药实践获得的疗效决定的。它不仅是药物味道的真实反映,也是对药物功能的高度概括。《内经》认为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柔,是最早对五味所代表的药物功能的总结和概括。随着后世医家的不断补充和发展,以五味为代表的药物功能和主治证候日臻完善。

1刺激性味道。具有散结解表、行气活血的作用。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一般都有辛味,所以常用辛药治疗外感表证、气滞血瘀。

2甜味。它能补益和减缓,并具有滋养、调和和合药性、止痛的作用。一般很多滋养补虚、调和药性、止痛的药物都是甘味的,所以甘味药常用于治疗气弱、身痛、调和药性、抢救中毒等等。

3酸味。可收敛,有收敛、收涩的功效。一般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精缩尿、止带的药物都有酸味,所以酸性药物常用于治疗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痢疾、遗精遗精、遗尿尿频、月经过多、白带过多等疾病。

4辛酸。能解气、燥、坚,有清热、祛邪、通大便、燥湿、强阴(泻火留阴)之功效。一般清热泻火、降气平喘、止呕止咳、通大便、清热燥湿、泻火强阴的药物都有苦味,所以常用苦味药治疗热证、火证、气逆气喘和呕吐呃逆。

5咸味。具有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一般泻下或润肠、软坚散结的药物都是咸的,所以常用咸药治疗大便干燥、瘰疬、脓肿等疾病。咸味药多入肾经,补肾作用强,用于治疗肾虚证。还有一些咸味药可以去血,有清热凉血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热入血之症。

?除了五味之外,还有淡味和涩味。淡味可透能利尿,部分利尿药味淡。涩味类似于酸药,也有收敛的作用,所以在本草文献中常用酸味来表示涩味。

基于五种药物的经验,其作用如下:涩酸、苦燥利湿、甘急、辛散、咸软坚。《苏文玄吴明气论》中有“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的说法。其功能为辛开肺气,甘补脾气虚,苦泻心火,酸敛肝阴,咸补肾虚。

?不同的味道有不同的作用,相同味道的药物在作用上有相似或* * *相似之处。五味的判定主要是根据药物的味道和药物的作用。

(2)

?因为每种药都有性和味,因此,两者必须放在一起看。比如这两种药都是凉性的,但是味道不一样。一个是苦寒,一个是辛凉,所以作用不同。反过来,如果两种药都是甘的,只是药性不同,一个甘寒,一个甘温,作用也不同。所以,性和品味是不能孤立看待的。性和味表现了毒品的一些属性,也表现了一些毒品的* * *性。“性味结合”只有了解和掌握每种药物的全部性质以及同性味药物之间的异同,才能全面准确地认识和使用药物。性味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药物的作用,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全面了解药物的功能和性能。

味道不同,气体不同的,功能有异同。如紫苏、薄荷味辛,可散邪,但紫苏味辛温,可散寒;薄荷味辛凉,能散风热。不同味道的气在功能上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比如黄连和生地都是寒凉的,可以清热,治热证。而黄连味苦性寒,清热燥湿,主要用于湿热证。地黄味甘、寒,能清热养阴,用于治疗虚热症。

因为性味属于性能范畴,只反映药物作用的* * *性质和基本特征,所以我们不仅要把性味结合起来,还要把它们与药物的具体功效结合起来,才能得到更全面准确的认识。所以把性、味、功效结合起来就显得尤为重要。

?(3)

?大自然为人类生存和健康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天人合一的整体性在医学上表现为:人有生老病死,食有药,物有四味。所以就有了“药食同源”,无论是生存饮食还是治病的药物,都是通过调节人体气机的平衡来达到“阴阳为秘,神为治”的目的。

?“五味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甜入脾,咸入肾,淡入胃,称为五入”(《灵枢·酒珍论》);以及“酸筋、刺气、苦血、咸骨、甜肉”(灵枢九珍论)等。,五味与归经理论有着内在联系,说明中草药的“味”与六经有着对应关系,影响着人体气机的变化。此外,五味也遵循五行规律。比如“酸伤筋,辛辣酸;苦伤气,咸胜苦;伤了肉,酸赢了甜;伤的是皮毛,苦赢的是人心;咸伤血,甜胜盐”(《苏文·阴阳应似大论》)。

?本草为天地之精,不同物种各有所长。天之气既对应人之气,又对应本草之气,所以本草之气也对应人之气,天人之气相通。人的健康不仅要顺应天气,还要用本草养生治病。

?(4)

?中草药的传统药理作用是从药物的性味表现出来的。在现代中医的发展中,习惯用现代科学的化学成分观点来解释中草药的药用功效。我们应该注意到,中草药是用其各种成分的混合物来治疗人类疾病的,而不是只用其中的一种。中医讲究方剂,方剂由多种药物组成,很难分析和理解治疗的成分。现代化学科学的知识告诉我们,(1)纯物质的性质是清楚的,但混合物的性质并不清楚。(2)影响物质性质的因素不仅是温度和压力,还有混合物的浓度和组成。(3)在人体生理活动中,有机成分占主导地位,其中蛋白质种类繁多。影响蛋白质的生物活性因素更为复杂。(4)混合物的性质不是由某种物质决定的。某些混合物质的成分在变化的条件下会形成一定的变化模式。例如缓冲溶液。尽管现代医学病理学理论不断发展,但对其认识并不完善,这决定了理论中对实际现象的描述不足。所以可以从宏观整体方向来探讨医疗,这是中医的方向。

中医发展了几千年,沿用至今仍有很好的临床效果。中医的上述特点是其得以千百年传承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