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养肝润肺?这两个经脉的气血强弱是相反的,调理的方法也是不同的。

怎么养肝润肺?这两个经脉的气血强弱是相反的,调理的方法也不一样。

身体有五个内部器官,它们构成了身体的功能核心。而它们维持的十二经脉分布在全身各处,将气血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五脏、十二经脉各有各的“性格特点”。我们所说的保健和调理,其实就是维护这些经络和脏腑,让它们的功能更强。但这只是目的,中间需要的手段其实在于“气血”。

可以说气血是我们养生和调理首先接触的问题。它们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比如气为阳血为阴,气主动补血等等。五脏六腑也受气血影响,控制气血的程度不同。

所以,想要调理脏腑,只要顺着它们的气血状况,就能事半功倍。

“五脏”与气血最具代表性的关系是“肝肺”。为什么这么说?

这两句话很好理解,也就是说,正常情况下,厥阴经气血充足,气少,太阴经气血充足,气少。或者换一种说法,正常的厥阴经是指气血充盈而虚弱,正常的太阴经是指气血充盈而虚弱。

厥阴经是指足厥阴肝经和手厥阴心包经;太阴经是指手的太阴肺经和脚的太阴脾经。

所以从肝和肺的角度来看,它们的“生理功能”本身就有气血强弱的区别。它们的调理和保养也必须结合气血的盛衰。这样,就可以认为是“不违背自然”。

为什么说「厥阴往往血多气少」?我们知道,肝藏血,位于下焦,最大的特点是“体阴阳”。既然说是“体阴”,那么在气血两方面,营血都属于阴,所以足厥阴肝经“血多气少”就很好理解了。

另一条厥阴经是手厥阴的心包经,心包经是六腑之一,是心神的“外围”。中医有“心包代替心脏”的说法。心主血也不错,厥阴心包经“血多气少”也不错。

所以从养肝的角度来说,正常情况下,肝经的血液是比较充足的。虽然我们常说“气滞血瘀”,但是营血过多也会导致气滞。所以,虽然对于肝脏来说,“肝气郁结”是最常见的。但是我们在疏肝解郁的时候,比较合适的方法还是从补血入手。

这个观点也符合“血为气之母”的宗旨。事实上,很多养血柔肝的药物和食物都有很好的理气解郁的功效,如白芍、郁金,川芎被誉为“气血之药”。

按照“厥阴往往血多气少”的理论,养肝,比如白芍、五味子泡水,这些方法应该都属于这一类。

为什么说“太阴气多血少”?肺主全身之气,主呼吸,几乎所有的职责都与“气”有关。另一条太阴经是足太阴的脾经,因为脾有“统血”的功能,所以很多朋友会认为脾经的“气多血少”是不正确的。

其实脾要讲究血的统摄。“气为血帅”,脾主血靠的就是它的阳。所以说,太阴经气多血少并没有错。

那么,如何养肺呢?有人说肺湿则燥,常见的润肺方法是润肺。其实肺虽然是湿润的,但是它本身的功能是维持它的气机,也就是说肺气要减少而不是增加,肺气是最常见的情况。

所以我们平时的补肺方式应该是以宣肺气为主,其他清热润肺的补肺方法都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的。

事实上,苏宣肺气和清肺润肺并不矛盾。阴多血少,中医常说“气多则火多。”所以很多清肺润肺的产品都有很好的宣肺作用。如瓜皮、桑皮等。

因此,根据“太阴常气盛血少”的理论,补中泄更为适宜。我们常用的养肺药膳,如茯苓、百合等,可以适当搭配生姜、瓜蒌壳等。

总之,厥阴(肝经)往往血多气少,太阴(肺经)往往气多血少的理论,一般被忽略。但从养肝润肺的角度来说,这个方法还是值得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