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那天可以针灸吗?
艾灸为什么要选择节气?
根据中医“天人合一”的思想,“天”的变化自然影响人体,节气对人体有两种作用:1。由于节气前后气候变化较大,如果一个人有老病或持续性疾病,其适应能力和身体抵抗力较弱,往往在此时发病或病情加重。据医学统计,心脏病、中风、哮喘等疾病多发生在节气前后和半夜。因为当外界气候条件的变化超过身体的应对能力时,人就会生病。这正是《黄帝内经》所说的:“邪在,其气必亏”。2.由于节气前后宇宙能量变化较大,如果此时采用一些特殊的方法进行干预,将宇宙能量转化为己用,将会事半功倍。太阳灸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成功将宇宙能量转化为我所用的模式。做太阳灸不仅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还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这样,当外界环境、气候等因素发生变化时,人就不容易生病,正如《黄帝内经》所说,“正气存内,邪气不可为。”
“春生、长夏、秋收、冬储”的形象,表现了自然界阴阳交替的特点。由于四季阴阳消长,有冷、热、暖、凉和昼夜温差。人生活在这样的自然秩序中,自然规律的变化无疑会对身心健康产生影响。换句话说,人的健康与自然规律的变化密切相关。有句老话叫“顺四时者昌,逆四时者亡”。如果人们不遵守这个规律,违反了这个规律,可能不会马上得病,但是一旦形成习惯,就会大大增加得病的几率。这就像交通规则一样。当你违反交通规则的时候,你可能不会发生事故,这显然会大大增加发生危险的几率。
那么节气是什么呢?
太阳在黄道上位置的变化和一年中引起地面气候演变的序列和段称为“节”,气候演变过程中的气象气候变化称为“气”。两者半个月变化一次,12个月有24个节气。顺序是:立春、雨、蛰、春分、清明、谷雨、长夏、小满、芒中、夏至日、小部、大部、立秋、楚部、白露、秋分、寒露、初霜、立冬、小雪、大雪、冬季至日、小寒、大寒。
严格来说,节就是节,气就是气。这里的“结”,其实就是阴阳盛衰转移到某一段的“结”。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从立春、长夏、立秋、立冬开始。季节的转折点是“春分”和“秋分”;阴阳的盛衰始于“冬天的至日”和“夏天的至日”。以上四个“历”,两个“分”,两个“制”* *合称为“节”,其余十六个合称为“气”,合称为二十四节气。
比如最具代表性的《冬天的至日》和《夏天的至日》,冬天的至日的到来标志着阳气的逐渐增长和阴气的逐渐消失,然后阳气的春夏出现,也就是春天的温暖和夏天的炎热,所以有“冬天的至日是太阳生的”的说法。夏季上“夏阴”,开启了阳气的秋收冬储,秋凉冬凉。天地规律如此,相应的人体自然也会发生微妙的变化。比如一些所谓的“冬病”如寒性哮喘、腰痛、心脏病等。,冬季随阳气的逐渐增长后会缓解,夏季随阳气的逐渐积累后会加重。大家可以回想一下,一些知名的公众人物英年早逝或突然离世,大概发生在“节前”的三五天。现代科学研究也表明,季节交替对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纤维蛋白等人体生理有很大影响。可见,“节”是一个转折点,一个重点,一个关键点。
艾灸有温补阳气,激发经络之气的作用。自古以来,我国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五月初一至初五,都要进行艾灸,以辟邪、养神安眠、安神祛邪、招财进宝。冬季至日和夏季至日的神阙和关元灸。后人根据《内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创造了“冬病夏治,夏病冬治”等多种方法,既体现了特定时间阴阳相养的原则,也在一定意义上顺应了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太阳灸”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太阳灸的作用
节气灸是利用艾条燃烧产生的热刺激和艾叶的镇痛作用,温补壮阳,激发经络之气,调动人体潜能,将宇宙能量转化为我所用,建立人体适应自然系统的平衡系统,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和应对能力。
太阳灸的临床应用
“节气灸”最好在节气前后的15天内进行,盛夏日(7月22日)是防治呼吸道疾病的好时机。太阳灸的应用非常广泛,可以用来治疗各种疾病,尤其是慢性病,也是一种天然高效的保健方法。太阳灸常用于治疗以下疾病:
内科疾病:治疗和预防中风;高血压、冠心病;哮喘;胃痛、腹胀、腹泻、打嗝;糖尿病、肥胖、高胆固醇、甲亢;阳痿;慢性肾炎。
外科疾病:颈椎病;急慢性腰扭伤;各种关节炎;荨麻疹(风)。
妇科疾病:痛经;子宫肌瘤和卵巢囊肿;不孕不育。
儿科疾病:儿童厌食症;小儿遗尿;孩子发育不良。耳鼻喉科症状:过敏性鼻炎(鼻敏感)。
1、冬季至日前艾灸“关元”预防中风、感冒,保健强身;
2、春分灸“曲池”预防眼疾;
3、秋分灸“足三里”,健脾胃,防肠胃疾病。
“关元灸”在冬季至日前后经常使用。许多人在冬季至日前后用关元灸来预防中风、感冒等多种疾病,达到壮阳、保健、延缓衰老、强身健体的目的。自冬季至日之日起,自然界的阳气开始恢复和充盈,人体可以顺从自然界上升的阳气,借助关元灸强化元阳。关元穴,又名田单,具有滋肾固本、理气回阳的作用。艾灸可使元气充足,虚损得以恢复。所以能祛除各种疲劳,补气,是历代强身保健的要点。《景岳全书》说:“虚火发热,所以进补必温。”冬季至日上的关元灸正好符合“滋补温补”的特点,可以达到温补元阳,从根本上提高人体体质和抗病能力的目的。
二十四节气艾灸时间表穴位图
小寒(公历65438+10月5~7日)宜补肾;中医认为“寒凝滞,寒阴。”艾灸肾俞穴、涌泉穴、足三里穴,具有显著的补肾、护脾胃作用。
大寒(公历65438+10月20日~21)润肺祛邪燥。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不痛。”艾灸舒菲、大肠俞、中府配合清痰饮食,能润肺、保暖、润燥。
立春(阳历2月3日-5日)有助于阳生发。“春天天寒地冻,但人不冻水。”阳气郁结易上火,立春养阳助生发。艾灸百会、风府、风池、肝俞、胆俞可补阳,清热解毒。
雨水(阳历18~20年2月)黄帝内经说:“春主肝”,春季肝脏更活跃。湿气容易扰乱脾胃。艾灸舒天、三阴交、足三里、石丰、涌泉,可健脾利湿。
蛰(公历3月5-7日)正值春季养阳护肝的时节,也正是蛰肝护肝的时候,腰酸脚冷的人。艾灸肝俞、胆俞、三阴交、足三里、肩井穴,可补阳强身。
二十四节气艾灸穴位疗法处方
春分(公历3月20~21)要防老病;草药发芽,百病发作,春分防止疾病复发。春季眼病高发,滋补肝肾是关键。艾灸肝俞、肾俞、三阴交、足三里,可以补肝之精。
清明(公历4月4-6日)高血压防治清明时,通过清气舒展人体皮肤,滋润内外器官。艾灸神阙、关元、气海、涌泉可预防高血压。
谷雨(19年4月~ 21年4月)三月生虫,风热感冒也流行,人之气与自然相通。艾灸足三里、舒天、大椎可清肺热,预防感冒。
长夏(公历5月5-7日)养心在当时的《黄帝内经》中特别强调:“夏”更适合调节气息,净化心灵,往往心中如冰雪,心中热也少。不能为了热而热,还能更热。“夏天充满了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