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生于何欢,何苦死?

意思如下:

活着有什么快乐的,死了有什么痛苦的?有时候生不一定快乐,死不一定痛苦。告诫人们要有平静的心态,平淡的生活,不要太功利。

生也何欢,何苦死呢?”这句话出自《庄子·庄学》。

《庄子·至乐》原文

庄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就吊着,庄子在鼓盆里唱。惠子说:“大儿子和睦相处,白头偕老就够了。死而不哭也不错。用鼓和锅唱歌也很棒!”

庄子曰:“不然。审其始无生,非徒无生,非徒无生,非徒无生。在莽与突之间,化为气,气化为形,化为生,现在又化为死,春夏秋冬都是如此。巨大的房间里躺着人,我却陪着哭,以为自己活不下去了,就停下来了。

生也何欢,何苦死呢?因为爱滋生烦恼,因为爱滋生恐惧。如果你离开了你的爱人,你就没有烦恼和恐惧。人来到世上,总要经历一些经历。有人一路顺风,有人困难坎坷。但人在弥留之际,高僧大德体悟人生,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切都是虚空。这个时候,死亡已经成为一种天性,又何必说苦呢?

死不苦,生之乐何在?这和陶渊明的“亲人或悲伤,别人已经唱过了”没有关系。无论你死的时候做什么,都会有同样的效果。

换一句话,人生无悲。意义完全不一样了,水平下降了很多。因为孩子出生了,他们懂得生活吗?我不明白。只有当我长大了,我才能明白,当我将要死去的时候,回顾我的一生,一定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果我不能理解生命,觉得死亡是一种解脱,那生命还有什么意义?

扩展数据:

庄子的思想包含着朴素的辩证因素,主旨是“天无为”,认为万物皆变。他认为“道”是“生之所”,是从“道无始界”(即“道”无界)开始的主观唯心主义体系。提倡“无为”,放弃一切。

认为万物的本质虽然各有不同的特征,但其“一”是相同的,是顺境的,是无忧无虑的,是正义与道德的贫乏,甚至是致命的。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摒弃一切虚伪、仁义、虚伪等虚假。

要解决这个问题:

“之乐”是第一句的两个字,意思是最大的幸福。人生最大的幸福是什么?人应该如何看待生死?本文的内容就是讨论和回答这样的问题。

1,全文自然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每个人都无能为力》,连续五个问题后,逐一列举并批判世人对苦与乐的看法,指出从来没有真正的快乐,所谓“至高无上的快乐”就是“没有快乐”。

2.第二部写了庄子妻子临死前唱歌的故事,借庄子之口指出,生死是气的聚散,就像四季的变化一样。

3.从第三部到“我为什么邪恶?”,指出“生死如昼夜”,人只能适应这种自然变化。

4.第四部分,我将通过骷髅头之口,写出人生在世间的滞留与辛劳。

5.第五部分,我们讲一个出自孔子之口的寓言故事,指出人为的强制只能制造灾难,一切都得听其自然。

6.第六部《赐果以乐》,指出生死不足以悲乐。

7.剩下的是第七部分,写物种的进化。这种进化过程当然是不科学的,也是没有根据的。其目的在于表明一切事物都来源于“机器”,又回归于“机器”,人也不例外;从而照顾到第一段,人生没有“幸福”,人的死和生只是一种自然的变化。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庄子外篇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