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讲“有病选药”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中医的脏腑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分为五大系统。人体以五脏(心、肝、脾、肺、肾)为核心,以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为六腑,五脏、六腑通过经脉的联系与皮毛、筋骨、四肢相连,构成人体。
所以有肝胆相照的成语。它很好地描述了肝脏和胆囊之间的关系。心与小肠,胃与脾,肺与大肠,肾与膀胱。
把以上分别连接起来,就形成了五个系统。当我们谈论五脏的功能时,我们实际上是在谈论五脏对自己、对其他属、对整个系统的功能。当我们定位五脏的时候,就是我们的内脏。
所以中医的五脏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其功能远远超过了西医中的脏器,如心、肝等。
同时,中医中的一些表述,其实也是和古代文化有关联和相通的。很多古代流传下来的成语都有医学上的道理在里面。比如我们描述一个人,容易发脾气,容易哭;形容一个人胆小如鼠。可见,中医认为肝胆等器官与人的情绪、气质密不可分。
症状方面,比如个人便秘,我们说他肺气虚,需要在治疗上或者饮食上给他一些药物或者食物来补肺气。吃了之后大便就会通畅,因为肺和大肠是互为表里的。
比如一个人心烦易怒,心火特别旺,那么火就会下移到小肠,在小肠会产生什么症状?这个人小便时可能会有烧灼感。
《俞素文集镇脏论》提出:“五脏相通,皆动二次。”这些理论如果按照现代医学的概念来制定,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无法理解的,但是这些经验确实是从几千年的临床经验、生活实践和治疗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是非常科学的。
再比如,肝与目相连,肺与鼻相连,心与舌相连,从微观症状到宏观环境。所以只要了解了这个模型结构,就可以在养生方面得到一些健康指导。
有一种“药物选择”
很多人认为自己身体不舒服,然后买了很多高档营养品来补充身体。他们认为越高级的营养素对他们的健康越好。我觉得这完全是一种误解。
现在社会上经常有一些药品广告不负责任地夸大疗效,说自己研究或发现了什么东西,怎么好。这东西是人体必需的,会让你出高价买。比如,我们经常在街上看到很多店铺挂着回收冬虫夏草的招牌,卖冬虫夏草的人会说:这东西多好多珍贵啊,一公斤几万块钱。如果你吃了它,它一定会延长你的寿命。
我这里不是说冬虫夏草不好。它的确是一种珍贵的中药,但并不适合所有人,盲目使用甚至可能产生副作用。如今冬虫夏草的神奇功效似乎让人进入了一个误区,这也是世风日下,物是人非的变化。
你看一看五脏系统的结构模型,就知道身体要保持动态平衡,那么你的身体是不是缺少这种东西呢?如果你缺这种东西,吃了就好;不缺的话,这东西再贵吃了也没用。
中医有句话叫“要选对药”,就是有这个病就吃这个药,没这个病就没用。
宋朝曾经流行一种可笑的养生方法。当时的贵族以保健为特权,那么他们在保健中吃什么呢?他们吃石头,钟乳石的那种。当时人们的理解是,钟乳石几千万年才长这么长,吃了肯定会长寿,给它起了很多好听的名字。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当然不是。现代人可能会觉得很难理解。
让我告诉你另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一个人,去北京参加科举考试。古代交通不发达,去北京不容易。一路来到北京,他得了肺病。之后很多医生都没能治好我,我的路费也花的差不多了。真的没办法了。
后来,他遇到了一个高个子。大师对他说:“我也许能治好你的病。”我告诉你,你去市场买两筐梨。现在正好产红梨,价格很便宜。你弄来两筐梨,放在驴背上,就可以回老家了。你每天在回家的路上吃多少梨?如果你吃完了,你可以再买一些。你只是每天吃梨。晚上在酒店睡觉的时候,你把这个梨放在一个石头工具里,捣碎,然后喝梨汁。"
没有其他好的办法可以考虑。结果这个人就按照师傅说的做了。结果回到家他的肺病真的好了。为什么?因为梨味甘性寒,对肺有好处,就这么简单。结果当时不明真相的人说这种梨可以解毒,导致萧宏梨价格飞涨,效果惊人。
健康要有平常心。
人皆有长寿之心,养生之人皆求之。
养生,不能只求一法一术,更不能脱离现实生活,不能脱离人性不吃烟火。
没有生活质量的养生艺术不仅毫无意义,甚至是痛苦的。
中国传统的养生观念称为“养生”、“养生”、“身体好”、“照顾身体”、“道德健康”。
“卫生”是保卫生命;“养生”是为了保全生命;“身体健康”是对生命的仁慈;“取命”是调整生命;《道生》要求以上各方面都要遵守一定的法度,这就是《道德经》开篇的第一句话:“人要顺地,地要顺天,天要顺道,道要顺自然。”人要遵循自然的规律,自然要遵循宇宙的规律,宇宙要遵循一个规约,这个规约就是自然。
“养生之道”指的是养生原则,要求人们顺其自然,顺应自然。
“养生之术”是指在养生法的指导下所采取的具体措施。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许多行为,如吃、喝、拉、尿、睡、走、动、坐、卧、走,都涉及到保健措施。
《办法》的特点是强调个体行为,采用的方法要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保健措施,所谓“因人而养”、“因人而养”。在家庭和社会群体中,每个人的保健措施并不坚持统一。比如A需要重点加强,B需要重点饮食,C需要重点调整心态。如果我们不分青红皂白地对待甲、乙、丙,要求他们加强,改变饮食结构,或者疗养,不一定能满足每个人的健康需求。
没有医疗保健措施可以刻意追求,也不能勉强,更不用说活着受苦。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有的人为了追求“清静”,整天闭门谢客,盘腿打坐,闭目养神,有的人整天在山野流连忘返,手舞足蹈,“取气补身”,还有不少人在“生命在于”的口号激励下,整天在公园里爬山或断筋,还有的人追求“乐在老年”。
我们认为养生不仅不利于健康长寿,而且不利于健康长寿。
总之,养生就是适当地保养身心,保持或改善健康,减少,至少达到不延长寿命的目的,而是以正常的心态和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寻求长期健康无病。
温馨提示:所以我们对待养生,要以平常心对待,因为养生的方式也是有原则的,是按照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来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