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的九条经脉是什么?
头部的经络主要有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他们的行走方向都是从头到脚通过躯干和下肢外侧。
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之三阳,行于手,与任脉、督脉。头部由头骨和面部组成。头骨包含大脑。面部有眼、耳、鼻、舌等感觉器官,消化系统的起始部位是嘴。
扩展数据:
人体内的十二经脉都交汇在头部,头部有很多穴位。这些穴位与经络相连,起到运行气血、滋养全身、抵御外邪、沟通外界的作用。
系统组成
经络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脉和十五络脉。十二经脉是经脉的主干,“藏于官(脏腑)和络于枝”(《灵竖亥论》)。
十二经脉是胸、腹、头十二经脉的专家分支。奇经八脉有特殊的分布和一定的功能。十五络是指人体的十二经脉,加上躯干前的任脉、躯干后的督脉、躯干侧的脾大络,共十五络。
十二经脉按其顺序分为: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脚阳明胃经、脚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脚太阳膀胱经、脚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脚少阳胆经、脚厥阴肝经。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因此被称为“郑铮”。
顺着行走方向走
行走方向是:手三阴经从胸前走,手三阳经从手到头上走,脚三阳经从始到足,脚三阴经从足到腹(胸)。正如《灵枢·顺飞剑》所说:“手三阴由藏,手三阳由手至头,足三阳由头至足,足三阴由足至腹。”
十二经脉的分布和表里关系
1.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是有规律的。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阐述。
头面部:手的三条阳经止于头面部,脚的三条阳经起于头面部,手和脚的三条阳经在头面部交汇,故称“头为万阳之会”。
十二经脉在头面部的分布特点是:手足阳明经分布在面额内;手的太阳子午线分布在脸颊上;手和脚的少阳经分布在耳朵的太阳穴部位;足太阳的经络分布在头顶和枕颈。此外,足厥阴经也行于上。
十二经脉在头面部的分布规律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
躯干:十二经脉在躯干分布的一般规律是:足阴三、足阳明经分布于胸腹部(前),手三阳、足太阳经分布于肩胛、背、腰(后),手阴三、足少阳、足厥阴经分布于腋窝、胁肋、侧腹(侧)。
十二经脉在四肢分布的一般规律是,阴经分布在四肢内侧,阳经分布在外侧。小腿下半部和足背,肝经在前,脾经在中线。内躁八寸后,脾经在前,肝经在中线。
2.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三阴三阳手足十二经脉通过经络相互沟通,形成六对,为“表里结合”,即“足太阳、少阴为表里,少阳、厥阴为表里,阳明、太阴为表里,也就是足的阴阳。手太阳和少阴为表里,少阳和心主(手厥阴心包经)为表里,阳明和太阴为表里,为手的阴阳。”
表里互为表里的两条经脉,分别循着四肢内外侧的相对位置,交汇于四肢末端;络脉也属于脏腑,脏腑表里,从而形成脏腑的阴阳关系。
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不仅因为两经的联系而得到加强,还因为络脉属于同一脏腑,使表里互为表里的脏腑在生理功能上相互配合,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在治疗中,两个经络的穴位经常相互交叉。
参考:百度百科_经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