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为什么能做到未病先治,又是通过什么做到的?

1.中医“治未病”的内涵《淮南子》中有一句名言:“良医常治未病,故无病;圣人常医苦而不苦,故无苦也。”“未病先防”是中医防治的重要思想。这里的“治”不是单纯指医疗,还包括管理、整理、治理、研究等等。“未病先防”就是提前采取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一般可以理解为三个层次:一是“未病先防”,二是“防滞”,三是“病后防变”。它要求人们平时预防疾病,注意防止小病酿成大祸,在疾病来临时防止病情恶化,从而掌握健康的主动权。具体来说,中医的“治未病”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养生为主,防病为先。毫无疑问,“治未病”首先要注重日常的保养和调整,未雨绸缪,积极采取措施预防疾病。也就是《黄帝内经》中强调的“圣人未治,而病未愈,治已乱。”平时注意保养身体,从培养正气、提高身体抵御邪气的能力和防止病魔侵袭两个方面来预防疾病的发生。防微杜渐,欲救疾病。《黄帝内经》中提出:“上班存其芽。”也就是说,虽然疾病还没有发生,但已经出现了一些征兆,或者在疾病还处于初期的时候,就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预防疾病的发生。我们知道健康和疾病没有明确的界限,中间可能存在“第三种状态”(即亚健康状态)。在“第三状态”中,尽管身体已经开始发生一些异常变化,但症状尚未显露,或者虽有少数临床表现,但不足以诊断疾病。“第三状态”的未来有两种可能:要么转化为健康状态,要么转化为疾病状态。中医“治未病”的任务是促进其向健康状态转化。《黄帝内经》提到:“肝热者左颊先红,心热者先红,脾热者鼻头先红,肺热者右颊先红,肾热者先红。虽未发病,若见红人刺之,谓治未病。”显然,这里的“未病先治”并不是在疾病发生前就预防,而是在疾病尚未发生但将要发生时,采取措施治愈其前兆。临床上中风等疾病大多有先兆症状,如头晕、四肢麻木、手颤等。如果能及时发现并采取果断措施,就可以避免发病。还有一些发作性疾病,如哮喘,当有先兆症状,或处于缓解期时,可提前采取措施预防其发作。2.及早治疗疾病,防止其扩散。在疾病的早期,要及时采取措施,积极治疗,防止疾病的发展和蔓延,这也属于“治未病”的内容。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说:“经络适中,脏腑不散,则治之。只有四肢感觉到沉重的停滞,也就是引导、呼吸、针刺、揉搓。不要堵塞九窍。”他还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必先健脾。”都强调疾病的早期治疗。在发病初期,一般病情较浅,病情较轻,正气受损不严重,早期治疗容易解决问题。正如《医学的起源》所说:“病初若浅,好治;长且深入,难治。”“所以凡人少有不适,必须马上治疗。它们绝不能突然变成小病,会逐渐加深;更不能勉强支撑,使病情恶化,以至于造成无穷的伤害。”如果疾病在早期治愈,就不会进一步发展或恶化。否则等到病强了,病情严重了,就更难了。从根本上说,人类医学应该是关于“健康”,而不是关于“疾病”。“已病”的治疗只是疾病发生后的不得已之举,是“负医”;而“防患于未然”是主动的。预防为主,预防重于治疗,应该说是中西医* * *知识。而现代预防医学主要是针对人群中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探索和分析环境中的主要致病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通过公共卫生措施达到促进健康、预防疾病的目的。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主张通过饮食、运动、心理调节等个人保健方法和手段,维持人体的阴阳平衡,提高机体内在的防病抗病能力,从而达到“正气藏于内,邪不作祟”,从而保持“神藏于内,病无忧”的健康状态。(摘自王琦主编《中医治未病释义》,中国中医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