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和佛教对中国文化影响的实例
道教在中国社会产生和成长的时候,必然要吸收这个社会产生的精神养分,当然也包括文学艺术。同时,道教作为一种特殊的信仰形式,一旦被社会接受并享有较高的地位,就会反过来影响文学艺术。
道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第一,道教保留了大量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也创作了许多神话故事,这些都为中国文学的神话部分增添了色彩。道教中关于玉帝、龙公、西王母、真盘古等的传说。都是从古代神话中传承下来的,这些在民间流传的口头文献都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此外,道教自己创造的神话故事,如八仙的传说,泰山、华山、龙虎山、武当山的神话故事,也在民间广为流传,对中国文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国外一些学者在研究中国神话时,将“道教神话”作为中国古代神话的四大组成部分之一,并给予很高的评价。台湾省也有学者说:“道教传说遍布世界各地,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奇幻的情节能在不同时代的说话者口中制造出不同的味道。人类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满足的东西,比如婚姻、痛苦、死亡,都可以在叙事中得到暂时的解脱。特别是通过舞台,一些成仙的人,解决困难的童话,神仙在人间嬉戏,为所欲为的能力,让长期生活在贫困中的人们用笑声净化了心灵。这种文艺的满足,绝不仅限于文人的隐居,也是普罗大众的生活乐趣,是中国文学的杰出成就之一。”
其次,道教对神仙的描写和导游的浪漫色彩对中国文学影响很大。道教继承和发展了道教极其丰富的浪漫主义精神,它所描绘的人物和风景都充满了色彩和魅力。这种奇异而神奇的浪漫情调已经深深渗透到中国文学的各个领域,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一大特色。
第三,道教独特的诗歌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道教描写神仙飞升或游仙的诗,描写神仙生活的诗,以及一些解释修道理论的诗,都为中国的诗歌宝库增添了新的、特殊的内容。李白、李贺、李商隐等中国古代著名诗人深受道教影响,其诗歌散发着浓郁的道教气息,并有不少佳作。此外,还有不少警句以道教神仙故事命名,如瑶池宴、彩羽、渔歌等。道教确实对中国诗歌的发展起到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
此外,道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还表现在小说创作上。别的不说,从明清时期大量描写神魔斗争的小说就可以看出道教的影响。鲁迅先生把这类小说称为“神魔小说”,如《封神演义》、《遂平三魔传》、《韩湘子传》、《卢希安飞剑》、《七真人真事传》等。,都是基于道家思想。此外,以历史演义为题材的作品也带有浓厚的道家色彩,如《水浒传》、《三国演义》。
道教与中国传统民俗中国有句谚语:“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这意味着民俗极其复杂和广泛。其内容涉及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娱乐节庆等方方面面。总的来说,道教主要与民间信仰和习俗密切相关,并通过与信仰和习俗的联系,进一步影响20岁时的风俗和娱乐习俗。
首先,道教所崇拜的神灵是虚幻的产物,但它们与中国民间文化传统紧密相连。许多著名的道教俗神,如雷公、风伯、关帝、文昌、门神、灶神、镇神、土地神、妈祖、瘟神、蚕神、药王、财神等,最初在民间流传,后逐渐被道教吸收成为道教神,名称各异。这既是道教不断扩大影响的途径,也是其吸引群众的重要手段。也就是说,道教把民间常见的神集中到自己的信仰中,成为道教神仙体系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道教利用自身优势,使这些道教神灵回归民间,对民间祭祀活动产生了更深更广的影响。和城隍、土地神、灶神一样,普通民众对他们都非常敬畏,对这些神的崇拜和祈祷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民俗。一些道教特有的神,如、、傅、陆、寿三姓等,也广泛地被人们祭祀。
其次,道教的巫术也渗透到了民间,往往与民间巫术相结合,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道教巫术有相当一部分起源于民间巫术,经过道教的改造和发展,更加系统化。道教符咒也很多,如祈雨、治病、延年益寿、死亡、超度、祈梦、求签等。,这些都与民间巫术相结合,使得道教借助民俗而流行,这是民俗与道教之间的重要纽带。
此外,道教还渗透到在固定时间进行的各种民俗活动中。比如春节,中国最大的民间节日,随处可见,有些习俗一直传承至今。如《敬灶神》、《扮夜傻子》、《贴门神》、《符涛》、《钟馗画像》等都与道教有关。道教神仙诞生的庆祝活动在民间也很有影响。例如,在吕洞宾和太上老君的生日,人们经常去道观烧香祭拜。而且这些道教的庆典和节日也掺杂了很多民间的娱乐方式,变得很世俗。此时,相关的寺庙都成了民间娱乐中心,众所周知的“庙会”就是这种情况的表现。这也是与道教和民俗有关的一个重要方面。
道教和中国古代科技道教的信仰是“长生不老”。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道家不懈地探索和寻求各种方法来实现这一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和进步。
古代医学——早期道教(五旬节派和太平教)用水咒给人治病。道教早期经典《太平经》也从阴阳五行、络脉学的角度描述了人的生理状况。认为人体疾病与天地、阴阳、四时、五行、寒热有关,提出用针灸调理人体360脉,用动植物治病。有些经典把固精、炼气、养神作为强身健体的方法。
最值得注意的是晋代的葛洪,南北朝齐梁之际的陶景洪,唐代的孙思邈,他们为中医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东晋葛洪著有《金匮要略》和《肘后备急方》。《金匮要略》中有肺结核、天花等传染病的记载,并指出肺结核(“尸”)会传染人,导致整个家庭的崩溃。《肘后备急救处方汇编》中有100多种简单处方,可谓我国第一本急救手册。陶弘景,齐梁人,精通医术,著有《本草笔记》、《药通方》、《效方》、《肘后百方》。其中《本草纲目》收录了当时使用的730种药物,都是用圣旨用的土地制成的。它阐述了药物的名称、来源、产地、特性、鉴别、功能和炮制,是唐代的本草纲目,是古代药物学的重要著作。此外,陶弘景还首创了药物按药性分类的方法。被誉为“药王”的唐代著名道士孙思邈,著有《救急方》、《调养论》、《太清单晶要》、《皮林中方》等30余种医学著作。孙思邈在医学上非常重视饮食和医德,对妇婴疾病也非常重视。《千金方耀》有《妇人方》和《小儿方》三卷。
除了上面提到的三位道家徒弟的医学成就外,还有一些道家的养生方法,如行气、疏导、调息、按摩等。,已被纳入中医领域;道教外丹术被纳入制药领域,成为制药方法;道教内丹术也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传统医学理论和手段。
冶金学——中国炼金术起源最早,历史悠久。传到西方的印度、阿拉伯和拜占庭,再传到欧洲,文艺复兴后转化为科学化学。炼丹是道教专精的神奇方法之一。它在实践中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并且仍然吸引着科学界的注意。道教有关炼丹术的经典主要保存在道教藏书中,其代表作有东汉张玲的《九鼎丹法》和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都论述了炼丹之事。书中描述汞是活泼的,可以和硫化物结合。首次记录了两种元素化合物的合成,也描述了炼铅中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分配比概念。晋代葛洪(252-334)写的抱朴子?内篇,其中“然后”、“李智”、“仙药”、“黄白”讲炼丹术,描述一般无机物的化学变化和各种制造金银的方法。化学史研究者认为,8世纪阿拉伯炼金术士加布里埃尔深受葛洪作品的启发。道教炼金术是现代化学的先驱。南朝阿良陶弘景(456-536)写了《古今剑录》,描述了浇钢和冶炼的方法,这是早期炼钢的杰出成就。他还发现可以根据不同的火焰颜色来区分不同的物质,这是后世分析化学的第一个范例。
天文历——道教有“道法自然”、“修丹与天地相通”、“天人相通”等学说。修行者要懂天文、地理、阴阳、卜差。因此,道教与天文、气象、四时岁差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客观上对我国古代天文、气象、历法科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道教也与历法学密切相关。北魏的寇精于算术,弘景著有《皇帝历》五卷,颇有创见。唐代傅精于历法计算,著有《五音圆历》,开创了中国官方历法的先河。
道家文化对我国社会的哲学、传统道德、环境保护、建筑绘画等方面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并客观上呈现出成就。
总之,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组成部分。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渗透表现在哲学、宗教、政治、艺术等各个方面。因为它的巨大影响,鲁迅说“中国文化的根在道教……”许地山也认为:“是道家思想和道家文化支配着中国普通人的理想和生活……”道教对中国古代从皇宫到普通家庭的影响,可以说是水银泻地。无孔不入,这种影响在当今社会也能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