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的养生之道是什么?
孙思邈的养生理论和具体操作方法可以在方耀找到,《方艺》是为了弥补方耀的不足而写的。文章全面介绍了孙思邈的养生理论和方法。全文分为八个部分:1。养生的顺序是第一位;2.道林营养第二;3.居住第三定律;4.按摩方法四;5.气调法5;6.取食第六定律;7.黄帝嫉妒七子;8.房间是第八个。纵观《方耀》全文,最值得注意的是孙思邈称自己的养生之道为滋补而非养生。由此可见,孙思邈认为养生的核心是滋补。在《方耀》的第一节中,所谓“养性第一”的顺序是指养生的第一件事是养性,而在第二节中,“道林养性第二”介绍了养性的方法。在把滋补自然放在第一位的前提下,从第三节到第八节,介绍了居家、按摩、理气等各种辅助养生方法。把滋补放在第一位,再辅以体育锻炼、饮食起居、营养药物等养生方法,形成了孙思邈“养生之道”的完整体系。
方耀的第一部分“滋养自然的第一阶”,讨论了什么是滋养自然及其重要性。什么是养性孙思邈认为,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跳出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生观,淡化对名利的追求,做到“名为利,存为死,非名为利,存为死”,从而保持自己“宁静平和”的心境,这就是养性。关于养育的重要性,孙思邈认为能够养育可以导致健康长寿。孙思邈的原话是“性自善,中外百病不生,祸无因。这也是滋养自然的伟大体验。”孙思邈认为:“德不可违,寿不可延,服玉液仙丹”,也就是说,如果不注重修养,只靠服药等养生方法是达不到健康长寿的目的的。
在第一节“养育的第一顺序”中强调了养育的重要性之后,第二节“道林养育”是介绍养育的具体方法。第二节“道林养性”,将是使之少于十二,去之多于十二的具体养性方法。“少想、少想、少欲、少行、少说、少笑、少忧、少乐、少乐、少怒、少善、少恶”就是十二少。“想多了是危险的,想多了是迷失方向的,想多了是迷失方向的,担心多了是疲惫的,说多了是疲惫的,笑多了是伤害的,担心多了是恐惧的,太高兴了是泛滥的,太高兴了是混乱的,太生气了是不定的,太善良了是投入到冷漠中的,太邪恶了是憔悴的,不快乐的”。大于12是小于12的反义词。少于12个就去掉12个以上,多于12个就去掉12个以下。孙思邈认为:十二个年轻人还是修炼的本钱,如果做不到十二个年轻人(也就是说,如果摆脱不了十二个以上),荣卫必然会发脾气,丢掉性命。
孙思邈认为,要想健康长寿,首先要修炼自己的本性,也就是调养自己的精神心灵,使其始终处于宁静平和的状态。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少十二个,多摆脱十二个。但生活的常态恰好是十二恶十二喜。所以要做到十二以下,摆脱十二以上是很难的,所以大部分人很难接受孙思邈的养生之道。但人到中年,身体健康水平逐渐下降,同时也能逐渐意识到身体健康的维护比名利和身外追求更重要,从而认识到孙思邈以滋补自然为先的养生之道的合理性,才有可能接受孙思邈的养生之道,调养自己的心灵,逐步做到十二少十二多。
孙思邈以嵇康和《黄帝内经》的养生理论为其养生方法的理论基础。他在方耀阐述的养生方法是对嵇康和《黄帝内经》的继承和发展。方耀引用了嵇康的养生理论和《黄帝内经》中的一段话,作为他第一个养生任务的理论依据。第一段是嵇康说“养生有五难,一是保名利,二是保情绪,三是保情绪,四是保心神,五是保心神。”这种保健的目的也是。《黄帝内经》第二段说,“邪气不在风时,淡泊空虚,真气随之,灵藏于内,病常平安。“嵇康强调修身养性的重要性,认为只要修心养性,名利、情绪、放荡、没品味、少思考,不求长寿,自然长寿。如果你做不到这五点,无论你吃什么补药或练什么功夫富友,你都不可能健康长寿。《黄帝内经》也强调滋补自然的重要性,认为只要你能保持安静平和的心态,收回外侵之气,把自己关在里面,气就会顺畅地流遍全身,身体就不会受到疾病的伤害。简而言之,两段话的精神是,要想健康长寿,首先要培养自己的性能力,忽视它,只注重药物滋补、体育锻炼等保健方法,是不可能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的。为什么说修身养性(即修身养性,高尚道德品质)可以达到健康长寿的效果?嵇康认为:“精神之于骨骼,犹国有君。神在中躁,形在外失,君在上昏,国在下乱”(嵇康《论养生》)。也就是说,人的精神制约着人的身体。只要人的精神不浮躁(即只要精神保持平和宁静),人的身体(骨骼)就不会生病,也不会死亡(被埋在外面)。
嵇康和孙思邈以滋补为基础的养生理论是他们自己的经验直觉,但1000多年后的现代“心身医学”用结果证明嵇康和孙思邈的经验直觉是正确的。当代心身医学的重要成果之一——精神神经免疫学,证明了“平和宁静”的健康心理可以增强免疫系统的免疫能力,从而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保持身体健康,有力地支持了嵇康、孙思邈“养生首先要滋补”的养生理论。
孙思邈并不是只讲滋补,而是以滋补为基础,并结合其他方法养生。《方耀》第三至第八节介绍了滋补自然以外的辅助养生方法。这几个方法就是起居、按摩、理气、取食、杂忌、留房。这六种养生方法,用今天的话说:活着就是要有规律的生活;按摩就是经常按摩四肢;调气是呼吸和呼气的练习;吃东西就是要注意适当的营养和用药;在房间里谈论性生活要有节制;杂项禁忌说说生活中的一些禁忌。可以说孙思邈的养生法是一个全面的养生法,要完全做到真的不容易。但是,如果你关心自己的健康,愿意用孙思邈的养生法来指导自己的养生实践,首先你要经常调理自己的心态,保持心态的宁静。那么,日常饮食规律,适当的体育锻炼,适当的营养,服用必要的药物,就可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翼方》是对方耀的补充,强调养性的重要性:一、养神,二、爱气,三、修形,四、引导,五、说话,六、饮食,七、反俗,九、医药,十、禁忌。有精神有爱心就是节约消费,这是调养精神的具体要求。健身和指导是适当的体育锻炼和呼吸锻炼。言语是谨慎的语言。饮食讲究的是营养适当,而不是追求食欲。房室讲的是性生活节欲。医学讲的是吃药治病,也可以经常吃一些保健药物。禁忌说一切对健康有害的东西都应该避免。大多数人追求名利,追求食欲的满足和感官的刺激,而孙思邈的养生之道恰恰相反。他不追求食欲和感官刺激,这叫反庸俗。孙思邈用一句生动的话描述了他的养生之道:灯用小灯芯,意思是油灯用细灯芯可以燃很长时间,但如果用粗灯芯,油很快就会燃尽。养生就像用小骨灰盒当灯。少做十二个是为了节省能耗。甚至用一个小骨灰盒换一盏灯,也能延年益寿,健康长寿。《翼方》还讨论了上钩(即服用保健药物)和食疗等问题,但这些内容并不是孙思邈养生法的核心部分,我们就不做进一步讨论了。
孙思邈养生法是中国传统养生法的重要代表。中国的传统保健和今天的大众保健(其实就是西方的保健)是两种不同的保健方式。从能量的角度来说,西方养生的特点是发泄能量,强调“生命在于运动”,运动的特点是发泄自己的能量。中国传统养生是一种以积蓄或收敛能量为特征的养生,强调“积蓄能量”、“调理气机”、“引导”、“少说话”、“少动”四个字。节约能源就是节约能耗,也就是孙思邈所说的灯用小灯芯。人是身心的统一体。西方保健从身心两个方面,强调身体运动和身体滋养。是一种以保健为特征的养生保健。虽然叫保健,其实就是保健。而中国的传统保健强调的是精神和心灵的调理,也可以说中国的传统保健是一种养心的方式。所以孙思邈把自己的养生之道叫做“滋补”。当然,中国的传统保健不仅仅是养心或养性,还包括保健(必要的体育锻炼和身体滋养)。但认为第一是修心或修性,第二是修身。从表面上看,西方保健表现出积极进取的特点,符合人们积极向上的精神,因此很受现代人的欢迎。而中国传统养生呈现出内向收敛的消极特征,不符合现代人外向进取的精神,因此不受现代人青睐。的确,为自己的事业奋斗的人应该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很难接受以消极趋同为特征的中国传统养生方法,我们也不推荐中国传统养生方法给这些人。但是,中年以后,逐渐从事业的竞争中退出来的人,要收回对外界的心思,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才能发现中国的传统保健确实是一种能够维护自己身心健康的科学保健。孙思邈养生法是我国传统养生法的重要代表,值得关心养生的中老年朋友学习、研究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