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有哪些及其特点?
1.24节气简单介绍一下。二十四节气代表了一年中天文、季节、气候的变化,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独特创造。
地球每365天在5: 48: 46绕太阳旋转一周,每24小时自转一周。由于地球自转的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并不相同,而是保持一定的倾角,所以阳光直射地球的位置一年四季都不一样。在北半球,太阳直射北纬23.5度时,天文学上称为夏季至日;当太阳直射南纬23.5度时,称为冬季至日;夏季的至日和冬季的至日意味着它已经到了夏季和冬季的中间。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赤道的时候,是春分和秋分,在春秋的中间。白天和夜晚一样长。
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有:立春、春分、长夏、夏季至日、立秋、秋分、立冬、冬季至日。其中,立春、长夏、立秋和立冬被称为“李思”,意味着四季的开始。
反映气温变化的节气有五个:小暑、大暑、暑、小寒、大寒。
反映天气现象的节气有七个:雨、谷雨、白露、寒露、初霜、小雪、大雪。反映物候现象的节气有四个:惊蛰、清明、小满、芒种。
二十四节气的划定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和气候科学的伟大成就。两千多年来,它不仅在安排和指导农业生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在养生方面也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2.春季六节气的气候特征“春季,从立春之日到长夏之日,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六个节气。在春天的六个节气中,寒冷逐渐退去,春风变暖,植被发芽,万物复苏,万物复苏,生机勃勃。
(1)立春,立春是每年公历2月4日左右。自秦朝以来,立春一直是中国春天的开始。立春是从天文学上分出来的,但在自然界和人们的心目中,它是温暖而芬芳的;春天是生长,是耕耘,是播种。
在气候学上,春季是指平均气温在10℃至22℃的时期。说到立春,人们明显感觉到白天变长了,太阳变暖了。气温、日照、降雨量往往处于一年的转折点,有上升或增加的趋势。虽然已经立春,但大部分地区仍会有霜冻。再过几年,就会出现“雪来不及春,所以在树间飞”的景象。这些气候特征应该在卫生保健中加以考虑。
春天人们经常寻找的信息在哪里?柳条上伸出的嫩芽“比黄金还软,比丝绸还软”;土壤中那颗渴望的小草,等待着“它们在春风中又长高了”;为了身心健康,摆脱病痛,延年益寿的人们,正在创造生命的春天。
(2)雨水落在每年阳历的2月19或20日。雨节气的意思是,开始下雨,雨量逐渐增大。在二十四节气的发源地黄河流域,下雨前天气寒冷,却下着雪,下着令人不快的雨。
雨后气温一般能回升到0℃以上,雪少雨多。但仍有寒潮入侵的可能,会造成强降温和暴雪,对健康危害很大。这些都要特别注意预防。
时光飞逝,季节提醒着人们。“一年之计在于春”。人们应该在这个季节让生活更有活力。
(3)农历三月五日或六日。惊蛰,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是指春雷的突然移动,唤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此时气温迅速回升,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逐渐出现春雷。
惊蛰时节,春光明媚,万象更新,生机勃勃。通过细致的观察和物候知识的积累,将有助于根据人们的需求安排保健活动。
(4)春分在每年阳历的3月20日或21日。“春分,阴阳半也。所以日夜忽冷忽热。”一个“分”字道出了昼夜、寒暑的界限。农历书上记载:“斗指春分,约为星期日,南北半球昼夜平分。正值春分,故名春分。”
春分也是春季90天的中点,南北半球昼夜相等。从这一天开始,太阳的直射位置逐渐北移,南北半球的昼夜长短也随之变化。北半球白天长,夜晚短,但南半球正好相反。春分到来,降雨量明显增加,全国平均地面温度稳定在10℃以上,这是气候学定义的春季温度。春分节气过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阳光明媚,我国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曾对春分有过精彩的描述:
南园春过半,风和马嘶的气息,青梅似豌豆柳,蝴蝶飞舞。
无论在北方还是南方,春分和节气都是春天的好时候,兰花在中国台湾省盛开。
(5)清明清明在每年阳历的4月4日或5日。清明是代表物候的节气,意思是天气晴朗,草木茂盛。清明节有登高、寒食、扫墓等民俗。
俗话说“清明断雪,谷雨断霜。”天气晴朗时,气候温暖,春意浓浓。但清明节前后,冷空气仍不时入侵,需防范开春后强降温天气对健康的危害。
(6)谷雨,谷雨,每年公历4月20日或21日。谷雨,意为“雨生百谷”,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六个节气,也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俗话说“清明雪歇,谷雨霜歇”,我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2℃以上。谷雨过后,气温回升较快,从那天开始,降雨量开始增加。充沛的降雨使新栽的秧苗和新作物得到了灌溉和滋润,谷物长势良好。
谷雨节气过后,雨量增多,空气中的湿度逐渐增大。这时,我们就不能离开自然环境变化在促进养生中的轨迹,通过人体内部调节,使内环境(体内生理变化)适应外界环境(外部自然环境)的变化,从而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3.夏季六节气的气候特征。从长夏之日到立秋之日,夏季包括长夏、小满、忙中、夏至日、小暑和大暑六个节气。是一年中阳气最高的季节,气候炎热,生机勃勃。
(1)长夏,长夏是每年公历5月5日或6日。长夏有两层意思,一是立夏,二是万物至此长大。“夏”的本义是“大”。但是全国各地的冷暖天气不一样,入夏的时间其实是不一致的。长夏,酷暑来临,气温上升,雷雨增多,动植物进入旺季。
(2)小满小满在每年阳历的5月21或22日。小满是指小麦等夏季作物乳汁充盈,种子饱满。此时雨水充沛,光照充足,温度适宜,有利于植物生长。江南地区平均气温22℃左右,最高可达35℃。
(3)芒果种植在每年的阳历6月5日或6日。芒籽是小麦等有芒作物成熟的象征,是反映农业物候的节气。中国中部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降雨量增加,气温升高,空气往往潮湿,天气极其闷热,各种东西都容易发霉,所以又叫霉雨季节。
④夏季至日是在每年公历6月21或22日。夏季的至日,阳光直射北回归线,这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从这一天起,炎热的夏天万物生长最旺盛。
(5)浅夏树木成荫,是浅夏。它落在每年阳历的7月7日或8日。
此时天气虽然炎热,但还没有到极点。小暑是全年降水最多的节气,会有暴雨、雷电、冰雹。
(6)总局的夏季是每年阳历的7月23日或7月24日。“暑”是热的意思,表示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此时,二伏前后,长江流域很多地方经常出现40℃以上的高温天气,让人酷热难耐。然而,闷热的夏季正是茉莉花和荷花盛开的季节。天气越热,香味越浓,给人干净香的享受。高贵的荷花,不畏骄阳骤雨,晨开暮聚,诗人赞之为“映日荷花别样色”。生机勃勃的仲夏孕育着丰收。
4.秋季六节气的气候特征。秋季从立秋之日持续到立冬之日,包括立秋、初暑、白露、秋分、寒露、初霜六个节气。秋季六节气阳光明媚,气温逐渐下降。硕果累累,万物成熟,气候干燥,进入了由热到冷的过渡阶段。
(1)立秋,立秋是每年公历8月7日或8日。立秋,预示着秋天的到来,这是一个寒冷的季节。从这一天开始,天高气爽,月明风清,气温逐渐下降。
有句谚语说,“秋初天凉”,也就是说,秋天的开始是凉爽季节的开始。然而,由于中国幅员辽阔,纬度和海拔不同,实际上不可能同时进入立秋的凉爽秋季。
从气候特征来看,立秋被称为“秋老虎”,因为仲夏的余温和秋天的烈日,尤其是在立秋前后,许多地区仍然处于炎热的天气。气象资料显示,这种炎热的气候往往会持续到9月中下旬,天气才能真正降温。
(2)盛夏在每年阳历的8月23日或8月24日。处于酷暑,是酷暑结束的季节。“身在酷暑”就是躲起来,结束。顾名思义,处于酷暑之中,预示着酷暑即将结束。此时,三伏天已过或告一段落,全国各地都有谚语,预示着暑气渐消。但是秋天的天气并不是真的凉爽,阳光明媚的午后热度丝毫不亚于夏天和夏天,也就是“秋老虎毒如猛虎”的说法。这也提醒了人们,秋天还是会有炎热的天气,也算是夏天的一种回归吧。
夏季的节气处于由热到凉的交替期,自然界的阳气从宣泄中趋于收敛,人体阴阳的盛衰也随之变化。这时候日常作息也要做相应的调整。
(3)白露白露是每年公历的9月7日或8日。千禧年是典型的秋季节气,也是真正凉爽季节的开始。从这一天开始,天气变冷了,空气中的水汽常常在每晚凝结成树上和花上的白露,鸟儿们也开始准备过冬了。两者都是千年节气,在我国不同地区,它们的风光也不一样。北方水汽凝结,南方部分地区依然繁花似锦。曾有“千年一过,桂花香”之说。
(4)每年公历9月23日或9月24日为秋分。秋分那天,进入了凉爽的秋天。“一场秋雨一场寒”。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导致反复降雨,气温一再下降。大雁、燕子等候鸟开始成群结队地从逐渐寒冷的北方飞往南方。
(5)寒露寒露在每年公历10年的10月8日或9日。寒露季节已经寒冷,会凝结成霜。此时气温更低,气候逐渐由凉转冷,早晚温差更明显。
(6)初霜,初霜,在公历65438+每年的10月23日或24日。初霜有天气变冷,霜降开始的意思。
此时气候已经逐渐变冷,晚上有霜冻,早上很冷。霜冻开始出现。天上温差很大,冷空气经常入侵,导致气温骤降。
5.冬季六节气的气候特征。冬季从立冬之日持续到立春之日,包括六个节气:立冬、小雪、大雪、冬季至日、小寒、严寒。冬季六节气,气候寒冷,草木凋零,冬虫夏草蛰,万物隐匿,大自然充满了寒冷和冰冻之意。
(1)立冬,立冬,每年公历10月7日或8日。“立,始,冬,终,万物收”,意思是冬天从此开始。在立冬的那一天,水开始结冰,地面也开始结冰。
(2)小雪小雪在阳历165438+每年的10月22日或23日。雪是寒冷天气的产物。当时天阴,寒不深,雪不大,故取名小雪。此时黄河以北地区已经到了北风吹、雪花飘的蒙东。此时,我国北方地区将出现初雪。虽然雪量有限,但还是提醒我们,现在是御寒保暖的季节。小雪节气前后,天气往往寒冷阴沉。
(3)每年公历2月7日或8日下大雪。“大者也盛,雪至此也盛”,说明降雪量开始加大了。大雪的节气往往在12月7日左右到来。此时,我国黄河流域渐有积雪,而北方则呈现万里雪飘的迷人景观。人们期待在大雪节气中看到“瑞雪丰年”的吉兆,可见大雪节气的到来预示着来年的吉祥。
(4)冬季至日冬季的至日是公历65438+2月265438的20日或22日。冬季至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冬天的至日是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阳光几乎直接照射在南回归线上。冬季至日过后,随着太阳直射向北移动,白天逐渐变长。俗话说:吃了冬天的至日大餐后,一天变得更长了。
从这天到立春的45天里,阳气渐升,阴气渐降。
我国大部分地区习惯从冬季至日数九,每九天为一节,* * *分为9981天。有一首民谣:“九九九九不射,九九四九走冰面,九九六九沿河观柳,九九开河,九九吞燕,九九加九九,处处耕牛。”这首歌谣生动地反映了不同时期的季节变化,也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三九是最冷的一天,地面积热最少,所以也有“三九寒”的说法。在中国长江流域,有“虽冷,腊梅独竞美”的迷人景观。
(5)小寒在公历10月5日或6日。冷就是冷,意味着冬天的寒冷已经开始了。民间有句谚语:“一小寒一大寒,成冷团。”微寒表示寒冷的程度。从字面上看,大寒比小寒更可怕,但在气象记录中,小寒比大寒更冷,可以说是全年二十四节气中最冷的一个节气。经常有“三九寒”的说法,而这个“三九”正好在小寒节气之内。之所以叫小寒而不是大寒,是因为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二十四节气说:“月初寒犹小...但大在半月”,按照当时的情况只延续到了今天。
(6)大寒发生在每年阳历1的20日或20日。大寒是一年中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一年中的寒冷期。这个节气,气候比较干燥,降水稀少,经常有寒潮大风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