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有哪些好玩的地方?

凤阳八景

九山仙境

九山,位于凤阳县东南方30多公里处,因其温暖的地板和丰富的韭菜而得名。九华山有个洞,在山的东麓,出口在西边的半山腰。早在唐朝,这个洞穴就已经是一个旅游景点了。据南宋《豪梁治》:“洞内之水不绝,其(石)形似多物。唐代刻的诗很多,深崖里有石观音、石老人像。”明朝嘉靖方志云:“背后是险峻的悬崖,游人不能到达,得水越多,回报越多。”正洞长1472米,支洞长400米。钟乳石、石笋、石柱、石帘等。洞内都是形态各异,仿佛置身仙境。

明岭于风

明陵是明成祖陵,朱元璋父母的墓地。刚埋的时候,只是老百姓的几个小坟。朱元璋称帝后,将其扩建为“宫阙宫阙,雄伟严整”的一代帝王陵墓。明末清初,历经沧桑,乾隆年间“仅存两碑石人马。”昔日“大葱王遇高坛,云围干坤得大观”的皇陵,如今已是“荒碑蔓草,石马卧幽宫”然而,每当刮风下雨,皇陵就像一幅生动的水墨画卷:一簇簇松柏、野花蔓草,随着风雨摇曳沙沙,如诉说着历史的兴衰;那一对石头人和马,破碎的纪念碑,被风雨侵蚀,泪流满面,像是在哭诉悲惨的经历。因景色奇特,故称“十三陵风雨”

钓鱼台在春天升起。

钓鱼台,又名庄辉钓鱼台,位于凤阳县林怀镇南郊的老塘湖。它原本是濠河边的一座高山。相传庄子和惠子曾在此垂钓,故名。濠河有两个源头,即东面的唐浩山和西面的斜斜山。因为春天的大雨,两水在这里交汇,海湾的洼地变成了湖泊。几里之内,水天一色,鱼台独在水中。“芳草萋萋,湖水满溢,春风倾绿波。白鹭冲天,荡渔舟鼓。”这是前人唱的一首关于钓台春起的诗。

乾隆《凤阳县志八景图》画的第七景《渔台春起》是这样的:渔台四面环水,台下波涛北流,拍岸;垂柳在台上摇曳,掩映着茅屋;青山绿水映衬着钓台,诗情画意,引人入胜。

浮桥防烟闸

浮桥又称临淮浮桥,原位于凤阳县临淮镇以北的淮河上,建于明洪武六年。因桥以船为墩串联而成,形似蜈蚣,故俗称凤尾蕨塔塔桥。因为蜈蚣怕鸡,就在桥两边各放一只石鸡镇桥。

明清时期,临淮浮桥是沟通南北的重要桥梁。这是一个公务员,旅行者和商人,川流不息,船只运输的水,停泊在黎明和黄昏,千帆聚会,鱼和火烹饪烟雾,像一堵墙的雾和云。真是“破虹挂百尺,横锁千里。”这就是凤阳八景的“浮桥烟锁”。

浮桥建成后,又毁又建。咸丰三年(1853),太平天国为抵抗清军追击,北伐渡淮,烧毁浮桥。这个桥址还在,南岸的石雉还在。

龙万行钟

龙万行钟

龙兴指的是龙兴寺。原寺后山坡上的钟亭里挂着一口钟,是建寺时铸的。这个钟由合金材料制成,高2.05米,重约4吨。钟的顶部铸有一对形似龙的怪兽,据说是龙的九子之一,叫布龙。明清时期,每当太阳从西边落下或太阳从东边升起,“风铃鸣钟”,其声响彻云霄。龙兴寺的和尚们随着钟声在早晚开始传授佛法。尤其是夜晚,钟声清幽,一传数十里。有句话叫“改朝换代,江河日下,惟钟绕凤阳”。所以古人把“龙兴夜钟”称为凤阳八景之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摧毁,钟幸存了下来。后来,钟被搬到鼓楼当闹钟。1982,县文物管理所收回龙兴寺内的展览。现在,宗教部门和僧侣们在龙兴寺重建了亭台楼阁和洪钟,供游客观赏。

龙兴寺是明朝始祖朱元璋出家的寺庙。它被称为圣殿。1996年重建,举行开馆仪式,全国乃至东南亚的名刹云集凤阳。凤阳的酒店和宾馆都满了。毗邻凤阳的安徽省蚌埠市高档酒店的房间也已被预订一空。朱元璋一生当兵,从沿街乞讨的乞丐到明朝开国皇帝。研究他的一生,很有史料价值,对我们年轻一代大有裨益。通过这个栏目的介绍,让网友们真正的亲近朱元璋,了解朱元璋和他的丰功伟绩,以及关于朱元璋的历史传说。

通过呼叫塔返回城市

桥楼,明代鼓楼,位于中都纪昀街的东面。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三月建楼后,“凤阳中卫”拨军164余人,由官员看管,保留该楼,用于打鼓。遇有公或私,以便申请。例如,如果有任何损坏,由军事警卫队修理。“所以,到了下一代,鼓楼完好无损。崇祯八年,建筑毁于火,十二年重建。后来失去了报时的功能,对于达官贵人来说,文人墨客登上景区。清乾隆二十年,凤阳府城新建,鼓楼包裹在中央,鼓楼周边成为城内重要市场。每天都是人来人往,忙忙碌碌。登上楼梯,可以看到远处的山和水。俯瞰闹市,万千景色历历在目。乾隆《凤阳县志》将此画为“凤阳八景”图之一,称之为“还城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鼓楼基座完好无损,成为劳动人民登临赏景的地方。近年来,鼓楼的底座成了闹市区的“大世界”,成了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九华屏障

九华,又名北九华,即现在凤阳府北部的九华山。唐永徽四年(公元853年),新罗高僧金巧觉渡海到皖南青阳九华山修行苦修。相传他后来在凤阳九华山修行,所以称前者为南九华,后者为北九华,或简称九华。明初凤阳府原在临淮,洪武八年迁至中都城汇通馆(今凤阳中学)。清朝乾隆年间建府城,只有九华山在北城脚下附近,经北门京淮、西北门九华北上,必然要绕过九华山。山虽不高,“倾城之秀气,尽在此山;凌河天然,永远是北门的屏障。”所以古人把“九华关”誉为凤阳八景之二。如今府城早已拆迁,九华山也将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逐渐被凤阳城包围,成为南北之间的“屏障”。

纵情山水

《庄子秋水篇》记载了庄周、惠施与郝亮同游观鱼的事实。一天,当他们在城市里游泳时,他们看到一群小鱼在来回游动,玩得很开心。庄子说:“小鱼游闲,是一种享受。”惠子说:“你又不是鱼,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庄子说:“你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是快乐的呢?”" ? "

后人为了纪念庄辉,在水边建了一个观鱼台,用郝亮或郝尚比喻各有所悟、自得其乐的情形。

历代文人墨客喜欢仰头吟诗,为观鱼台增色不少,濠梁上观鱼成为凤阳八景之一。

中都旅游

朗米香谷

朗香米谷景区位于凤阳县南部,九山国家森林公园和省级凤阳山风景区的东端,距县城35公里,总面积约9平方公里。景区包括石窟寺、洞窟、狼巷谷三个景点。有苗寨、塔林、石窟寺、玉蟹泉、楚兰亭、溶洞、蟠桃园、石天、瘦人谷、晕巷等40多个景点。整个景区是一个以佛教文化为背景,以绿色生态为重点,以石灰岩喀斯特地貌为特色的自然风景区。

九山东

凤阳县城南30公里处的九山洞,因山势温暖,野生韭菜滋生而得名。它有五亿年的地质历史,是一个喀斯特洞穴。这个洞穴在1500多年前的李道元《水经注》中就有记载,唐宋时期留下不少碑刻。朱元璋刚起兵时也是依山而驻,在洞内外留下了许多古迹。

明十三陵

位于凤阳西南十五里,是朱元璋父母的葬身之地。始建于元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重建于洪武二年(公元1369),名凌影荐,皇陵改。皇陵虽非帝王之墓,即“宫阙宫阙,金碧辉煌,守卫森严”,但与南京的明陵、北京的十三陵有着相同的制度。

原来的皇陵有皇城、砖城、土城三条路。其间有左右殿、宫厅、直室、神厨、祭厨、酒房等数百座寺庙。、数百座金门、红门、凌星门,数十座御桥、红桥、水关,数十座石亭、两座神龛、祭祀署、商店,数百株松柏植物,数十对石人、石马。共有32对石像,雕刻精细,色彩斑斓,雄伟壮观,栩栩如生。“石像的数量是过去所有帝王陵墓中最多的。“其艺术风格妙不可言,堪称承宋元启清的大型石雕艺术。

墓碑位于神道南端西侧,向东50米无字碑。墓碑高6.87米,碑头周围浮雕六只大苍蝇,雕刻精美。篆书《大明皇陵碑》的中下部被云雾笼罩。朱元璋亲笔题字,记述了自己艰苦的生活经历、军旅生涯和夺取大明山的全过程,阐明了长运兴盛的原因。全文1105字,文字通俗易懂,感情丰富,普及面广。

钟鸣首都遗址

全国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凤阳县西北角,由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其出生地凤阳修建,但中途夭折。1369年,朱元璋为了显示自己新王朝的强大,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动员各种技能、士官、民夫,数万人在凤阳修建规模宏大的建筑。“在城内修建皇宫,犹如帝都制度”,依据“皇宫地图”设置“工商部”,是“规模最大、监管最高、技术最高”。中都城有内、中、外三城。外城周长约30公里,有四个城门,每个城门内有一条笔直的干道纵横交错。中间的是禁墙,周长7.85公里,长方形平面,四面有门。也就是说,南面的承天门,北面的北安门,东面的东安门和西面的Xi安。禁墙内是宽约80米的护城河,护城河围成的内城就是皇城;皇城周长3.68公里,平面近正方形,面积84万平方米。皇城城墙高15米,全部用特制大砖砌成,长40,宽20,厚11厘米。中都城明显有一条贯穿城市南北的中轴线。这条中轴线南起外城洪武门,北至外城北门(未完工),全长近7公里。中都城的各类建筑有规律地对称排列在这条中轴线的两侧。中间是三大殿,左右分别是东宫和西宫,两翼分别是文华殿和武英殿。前面是奉天门,后面是后三公。皇城午门以南,左有中书省、太庙,右有大都府、御史台、州。明洪武八年(1375)“停华”。后来由于用材料修建龙兴寺,加上战乱,城墙和宫殿被大量破坏。到70年代初,只剩下午门、西华门平台和1100米长的城墙,但规模布局和遗迹依然壮观。

鼓楼,也被称为首都塔,位于县城的中心。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是中都城的重要附属建筑。西距钟楼六里,面向中都城中轴线两侧。

鼓楼由桥台和建筑两部分组成。南北长72米,东西宽34.25米,高15.8米。它是中国最大的鼓楼桥台。平台上的建筑初建时是“三檐百尺,体系恢宏,规模宏伟”。在明朝后期,鼓楼一直以其高度和雄伟为中国之最。

1989被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被国家旅游局授予AAA级景区。

自明代以来,鼓楼一直是凤阳的一道亮丽风景。清代以后,“还城塔”已成为凤阳八景之一。鼓楼景区环境优美,四周古色古香的建筑与新建的鼓楼广场相映成趣,32棵香樟树浓绿掩映,更加衬托出鼓楼的雄伟、高大、古朴。

龙兴寺

建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是明代皇家寺庙建筑。其前身是朱元璋在黄寺出家拜佛。作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出生地,该寺与整个朱明王朝有着密切的关系,数百年来一直是中国著名的寺庙之一。1981被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著名的寺庙之一。

位于凤阳县东南30多公里的三圣。位于江淮丘陵地带的东端,面积8.5平方公里。它建于西汉武帝时期。第一个名字叫桃花寺。相传西王母将蟠桃献给汉武帝时,曾在此植树。寺庙建成后,因桃花盛开,美不胜收而得名。后来随着朝代的更替,这座寺庙几经易名。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来此一游,取“住禅旁洞”之意,改名为石窟寺,并挥毫写下寺名,沿用至今。寺后倚崖,正对峡谷溪流,溪水终年潺潺,林竹葱郁,奇花异草遍地,生态环境良好。主要景点有三峰扶余、塔林、玉蟹泉、禅洞、蟠桃园。历代学者留下了大量的摩崖石刻。据初步考证,共有17件石刻,其中4件刻于唐代,4件刻于宋代,1件未刻于朝代,1件已被侵蚀。这些石雕大多是姬友编年史的作品,或游,或题,风格各异,有真的,有草的,有官印的,应有尽有。其中最著名的是苏东坡的《玉蟹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