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参观清玉堂
这是一座典型的徽派建筑,占地8亩,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三个院落。进了大门,整个中央大厅豁然开朗,浓郁的中药香味扑面而来。
曾经,胡庆余堂的格局是“前店后院”。前堂是给老百姓看病吃药的,后屋是生产车间。如今,这个曾经用于药材加工的后院,被改造成了胡庆余堂中医博物馆。美丽的讲解员告诉我们,这个中医博物馆重点介绍了中医的起源、形成、发展和应用,以及在中国和世界医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向现代世界展示了中国著名中药厂的特色,江南药府胡庆余堂的建立、发展、经营特色,数千种中草药原料,以及切片、泛丸等传统制药工艺,展现了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
胡庆余堂不仅是一座中医博物馆,更是一座医学精神博物馆。她向人们展示的不仅仅是中医的知识,还有中国在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
清同治十三年,即1874年,胡雪岩开始筹建药号胡庆余堂。1878,胡庆余堂大井巷店屋正式开业。他亲笔题写了一块“禁止作弊”的牌匾挂在大堂,特别强调“医药行业关系到生命,尤其不要上当受骗”。
说到牌匾,胡庆余堂的牌匾多到连走廊都挂满了牌匾。我注意到,它们都是挂在外面给进入大厅的来访者看的,只有一块“禁止欺凌”的横匾挂在里面,也就是挂给坐着的经理看的,说明不是给外面看的,是给里面看的,也是给自己看的。它就像一个警钟,提醒着药店的决策者和经营者,要始终恪守“不欺”、“真采购、精维护”。
为了避免作弊,胡庆余堂在生意上讲究“真价”,即做生意讲诚信,不骗小孩,卖真药,绝不掺假牟利。同时,胡雪岩还请来江南名医研究历代药方,精心配制道地药材,使胡庆余堂在短短几年间声名鹊起,被誉为“江南药王”。
历经146年的兴衰,胡庆余堂传承人始终坚守“不欺”的祖训和“真价”的教规,百年不衰,江南药王的地位从未动摇。就是这样一个循规蹈矩的老字号,抱着中医救世救人的精神,牢牢守护着我们的中医之魂。
“停止欺凌”是一个理念,贯穿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不欺”是一种文化,像一股滋润心灵的甘泉,不断滋润着每一位药师的心田。在胡庆余的大厅里,有一副对联,正是对“禁止欺凌”的解读。“没有人看到和解,但上帝知道诚意”。“修”是指药材的整理加工,“合”是指药材的组方。虽然没有人看到和解,天堂在上面,正义昭然。只有诚实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这种诚信药店,就是天堂所在。在《胡庆余堂薛稷丸、粉丸全集》的序中也有这样的告诫:“不要隐身,要知法明,远至儿孙,可以检举自己,但可以不敬,也可以不怕!”这种观点虽然带有浓厚的宗教“轮回”色彩,但实际上强调的是企业的道德意识。
正是这种“禁止欺凌”和“坦诚相待”的精神,让曾经的胡庆余堂如此辉煌,获得了“北方同仁堂,南方庆余堂”的美誉。
走到传统技艺的展示地,盘湾老法师正在用力地、像狂风一样地规划着手中的药匾。只是当他用扫帚蘸水打湿,再加入一定剂量的磨粉,就开始大摇大摆了。牌匾里的一大把药丸随着他手臂的节奏旋转跳跃。粉和水一次又一次的融合成丸,整个动作就像流水一样,很有美感。我们这群人贪得无厌,忍不住去尝试。征得老师傅同意,我们几个人亲自操作药丸,但不是散得到处都是,就是买不起药匾。总之,他们不成功,我不禁佩服老师傅的绝活。听说老师傅是手工制丸的非遗传承人,让我们深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中成药的制作非常注重炮制,炮制技艺是中药的精髓。早就有“炮制不严,药性不准”的说法。加工分为:准备(净化、粉碎、切割)、水准备(润、漂、飞水)、火准备(烤、烫、煅、焖)、水火准备(煮、蒸、焖)等。胡庆余堂一直注重古加工,所有学徒前三年都要先学“加工”。比如麻黄要打结,莲子要去芯,肉桂要去皮,五倍子要去毛等。,已被列为产生式规则。中药制剂的传统技艺,如挂蜡壳、盘丸丸、切药材等,通过一代又一代技艺精湛的药师之手,在胡庆余堂的特定空间中得以一脉相承的延续。
胡庆余堂是保护、传承、发展和传播中国传统医药文化精髓的重要场所,是杭州人文历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国内创办较早、以中成药综合制剂为特色的大型国药号,胡庆余堂自问世以来,一直坚持“不骗”、“真价”的经营方针,深受百姓喜爱和信赖。除了传统的看病、吃药等服务,胡庆余堂还在不断探索新的渠道推广新生。
胡庆余堂开了博物馆,药膳堂,化妆品店,膏方堂...一系列既时尚又健康的连锁机构相继开业,将传统中医文化带入年轻人的生活,紧跟现代潮流。此外,为了振兴老字号品牌,胡庆余堂还加入了新零售的行列,陆续入驻天猫、JD.COM等电商平台。
每天门前游人熙熙攘攘,人头攒动,传承百年的胡庆余堂静静坐落,见证着周围事物的变迁。在这片土地上,它的“变”与“不变”使它始终在历史的洪流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