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六种补气中药

寒冬时节,很多人开始减少运动量,身体的新陈代谢在寒冷的天气里变慢。这个季节是给他们补充活力的季节,那我们该怎么办呢?中医养生,六味中药,进补养生缺一不可。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六种补气中药。欢迎阅读。

补气中药白术1

益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可用于纳差便溏,精神萎靡,气虚自汗,脾气虚弱;水湿壅滞所致的痰浊水肿;妊娠,脾虚,气虚,胎气不安,脚肿等。

适用于利水消肿、固表止汗、除湿治痹。脾胃宜煎;健脾止泻要炒焦。对于脾虚、面黄肌瘦、食欲不振、脘腹胀满、大便溏薄者,可与人参、茯苓、炙甘草同用,健脾益气。痰饮,症见胸胁胀满,头晕心悸,咳嗽气短,可与桂枝、茯苓、甘草同用,以健脾温阳化阴。表虚自汗易感冒,尤其是轻度劳累,可单煎或研磨服用;还可与黄芪、防风配伍,固表止汗。

2.黄芪

适用于自汗、盗汗、水肿、内伤、乏力、脾虚、腹泻、脱肛及一切气虚血虚症状。但高热、口渴、便秘等实热者不宜使用。

在民间流传吗?经常喝黄芪汤防病保健?顺口溜的意思是黄芪常泡水当茶喝,有很好的防病保健作用。黄芪茶能补中益气,又不油腻。可改善气虚和贫血,增强体质,延年益寿。如果将熊与枸杞、党参、茯苓等药材一起冲泡,效果会更好。

3.西洋参

益气养阴,清火生津,适用于肺虚咳嗽、久咳、咳喘、咯血、失音。对剧烈活动后疲劳、虚弱、多汗的人有好处。

西洋参补气,性凉,服用后不会上火,特别适合气阴两虚的人。气虚的人主要表现为精神疲劳,说话气虚懒言,气短,动则出汗,声音低沉等。而阴虚则会出现虚热的症状,如舌红、口干、目赤、手心发热等。这类人服用西洋参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切片,或者去药店买一些现成的西洋参片,每天放两片在嘴里,直到人参片变软,吐出来或者咽下去。

4.太子参

补肺健脾,益气生津,可用于脾气虚弱的小儿厌食、神疲乏力、消瘦;肺虚,咳嗽,自汗,心悸,津亏口渴,病后气阴两虚。

一般来说,口干、烦躁、心悸、失眠、乏力、厌食、手足心热等气阴两虚症状的患者都可以使用。可与其他药物合用,水温单煎服用。通常用量为10 ~ 30g,可根据病情增减。久病体弱者,脾胃受伤,出现饮食减少、乏力、自汗等症状。,可与山药、扁豆、米芽等健脾消食的药物配伍,或取太子参15g,莲子20g,加水放入锅内煮至莲子肉熟透,吃莲子肉和汤。

5.(中草药)党参

本品能补中、益气、生津、养血,常用于便溏、气虚、津液不足引起的乏力、气短、心悸、纳差、口渴;气血两虚引起的面色萎黄、头晕目眩等症状,以及病后体虚、营养不良等。

党参和黄芪一起用,来源于脾胃学说中的补中益气汤。可用于治疗中气不足、清阳下陷引起的体热、出汗、口渴、喜热、头痛、恶寒、气短懒言、饮食无味、四肢无力、舌淡、脉缺或脱肛、子宫脱垂、慢性痢疾、慢性疟疾。

6.人参

具有补益元气、强身健体、抗衰老的功效。适用于慢性体虚、心悸、肢冷、气短、虚脱、心力衰竭、神经衰弱等。,提高免疫功能,促进疾病恢复。

清宫档案中有很多关于人参食用方法的记载,比如?把它切成块,放在嘴里直到变软,然后嚼碎咽下去。这是一种服用人参的方法,是吗?包括衣服?。另外,就是泡酒。取人参一两,加少许滋阴的药,如枸杞,泡酒,每天小剂量喝一点,既补气又滋阴。

推荐几种常见的补气食物

补气食品1、小米

小米可以健脾胃,特别适合脾胃虚弱的人。据研究,小米中维生素B1和无机盐的含量明显高于大米。小米粥煮开后放置一段时间,最上面一层粥会凝结成一层膜,对吧?粥油?能保护胃粘膜,预防和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

补气食品2。山药

山药具有补肺、健脾、补肾的功效,适合各种体质的人食用。不热不燥,口感温和。吃了就不用担心腹胀便秘了。

补气食物3、板栗

板栗能健脾益气,补肾强筋,抗衰老。板栗含有多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可降低高血压和冠心病的风险。

补气食物4、花生

花生能补中焦,健脾润肺,比较适合气虚兼脾虚者,最好是水煮花生。

补气食物5、西红柿

番茄是补气养血的十大食物之一。番茄中含有吗?番茄元素?,可以抑制细菌。其丰富的维生素原A在人体内可转化为维生素A,促进骨骼生长,预防佝偻病、干眼症、夜盲症。

中医补气养血壮阳十六法

(1)中医补气十六法

补气中药:黄芪、人参、党参、太子参、黄精、西洋参、白术等。

补气中药:补中益气丸、十全大补膏、归脾丸、沈凌白术丸等。

补气灸:足三里、神阙、关元、脾俞、气海、百会、舒菲等。

补气针灸:足三里、百会、三阴交、气海、关元、脾俞、舒菲。

益气注射液:黄芪注射液注射于足三里。胎盘注射液注射三阴交等。

补气输液:黄芪注射液、参麦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等。

补气药茶:人参灵芝茶、黄芪枸杞茶、人参麦冬茶等。

补气药膳:黄芪心肺汤、人参炖母鸡、党参炖排骨等。

补气药酒:黄芪、人参、灵芝、麦冬、枸杞等。

饮食补气:海参、鸡蛋、红枣、牛羊胎盘、芡实、山药、莲子等。

补气的运动:气功、太极、引导、武术、健美操、适当的活动等。

生活中的补气:生活作息规律,劳逸结合,心态平衡。

按摩补气:按摩足三里、关元、按摩腹部、捏脊等。

治病补气:治病要早,根治要快,不能拖,防止久病耗气。

病后补气:所有产后患者在病情严重后,都要及时调虚,防止气虚。

补气的技巧:呼吸吐纳、留腹、饥寒三分、百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