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相信“水分”吗?为什么?

“湿”字是中医理论中的六淫之一。医生可以通过看舌苔、面色、切脉、询问病史、闻气味来判断一个人是否被湿气缠住。

有一些从事健康管理的非医学从业者,通过拔罐、印法来判断湿气,但很多这样的从业者往往经过几天的培训就上岗了,他们可能不知道真正的湿气是什么,就妄下结论。其实“湿气”这个名词是很严格的,它有特定的舌苔和脉象反应。它不像非医学从业者所说的,通过拔罐留下的深刻印记是厚重的湿气。那么什么是湿气呢?人体内的湿气反应有哪些表现?

什么是湿气?

湿气是六淫之一,粘稠、重浊、向下,易阻碍人体气机。一般在湿地生活久了,在雨中蹚水的人,最容易被潮湿困扰。湿气一旦困久了,就很难痊愈。

人体内的湿气反应有哪些表现?

防潮:当湿气侵入头部、面部等部位时,容易出现头重脚轻、嗜睡、眼鼻等分泌物增多、头、背、胸等部位遍布湿疹。

湿阻中焦:湿阻中焦易出现恶心、呕吐、腹泻、口臭、食欲不振等症状。

湿气下注:可能出现胃急、体重重、大便臭黏等症状。男性可出现阴囊潮湿、尿频、尿急等症状,女性可出现白带增多、月经不调等疾病。

如何看待?

除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项目。中医除湿可分为中药、拔罐、艾灸。中医方面,中医的除湿可以分为三种治疗方法:温寒湿、燥湿、利湿、渗湿。如藿香正气散、魏萍散、龙胆泻肝汤、三仁汤等都是常用的除湿剂。切记拔火罐不要在潮湿的地方进行,比如澡堂和下雨天。艾灸适用于寒湿体质。湿热体质者不建议艾灸。此外,还可以通过食疗长期抗湿,如红豆薏米汤、冬瓜汤、南瓜汤、鲫鱼汤等。

对于非中医人士来说,湿气似乎是天方夜谭,但经过时间的沉淀,它逐渐被证明是存在的。中医认为,湿可以单独或联合引起疾病,如风湿、寒湿、湿热、暑湿等。其中对湿热证的研究较多,类似于西医所说的炎症。

文:陆冬冬教授/王传航

天上没有湿气,没有雨露,地下没有湿气,寸草不生。没有湿气的人是木乃伊。水分过多会对人造成伤害。现在写关于水分的文章是不可取的。

“湿气”理论来源于中医,现代医学并不存在。但是中医的这种湿气状态还是被形象的描述出来了,我个人是相信的。在中医里,“湿”的状态就是体内的水湿调节出了问题。如果掉到水坑里再爬起来,大家都会觉得好像被水拖着一样,身体会很重,动作会变得艰难缓慢。中医也是这种情况。“湿邪”是对湿的描述。如果你的身体有湿邪,就会出现“滞”、“粘”、“缓”的状态。所以中医说湿气重的人可能是精神病,行动迟缓,特别是起床后感觉像灌了铅一样重,懒于动弹;食物更容易停滞在中间,不入脾胃,吃不多总会有饱腹感,胃也总会胀大,虽然容易发胖,用餐体验极差。中医是经验医学,也是适应自然生命的医学。这些描述确实符合潮湿的感觉,所以还是值得肯定的。

中医还有个“五行”的说法,一般是指湿气过重会联想到“脾虚”,而脾在五行中属于“土”,所以土可以制约水的存在,脾健康的人一般不会湿气过重,因为脾就像大坝一样,可以阻挡水对身体的扰乱。一旦脾虚溃坝,自然之水又开始发挥作用。脾脏虽然是身体最大的淋巴系统,但它起着免疫功能,同时也起着“营养分配”的作用,把消化的营养物质分配到各自的地方,就像一个快递中转站。如果脾有问题,说明身体的运化有问题。比如我们不知道把从食物中消化的营养物质分配到哪里,卡在“中可乐”里,既不是上可乐,也不是下可乐,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胃总会有上面说的那种胀胀的感觉。停滞的细微之处(中医所说的食物消化的食糜、营养物质等物质)转湿,使人体的水分和湿度难以调节。如果脾好了,运化好了,水湿就不会莫名其妙的来了,平时身体好,胃口好,工作精力充沛。这种说法确实与解释相符,令人信服。

另外,心在五行上属于火,火可以“生”,也就是说,心是脾的亲密朋友,可以帮助脾改善健康。想要脾健康,加强运化,那么心脏的锻炼是必不可少的。心肺功能的锻炼有助于提高心脏的泵血能力。心肺功能的改善可以增加基础代谢能力。如果代谢能力快,还可以提高食物的消化能力,加强脾脏的运化能力。中医认为,心火可以通过蒸腾作用降低水湿的压力,肾(水、代谢水)水蒸腾作用温暖脾脏,对脾脏也有好处。因此,适当的运动有助于改善心肺功能和健脾。我们的脾虚也归因于日常饮食无节制,暴饮暴食,高油高脂高糖饮食,会增加脾脏负荷。时间长了,脾脏会变弱,自然消化能力降低,食欲下降,胃总会有胀气的感觉。所以中医也说暴饮暴食,饮食不当也会导致湿邪。

阅读前,请点击右上角“关注”,获取每日最新健康知识。如果你对中医养生有什么疑问,可以在下面评论,我们的医生会在每天下班后集中另一个时间和你交流。

为什么会有湿气?

1.内因:脾运化湿,脾胃功能异常,水湿的运化就会受阻,湿邪自然形成。影响脾胃功能的原因有很多,如暴饮暴食、饮食不规律、油腻过咸等。,这些都是伤胃的,长期会在体内积累湿气,影响健康。

2、外部原因:如果经常淋雨,穿半干的衣服,不吹干头发,着凉,生活环境过于潮湿,这些都会让你感染上湿气。

不是所有湿的东西都叫“大湿”。让我们看看你是否有资格晋升:

宫殿级湿度:

面部:水肿;每次早起,我的脸或者眼皮都会变得丰满性感。

腿脚:水肿;每天晚上都觉得自己的靴子肿了,或者脚踝上总有深深的袜痕;手脚出汗;脚气。

皮肤:皮肤瘙痒;湿疹。

口舌:舌苔黄腻;睡觉的时候口水直流,说话的时候气息满天飞。

四肢:身体经常沉重酸痛,关节炎。

如何祛湿?

1,背刮,散热祛湿。

易受风的部位通常是人体背部的上1/3,即肩背部区域。刮背可以增加毛细血管的活动,更有利于体内散热除湿。

具体操作方法是:用刮板或瓷勺蘸少量精油或橄榄油起润滑作用,从背后沿书脊自上而下一个方向刮,然后沿距书脊1.5寸宽的地方自上而下刮,再选离书脊3寸的地方,用同样的方法自上而下刮。每个部位大概刮5-8次。

2、艾灸养生,祛湿壮阳。

艾灸疗法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常用方法,具有解郁祛湿、补益杨琪的作用,尤其适用于祛湿。

艾灸取穴

1.关元穴:

位于脐下3英寸,是保健的一个支撑点。长期艾灸有调理气血、补肾固精的功效。艾条灸10-15分钟或艾条灸20-30分钟。

2.命门穴:

位于人体后方第二腰椎下方,与脐带相对,是人体活力的中心,是活力“停留”的地方。艾条灸10-15分钟或艾灸30分钟。

3.中脘穴:

位于腹部中线,脐上4寸。艾条灸10-15分钟或艾灸30分钟,可有效缓解胃病的各种症状。

4.足三里穴:

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用艾灸器灸30分钟,在外膝下3寸,胫骨外约一指处进行。

5.丰隆穴:

小腿外侧中点,肌肉隆起的地方,是很好的祛湿穴位。每天用艾灸仪艾灸30分钟,能有效健脾祛湿。

6.解溪点:

脚背和踝关节运动的凹点。此穴为全身化痰祛湿穴,对缓解下肢水肿有很好的效果。艾灸每天15分钟。

至于湿,如果你是中医,你都知道中医‘脾主湿’的基本知识。所以你在诊断疾病的时候会注意湿邪的成因,比如风湿,湿热,对症治疗。但是,如果你不了解这个基础,那将是因为这个所谓的‘水分’无法检测,无法检测,无法用科学技术拍摄等等。纯属扯淡。当然,你不会相信。没什么奇怪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

湿邪很容易出现在现在的人身上,但并没有那么可怕。湿邪可分为内湿和外湿,两者都属于阴寒之邪,其特点是浊重质黏。湿邪是逐渐积累的,经络、肌肉、骨骼都有湿邪。经常吃生冷、瓜果、生冷、冷饮,而且吃得多,容易淋湿。脾虚不能运化水湿,也是常见的生湿方式。这是有症状的病,所以不能造假。

我很奇怪,外国人不讲“湿气”,不讲“冷暖”。他们都活得好好的。特别是我小的时候,就开始吃冷食,喝凉水。它的寿命比中国短。

湿气是中医让人体感受到的外六淫之一。湿气的入侵会使人昏昏欲睡。此外,中医认为脾不健,脾气虚弱,也会引起嗜睡乏力,少食,犯傻。中医有整体观,不叫一点水湿。所以现代医疗仪器是检测不出来的。

湿气是中医的一个理论概念。中医认为,自然界潮湿的气候和食肉是湿气的来源,湿气过重容易伤阳。人们认为湿度可以通过饮食和日常生活来调节。

谁不相信湿气太无知了?提到湿气,很多人一开始会联想到中医,即湿气存在于中医理论中。大家都经历过秋天天气干燥,鼻孔干涩,嘴唇紧绷的感觉,这是人体内湿气逐渐减少造成的现象。湿气在地球上无处不在,影响着所有的动物和植物,特别是在农业生产中,农作物被认为是。比如人工改变湿度和温度的种植大棚,不管你信不信,空气中的水分是固定的。在物体中,比如山顶的岩石和地下的岩石,它们的湿度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