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卫生要注意什么?
此外,古代养生专家所强调的“吃的学问”也属于食品卫生范畴。如《千金要方》说:“吃饭要嚼,……人要吃饭要省心”,又说:“饭后漱口几次,使牙齿无敌”;吃饭的时候,走路要犹豫...吃饱了,躺着就是病。“《寿世保元》也说:“饱则不可急步,登高冒险,恐怒而激动,伤其脏腑...如果你不想极度饥饿,就不应该吃得太多;如果你不想极度口渴,就不要喝太多。吃多了会积累,喝多了会变成痰。"
现代医学认为咀嚼是帮助消化的一个环节。吃饭时细嚼慢咽能使唾液大量分泌。唾液中的淀粉酸可以帮助食物消化,溶菌酸和一些分泌型抗体可以帮助杀菌排毒。唾液在口中与食物充分混合,通过咀嚼将食物磨碎,可以减轻胃的负担,促进其消化吸收。
安静愉快的心情有利于肠胃的消化。吃饭前后保持这种精神状态,对养生保健意义重大。这就是所谓的“人要吃饭愁”。良好的心情和安静的环境作为一种良性刺激,可以通过中枢神经系统调节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至于吃饭前后情绪波动过大,会影响食欲和消化液的分泌,长期会出现胃病。
饭后漱口是良好的卫生习惯,可以清洁口腔,清除食物残渣,有效预防龋齿和牙垢。
慢行,不要“吃了就躺”。饭后细嚼慢咽有利于食物的消化,而饭后躺着会使饮食停滞。另外,饭后不宜跳跃、骑行、攀爬等活动,会损害健康,引起肠胃疾病。
季节性饮食
四季饮食,即适应自然界四季的变化,适当调整自己的饮食。这种四时调理饮食的观点,是基于中医养生的整体理念。饮食是人体与外界联系的一个方面,所以也要适应四季自然气候的变化。并做出相应的调整。
丘处机《论养生之讯》论述四时养生之道。他说,“春天,食物的味道应降为酸、甜,以滋养脾气”,“夏天,食物的味道应降为苦、辛,以养肺”,“秋天,食物的味道应降为酸,以养肝气”,等等。
春季三月,人体肝气正盛,饮食宜酸宜甜,以免肝气过盛,尤其是肝阳上亢者,春季最易复发。所以除了注意饮食调节,最好用药物预防,用甜食滋养脾气。
夏三月,气候炎热,人体消化功能下降,宜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尤其是多吃营养丰富的蔬菜和水果。夏季出汗较多,津液相对不足,适量饮用“绿豆汤”等冷饮,补水清热解暑。但冷饮不宜过量,否则有害。正如丘处机《论取生之讯》所说:“夏,心盛,肾衰。虽然天热,但不适合吃凉淘、冰雪、蜜冰、凉粉、凉粥。吃饱了冷了,霍乱一定会发生。”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喝茶消暑的习惯。神农本草经说:“茶味苦,饮之使人思善,少堕,智健,明目。”近代名医蒲福洲也认为:“茶叶微甘,微寒,但香辛,清热不伤阳,辛不伤阴。香味微甜,有醒胃悦脾的奇效。”现代研究证明,茶叶中不仅含有粗纤维、胶质和叶绿素,还含有生物碱、黄酮类、鞣质、维生素、麦角甾醇和挥发油,以及少量的烟酸、硫胺素、叶酸、蛋白质和矿物质。喝茶可以提神醒脑,缓解疲劳,增强记忆力。所以夏天喝茶比冷饮好。
但是,喝茶也要适度。过多的水和含有过多鞣酸的茶会稀释胃液或使消化道粘膜收缩,影响食欲、消化和吸收。
秋季和三月是肠胃病的多发季节。此时要特别注意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此外,立秋后,不可贪凉饮寒,以免损伤脾胃。
冬三月,阴盛阳衰,对于体虚的人来说是个进补的好机会。冬季进补的关键是食补,即用食物的性质来补充身体的不足,纠正阴阳的偏差。进补的产品很多,可以根据人的情况来使用。气虚者,如乏力、气短、懒动、头晕、多汗、尿多,可用人参炖鸡汤;血虚,表现为面色萎黄,头晕目眩,手脚麻木,可吃红枣、桂圆、动物血、肝;阴虚的人可以吃圆鱼、甲鱼、贻贝;阳虚的人可以同温吃牛羊肉狗肉,以补虚损,以血温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