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教授健康讲座

近年来,这样的新闻频频出现:某名校毕业生放弃百万年薪,逃入空门;某企业高管为了追求某种“宁静”,远离世俗烦恼,毅然辞职,隐居深山老林。今天故事中的主角不仅自己隐居,还让妻子隐居了17年。他们最终决定回归社会。他是北京大学的王青松教授。

王青松出生在河南洛阳新安县的一个普通家庭。虽然王家世代务农,生活贫困,但他们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因为王青松从小就接受学校教育。没想到这个孩子很聪明,记忆力超群,一天能背500个电话号码,所以学什么都很快,成绩名列前茅。

然而,随着动乱年代的到来,王青松的学业中止了,他以机要干部的身份进入了河南信阳,并很快取得了一些著名的成就。后来国家恢复高考,他立即报名并顺利考入北大,成为当年不可多得的大学生。邻居们都说:“老王家的儿子了不起,将来一定大有作为,赚大钱。”王青松节俭的父亲高兴地在村子里举行了几天的宴会。

顺利完成本科课程(国家政治系)后,王青松决定继续深造。听同学说学法律能找到更好的工作后,王青松转到了北京大学法律系读研究生。毕业那年,他被北京大学聘为教授。相比律师,这份工作无疑更体面,收入也稳定。

如果没有后来的“养生热”,王青松的生活恐怕还会继续平淡下去。1985期间,国内出现了一股“养生”风潮。王青松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因为他的家乡离白马寺不远。他从小在里面习武,学习后迷上了老子和庄子,所以在“养生”这个话题上很有发言权。

所以王青松抓住了这个好机会,开始在学校举办健康讲座和健康课程。很快,王青松成了北京的风云人物,并获得了广泛的关注。他跑去开了一个有商业头脑的“养生班”,每人收费10元。就这样,王青松的口袋变得越来越鼓。

在收获金钱的同时,王青松也意外收获了爱情。她叫张梅,是一名刚从北京外国语大学毕业的大学生。听了王青松的课,她非常崇拜他,每天都来听王青松的课。很久以后,王青松也想起了这个女孩。后来,他们居然恋爱结婚了。因为张梅比王青松小12岁,这就是当年的“师生恋”。

1990年,这股“养生热”逐渐失去热度,王青松的“财路”自然被切断。为了继续过这样富裕的生活,王青松决定申请北京大学的博士学位。结果他单科和总分都是第一,却没有被北大认可。后来他又考了一次,成绩还是名列前茅。结果北大还是不肯收他,而且他还是当年的宠儿。

1994年,王青松毅然搬到了靠近京冀交界的山区,那里有他岳父的老房子。来了这里之后,他也就释然了,不再有干涉,但麻烦的是每次去北大上课都要坐五个多小时的公交车,于是有了辞职的想法,但辞职就意味着没钱,于是痛苦地坚持了下来。

从65438到0998,妻子张梅选择了辞职,一心一意进山照顾丈夫,这让王青松很感动。2000年,他也从北大辞职,带着所有积蓄和妻子搬到了更偏远的山区,用20万元承包了2500亩荒山,从此与世隔绝。

事实上,当王青松夫妇第一次来到这里时,附近的人认为他们是“神经病”。他们不当北大的好教授,来到山沟里和他们一起种田放羊。然而,王青松夫妇并没有对此解释太多。接下来的几年,他们都过着田园般的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当他们与所有世俗的烦恼隔绝时,他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安宁,王青松感到非常幸福。

直到2011,王青松夫妇才决定“回归社会”,因为他们的儿子王小语已经七岁了。那对知识分子高的夫妇虽然能教儿子的课程,但他们从小生活在山里(七岁前几乎没出过山,王家没有网络、电视、电脑等。),这对他们的孩子不公平,所以他们与世隔绝。

搬出去除了想让儿子得到更好的发展,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没钱。据报道,王青松自从搬进山区以来,在17年里已经花了350多万元,他们的积蓄不多了。而且,为了维持他们的2500亩土地,每年至少需要花费30万元。如果他们不出去工作,他们的家庭将无法生存。

然而,10年的“农村生活”让夫妻俩与社会脱节了。他们没有手机和电脑,也不会操作这些高科技产品。而且为了追求所谓的健康,他们只吃自己种的菜,衣服肥皂都不用洗。他们都用草木灰。千万不要用牙膏刷牙,要用盐水。长期以来,一个家庭的衣服总是很脏,王青松常年蓬头垢面。

所以当他第一次走出山区时,他以前的大学同学看到他的样子,他的眼睛变红了,这表明如果他有任何经济困难,他完全可以帮助王青松。然而,王青松拒绝了。他以为自己和妻子只要回报社会三年,就能赚到足够的钱支撑接下来的“农村生活”。你对王青松的选择有什么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