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困境的根源
制度存在不稳定性,各地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措施基本都是在民政部颁布的《基本方案》基础上形成的,这些措施普遍缺乏法律效力。因此,各地保险待遇的领取和应用,养老金的发放,都只是按照当地政府部门,甚至一些官员的意愿进行的,并不是农民与政府之间的一个持久契约,所以很不稳定。
覆盖面小,保障水平太低,全国适龄人口参保率相当低,覆盖面很窄,导致保险的互助性很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底,中国只有5500万农民参加了养老保险,占中国农民总数的5.8%。在保障水平上,基本方案规定,农民缴纳保险费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分2元至20元10档次缴纳。大部分地区的农民都选择了保费最低的2元/月的保险档次。在不考虑通货膨胀等因素的情况下,如果农民在缴费10年后开始领取养老金,那么15年后每月可领取4.7元和9.9元,几乎起不到任何养老作用。即使农民每个月4元、6元甚至20元投保,也仍然难以起到养老保障的作用。
养老保险基金难以保值增值。基本方案规定“基金以县为单位统一管理,主要通过购买国家财政发行的高息债券,存入银行保值增值”。因为管理是以县为单位的,相关成本只能在县内分摊,边际成本只在很小的值上移动,所以规模不经济。此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缺乏合适的投资渠道,相关部门一般采取在银行存款的形式。1996下半年以来,银行利率不断下调,加上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养老保险基金很难保值、更不用说增值。一方面,政府负担增加,参保的人越多,国家损失越大。另一方面,为了使资金均衡运行,国家原本承诺的养老保险账户利率不得不下调,导致参保人实际收入明显低于过去高利率计算的养老金,使得人们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信心下降。中国在2000年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到2010年,城镇退休人员将达到7000万人,2020年将超过1亿人。到2030年,预计中国60岁以上人口比例将达到24.46%,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约8.5个百分点。全国老龄办发布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报告》分三部分介绍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第一阶段,2001到2020年,是快速老龄化阶段。现阶段,我国平均每年将新增老年人口596万人,年均增长率为3.28%。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654.38+076.5438+07%。其中,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067万人,占老年人口的654.38+02.37%。
第二阶段,2021到2050年,为加速老龄化阶段。随着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的第二次婴儿潮,中国老年人口数量开始加速增长,年均增长620万。到2023年,老年人口将增至2.7亿,相当于0-14岁的儿童人数。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数超过4亿,老龄化水平达到30%以上,其中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9448万人,占老年人口的21.78%。
第三阶段,2051到2100,是严重老化的稳定阶段。2051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峰值4.37亿,约为儿童数量的两倍。现阶段老年人口规模将稳定在3-4亿,老龄化水平基本稳定在31%左右,80岁及以上老年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比例保持在25-30%,进入高度老龄化平台。
报告指出,中国人口老龄化主要有六大特点:老年人口规模大、老龄化发展快、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倒挂明显、老年女性多于男性、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纵观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可以归纳为四个主要结论:第一,人口老龄化将伴随21世纪。第二,2030-2050年是中国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时期。第三,严重的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将日益突出。第四,中国将面临人口老龄化和人口过剩的双重压力。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介入,“单位人”演变成了“社会人”,企业办社会的现象消失了,单位的福利待遇也越来越少。很多企业转制后,员工已经完全失去了享受单位福利的机会,退休后实行社会化管理。至此,依靠单位提供各种养老服务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取而代之的是社区、企业、各种组织提供的养老服务。同时,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迄今为止在养老服务中发挥主要作用的家庭功能逐渐弱化。在中国,家庭养老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制度化传统,至今仍是主流的养老方式。然而,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转型、人口结构变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这种方式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由于中国正处于转型期,最应该承担责任的政府在制度、政策、财力等方面都没有准备。公众需求与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能力之间的矛盾突出。
综上所述,随着人口、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结构的快速变化,原有养老服务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不复存在。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重构养老服务体系和制度势在必行。家庭养老这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内部的“反哺式”养老模式。但家庭养老缺乏制度保障,而且由于几代人共同生活的家庭结构,容易产生家庭矛盾和代际矛盾。
居家养老就是由家庭成员或老人自己出资,让专业的居家服务公司培训居家服务人员,通过派遣的方式进入老人家庭,从事居家养老。
老年公寓是一种新兴的具有综合管理能力的老年人居住模式。但和家政养老一样,这种模式在法律法规方面并不完善,家政服务员的素质也有待提高。
居家养老是指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服务为支撑的社会化养老服务模式,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精神慰藉和解决日常生活困难,重点解决社区内体弱多病、高龄和空巢老人家庭的后顾之忧。
社区养老是指根据社区老年人的数量和需求,在社区内建立敬老院、日间照料室、餐厅、托儿所、小型家庭养老院、文化健身活动室等设施,通过“白天进社区活动,晚上居家养老”的模式,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其缺点是一些社区机构设施有限,人力不足,内容单一。
机构养老是指由国家或民间提供资金,建立养老院、老年护理中心等养老机构,通过将老人集中在各类养老机构中,解决家庭养老人力资源不足的矛盾。我国在推进机构养老的过程中,形成了国家或集体兴办、集资兴办、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合办、民间资本兴办等几种投资和经营模式,并在不断探索和实践。
居家养老是上海女性家政首创的一种养老模式。它把市区的老人安排到郊区(上海崇明、嘉定)接受过“妇役”专业培训并取得养老证书的外来家政人员家庭寄养,缓解城市居家养老压力。
这种模式是通过整合商业地产资源的一种养老服务。比如,女性家政在上海郊区泰晤士镇设立的老年人“廊桥梦”体验会所,整合了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优势。
医养结合是整合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的新模式。医养结合,老人足不出户就能满足医疗和养护的需求。例如,北京天玺雨荷医院投资有限公司旗下的雨荷养老院和雨荷康复之家为老年人提供医疗康复和生活护理服务。
随着养老需求的不断释放,出现了一些新的养老模式。如上述康养社区,项目通过会员制养老公寓与产权式亲子护理产品相结合,依托一切配套设施,实现父母与子女两代同堂的生活理念,打造一个老少皆宜三代同堂的社区。此外,根据三种不同类型的护理需求,平安集团在全社区布局了亲子养老公寓、非护理养老公寓、半护理养老公寓等一站式养老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