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对医生有三戒:医生不自主,医生不敲门,医生不玩病。“医生不敲门”是什么意思?

当然医生很尊重就医,上门和其他都是次要的。这不是装腔作势。事实上,古代的名医经常往返于病人的家中。虽然又苦又冷又热,但他们并不害怕。如果他们遇到穷人,他们经常施舍。他们对他人怀有高尚的同情心。‘神医’是老百姓对这些大医的称呼。这背后,有对人格、真诚医术、人品的赞美。医生不敲门,也就是常说的医生不能主动敲病人的门,也就是医生不应该主动送医生上门。

有些人明白,即使医生发现或者知道别人生病了,只要不找你治疗,就不应该主动上门自荐。朋友或邻居也是如此,有时包括他们的近亲。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叫医生不要敲门?如果你技术好,为什么不能主动帮助别人?很多人对此感到不解。其实从古至今,一般情况下,医生是不能把医生送到家里的。这有责任的一面;还有医患之间的心理问题,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医生不敲门,直接问。古代中医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在课堂上行医,一种是走医,也就是俗称的“走医”。传统的坐诊观念认为,医生应该坐在诊室里等病人上门,或者等别人的分机,也要保证自己有足够的时间为病人服务。如果情况反过来,别人会误以为这个家庭有问题。外出行医的“旅行者”也有行为规则。比如过年的时候,医药行业怕“霉运中风”,除非出双倍费用破财消灾。通常敲病人的门是忌讳的,所以有“医生不敲,请自来”的说法。为了保守专业技能的秘密,民间还流传着一种说法,医生“用药不开处方”。昔日医药界尊华佗、孙思邈为祖,不敢不敬。今天,这些习俗仍然可以看到。

“医生不敲门”就是不能强行拉病人,为了某种利益拉病人就更不对了。“医生不敲门”,换句话说,现在不要太主动。你自己跑到病人身边,对他说,我给你治疗。病人会觉得你极其不靠谱,相当反感。他肯定会拒绝你,甚至会拿你出气,然后一大早去大医院排队挂号,看你说的是真是假。这是患者通常会有的一种心理。一方面是患者忌讳,另一方面患者可能不认为自己有病,三者患者可能不领情。另外,病人有自己的选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急了也没用,甚至让病人觉得送医生上门的人另有打算。还有现在的保健品市场,鱼龙混杂,令人担忧。从心理学上讲,除非主动求医,否则人是很难接受医疗的。尤其是现在医患关系不和谐,会造成很多误解。

?中医有自己的特点,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很重要。《苏文五藏别论》说:“囿于鬼神者,不可相谈;针砭时弊者,不可巧言;病不让治,病就治了,治了也是徒劳。”有些疾病,患者不了解中医的基本原理,对气血阴阳没有认识,不相信中医的诊断和辨证。这种情况下,很难达到治疗效果。要么就是没用。皇甫谧《甲乙经》序:汉代有华佗、张仲景、华佗,从业者众多,不能完全记清他们的来历和结局。如果你知道刘的病是由于害怕邪恶引起的,就治疗它。正所谓“后九年,病当生,若感之,犹出于畏邪,得病则亡。”正如他所说。仲景二十多岁时认识了助手王。他说:“有病,四十眉落,半年后死。”使其不必服用乌石汤。钟铉不喜欢他的话,所以不要喝汤。住了三天,仲景见了钟铉,说:“汤喝了没有?”钟铉说:“我拿了。”仲景道:“又不是服了汤的诊断,何不轻生!”钟铉仍然不相信。20年后,果眉陨落,187天后,他死了,如他所说。虽然这两样东西是扁鹊的,但臧宫是很难被打败的。华佗的邪恶本性和技巧导致了他的死亡。那时的王年轻气盛,二十几岁就当了中医。所以,他根本没把张一圣的话放在心上,也没吃他开的五石汤。十几年过去了,四十岁的时候眉毛真的掉了。这时候我想起了张仲景的话,但是后悔已经来不及了。世界上有很多人!

如果你去敲门治疗疾病,即使得到了满意的结果,病人的期望值可能会更高,情绪也会更迫切,从而影响治疗方案。如果效果不好,患者会产生反感,这对患者和医生都极为不利。另外,治疗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各种主客观因素都在变化,病情也在变化,治疗方案也需要相应调整。大部分医生都不是神医,指望药治好病是不现实的。如果患者对医生没有最起码的信任和尊重,是不可能很好的配合甚至中途放弃治疗的。当然,医生也有责任每次都向患者解释清楚诊断结果和基础病理,实现医患之间的良好沟通。如果医生明知故犯,却不知道为什么,那就难免无法赢得患者的信任。好像医生很清高,不受任何人驱使,这是自欺欺人。这种认识是片面的,是为了满足当时的政治需要。医生的父母认为,行医是一种高尚的职业,很难居高临下。医生不敲门,但话不扩散。为了实现良好的医患沟通,达到良好的诊疗效果,需要遵守“医生不敲门”的古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