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印象深刻的审美体验
美体验的作用在于理解美、发现美、创造美。
。审美主体通过审美感知、情感、理解和行为因素的介入,以及审美的深度、歌唱性和创造性来实现对美的体验。关键词审美经验介入美是客观的,它不以欣赏者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人对美的感受来自于客观存在的美的事物。这种美感的所有活动的综合就是审美体验。审美经验在认识美和创造美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与其他一般经验有很大的不同,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要求。一、审美体验的意义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表现,美永远离不开一定的物质形态,但把美视为脱离社会也能存在的自然现象是不正确的。它应该是美的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如果我们对美的认识停留在对美的事物的感知阶段,只能处于遥远的旁观者的位置,很难把握对象的内容,只能在形式上获得对美的一些感性认识。毛泽东说:“无论任何人想知道什么,除了和那个东西接触,也就是生活在那个东西的环境中,都是无法解决的。”
那么,要想获得深刻的美感,就需要进入物体或其环境中去体验和理解物体之美的意蕴。因此,对美的体验在理解美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美来自人类的社会实践。只有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发展,随着人的本质力量在客体世界中的丰富,美才能不断丰富和发展。以大自然为例。在人类的蛮荒时代,与人完全对立,完全陌生,没有美丑之分。只有社会实践进一步发展,自然成为人类生活的组成部分,人们才能获得自然之美。
而且随着人们认识和实践的深入,会发现越来越多的美。我们对美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经验的感性认识上,而要通过实践和亲身体验,才能真正享受美。同时,实践本身具有多种可能性和发展性,使人们有可能认识过去的美的经验和理论,对美的重新认识,对美的创造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只有通过实践经验,才能真正理解和创造美。没有这一点,对美的理解就很容易停留在经验、更不用说对美的创造的位置上。对美的体验越深,对美的理解就越深。著名画家徐悲鸿的马画非常精美。他自己说:“我热爱画动物,我对实物做过深入的观察。也就是说,有了马的理论,手稿不下千篇,而我又学过马的解剖,熟悉马的骨骼、肌肉和组织,再仔细考察它的动态和表情,所以能有所收获。”正是画家对绘画对象之美的反复体验,才使他对这一意象之美有了深刻的理解,从而创造出令人难忘的美。因此,可以说,对美的体验是理解和创造美的关键。— 8 3—
我们强调美的体验的重要性,并不是要抹杀美的纯粹哲学理论,相反,
美的体验应该是美的理论和美的实践的结合。在美的实践中检验和形成对美的理论认识,反过来促进和指导美的有效实践,如此循环往复,每一个循环都是对美的认识的又一次提高。第二,审美体验的介入性特征。起初,人类对美的体验是与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的,但决不能与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的实践意义相混淆,后者只是美感的起源。这样,美的体验当然包含了日常生活的一般体验,但它有着更深刻、更独特的内涵。有些人简单地把对美的体验等同于对生活的一般体验,在艺术创作中极力渲染。
其结果只能是自然主义的代名词,与对美的理解和创造大相径庭。对美的体验是以美的客观存在为基础的。
没有美的客观存在,无论你怎么体验,都感受不到美。但美之所以让人觉得有趣,并不是审美主体——人被动接受的东西,而是他主动发现和补充的东西。设身处地,亲身体验,才是认识美的正确方式,这是对美的体验的“介入”。这种“介入”就是把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对美的体验中。它包括审美感知因素、审美情感因素、审美理解因素和审美行为因素。通过这些因素的介入,我们可以达到美的体验。美感包括美感和知觉。人首先要通过感觉和知觉与周围的世界发生关系,这是人类认知全过程的同一个特征。马克思曾经说过:“最美妙的音乐对没有乐感的耳朵来说是没有意义的。”。③强调美感的重要性。美感的特点是注重对美的对象的形式感的理解和对事物表象的整体把握。因为它包含了人们已有的审美经验、审美知识、审美趣味和审美态度,所以知觉的内容在知觉形式本身中被附加了特定的概念和情感意义。所以这种感知是有意识的,不是被动的,它必须有健全的社会化的审美器官。当我们看着荒芜的戈壁,会感受到“曾经沧海”的感叹;当我们听到小提琴《梁祝》时,我们会情不自禁地陶醉其中。随着旋律的起伏,我们感受到一对恋人的喜怒哀乐。审美情感因素在美的体验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一方面广泛渗透于整个审美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引发其他因素的诱因,起着能动的作用。白居易在《策林》六十九中说:“大凡人感无用时,必有感动之情,而后会叹息吟颂”,充分肯定了情感的重要作用。
审美情感往往包含着比日常情感更丰富、更深刻的社会内容。它超越了狭隘的个人效用,
具有冷热结合的情感再体验特点。这个“热”就是对美的体验的“激情”,这个“冷”就是对美的体验的“理性”。单纯的激情只能作为一种锋芒毕露的情感冲动来发挥,影响了美好体验的正常进行。所以,只有理性的激情才能真正成为美好体验的驱动力。当我们站在罗中立的油画《父亲》前时,我们感动得热泪盈眶。这是因为我们从这个满脸苍桑的老农身上,看到了我们父母那种含辛茹苦、默默奉献的伟大人格力量。在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时,我们不禁感到跌宕起伏。激昂的乐章向我们展示了生命的悲怆和乐观。美的体验中认识因素的意义在于借助于知觉、情感、想象等因素,直接将具体表象的“美”转化为对“美”的理性认识,而不需要经过一个中间阶段。严羽在《苍施琅话》中关于“吴淼”的论述实际上是审美理解的最佳诠释,即通过理解和实践直接理解和把握对象,而不中断自己的感受。它具有“能理解的难以表达”的特点,是人类感性经验积累的结果。理解可以是超越表象的形象,也可以是“隐藏的声音”。我们看辛弃疾的《摸鱼》?《更可消》首先体现了主人公惜春怨春的感伤心态。“一千块钱买对方就像买礼物一样,这种情况谁抱怨?”别跳舞了,你没看见玉环闫飞都是灰尘吗!闲情最苦,莫倚危篱,斜阳上,柳暗花明。“看完这篇文章,我们的感受是——9 3——
一个有远大抱负、才华和抱负的爱国者的声音。这是因为我们综合了辛弃疾的生平、艺术创作特点及其作品独特的意象而得到的这种认识。主人公对春天的渴望和怨恨,
表现了辛弃疾对南宋“又爱又恨深”的矛盾心理,而《夕阳》和《烟柳》则讽刺了昏君王朝。整个词通过对孩子的喜爱表现出不公正。由此,我们对这个词有了深刻的理解。在美的体验中,我们有时会觉得体验过程本身就有一种美。这种感觉似乎不仅仅是在知觉、情感和认识上,而是一种情感、理智、意志和肌肉运动相结合的流动状态,这里称之为审美行为因素。杜甫《望岳》诗中写道:“登上山顶,可以看到,其他的山在天空下都显得矮小。”是一种对美的“行为”体验。杜甫称赞泰山是“造物主赋予了这里一切神秘的大自然的恩典”,使他有“彩云飘零”的感觉。我胸中的洒脱”让他对登上泰山和渺小的世界有了更好的感受。他所有的感情都是从《登泰山》中诞生的。
。有些人热衷于足球,不仅仅是
仅仅是进几个球,就是在这种努力的行为中,展现人的本质力量,实现美好的体验。在学雷锋活动中,我们体验到了一种助人为乐、乐于奉献的深刻之美。在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许多人积极参与建设大潮,并把它作为对美的追求和实践。可见,对美的体验不仅仅是感知、理解、情感等心理功能的活动,更是包括心理活动在内的全心全意的行为过程。三、影响审美体验的其他因素影响审美体验的其他因素是审美体验的深度,* * *和创造力。审美体验的深度是指不同主体、不同时代对同一种美的体验往往是不同的,有时深刻,有时肤浅,而这种不一致的原因与体验的深度不同密切相关。这种美的深度体验,简称“深度”。茅盾大声赞美路边的白杨,刘从看日出想象出来的,在有些人看来可能平淡无奇。唐代著名画家颜曾在荆州看到梁朝画家张僧繇的作品。乍一看,他还是不能理解张画画的好处,认为张“名存实亡”。但第二天再去看的时候,他发现了这幅画的一些好处,说:“这样的画家,在现代应该算是一把好手了!”第三天,越看越觉得好。我忍不住说:“好伟大的画家!”最后他干脆不想走了,就住在画下面,专心看了十几天。颜对的不同态度是由阅历的深浅造成的。具体来说,影响审美体验的深度。
这些因素包括个人审美感官因素、个人审美素养因素、不同的情感输入和行为过程的影响。一个感觉器官健康的人和一个感觉器官有障碍的人在审美体验上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人们的审美观、知识储备、生活经历不同,审美修养也不同。
。鲁迅说过的话
:“贾府的焦大也不爱林妹妹的”,④讲的是个人审美素养的差异。审美情感也在于审美心境。对任何事情都漠不关心的人很难欣赏美。为了提高审美体验的深度,通过审美教育提高审美修养。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对美的体验,逐步达到对美的深刻理解,同时自觉地接受美的教育,获得对美的理解和一定的理论水平,并有意识地把它们融合在对美的体验中,从而获得对美的更深刻的理解。审美的* * *就是美是社会性的。审美感受是共享的,这本身就需要社会的普遍认同。人对美的感受虽然首先表现为个人的直觉,但它包含了普遍的社会内容,所以能产生广泛的* * *音。鲁迅在《阿q正传》中塑造了阿q这个艺术形象,这个形象具有高度的典型性和概括性。在阿q身上,透过虚无缥缈的精神胜利法中的盲目自大、自我轻视、自我欺骗、自我放纵,我们看到了民主革命时期中华民族各个层面普遍存在的一种民族弱点。阿q作为一个典型的例子,对中国的每个人来说都是一面镜子,你可以在里面照出自己或某人的形象,这具有深刻的批判作用。它超越了作品本身,具有普遍的审美意义。同时也感受到作者强烈抨击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的真实意图,引起了广泛关注。当雄壮的国歌奏响,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我们也正处于一种美好的体验之中。五星红旗是我们中国人的象征。
成千上万的烈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中国国旗象征着自由和解放,标志着我们国家的尊严和我们民族的团结。正是因为这些丰富感人的内容,因为我们热爱我们的祖国,我们一起经历了一种壮丽而自豪的美。有的人以丑为美,沉迷其中,却因为得不到社会的普遍认同而走向了美的反面;历史上出现的一些旧的风俗习惯,在当时被称为美,但由于不符合美的本质,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而趋于消失。相反,断臂维纳斯的发现让人们看到了自身的美,成为世人公认的“美”的化身。美来自于人的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因为人的自由自觉活动总是创造性的,人的本质力量是积极的,所以美必然与人的社会进步联系在一起,是流动的、充满活力的、新奇的。相应地,
审美体验的过程本身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它不断提出新要求、新问题,为解决新问题提供经验材料。这种新要求、新问题和新材料促使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对美的体验促进了对美的再认识和再创造,所以是创造性的。人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形象地说明了审美体验的创造性。郭沫若在日本时,深受惠特曼《草叶集》的感动。
他开始写狂放不羁的自由诗,为《女神》的出版创造了坚实的基础。苏轼曾路过赤壁,当时政治上失意,不免有消极思想。但当他身处赤壁古战场时,雄伟壮丽的风格极大地激发了他的创作激情,写出了名作《怀古赤壁》。综上所述,对美的研究自古就有,但作为一门科学,还很年轻,很多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审美体验无疑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因此,了解审美体验的重要性和特征,对于我们更深入、更全面地理解、把握和创造美,进一步使对美的认识和实践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巨大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