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结构优化的调整与优化人才资源结构的对策[2]

既然人才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就存在一个优化配置和有效开发利用的问题。调整和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着眼长远,紧扣经济结构调整的实际需要,调整优化人才结构。

“十五”期间,中国将继续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和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为核心,以增加农民收入和推进农业现代化为基本目标。大力开发农村本土人才资源,壮大和稳定农业人才队伍。重点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把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一方面要培养和造就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科技队伍,另一方面要提高已经进城或准备进城的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操作能力。为适应国内供需格局变化和深化市场化,抓住全球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我国将通过企业培训和发展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改造提升原有制造业,发展新兴制造业,培养技能型人才。在人才结构调整中,要适应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要求,通过高等教育等途径,加大对高新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还要适应服务业的发展趋势,努力提高第三产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提高服务业的科技含量。现代化需要各行各业的人才。要发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教育,培养和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加强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管理人才和党政人才队伍建设,使人才在行业、地区和城乡的分布更加合理,使各类人才的专业和年龄结构以及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的比例更加合理。

2.建立健全人才竞争、激励和选拔机制。

竞争和激励可以激发人才的创新欲望,激活他们的创新潜能。竞争可以实现优胜劣汰,保持人才队伍的良性循环。要用好的机制、好的作风选人。打破论资排辈的选人用人观念和做法,不拘一格,量力而行用人。既要任用自然科学人才并发挥其作用,也要任用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并发挥其作用;不仅要重视国有企事业单位的人才,还要把民营科技企业和外资企业聘用的专业人才纳入我们的视野。人才激励机制的核心在于适当拉大不同层次人才的收入差距,克服实际存在的平均主义。通过建立现代工资制度,逐步形成以市场工资、绩效工资、岗位工资为内容的多元化工资分配模式;一流的人才、一流的业绩、一流的薪酬,是通过对人才实施优质优价来实现的;鼓励科技人员通过实施技术成果作价入股、技术转让收入提成、技术成果转化利润分成等形式获得合法收入,大幅增加高级人才收入。对于高级人才的认定及其收入的分配,没有终身制。加快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离,逐步实现个人自主申报、社会量化评聘、单位自主聘任。对于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长期专业和短期专业、市场性专业和非市场性专业等不同学科,要因地制宜,设定考核评价的周期、指标和标准,采取不同的收入分配机制,实现收入与贡献相称,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

3.着力培育市场体系,改革创新管理体制。

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努力形成广纳贤才、人尽其才、能上能下的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落实用人自主权,增强企业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吸纳中的主体地位。打破人才部门和单位壁垒,加快人才市场发展。一是完善布局,发挥区域人才市场、基础人才市场、专业人才市场、管理人才市场、高新技术人才市场和农村人才市场的作用;二是提高人才市场的信息化和社会化服务水平,实现人才市场由公平型向信息网络型的转变;三是加强人才市场管理,建立健全人才市场许可制度和年审制度,制定人才中介服务标准和评价指标,推进人才中介服务规范化。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力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逐步推进单位自主就业和人才自由就业,促进人才合理流动的同时,国家还应采取多种措施配置市场失灵领域的人力资源,调节各地区、各行业、各部门以及国内外人才流动的不平衡。

4.营造集聚人才、用好人才、让人才建功立业的良好环境。

要吸引和留住人才,必须要有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环境。环境包括“硬”和“软”。硬环境主要指人才的工作生活条件,软环境主要指学术氛围、人际关系等。要尽可能为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努力营造民主活泼的学术氛围和和谐的人际关系。要关心、爱护、理解、信任人才,吸引、留住、团结人才,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发挥才干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鼓励他们为祖国和人民做出更多贡献。

5.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为适应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要,教育必须改变长期以来条块分割、行业部门办学、学科狭窄、学校小、力量分散的局面,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要树立育人理念,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课程体系。高校应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改变考试评价制度,开展创业教育,实现大学生自主创业。通过素质教育,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培养数以千万计的合格专业人才。在积极发展高等教育的同时,加强职业教育和在职培训,构建结构相对完整、专业门类齐全的职业和成人教育体系,搭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

6.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必须引导公众把思想认识从过时的观念、做法和制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摆脱“官本位”的旧思想观念,摆脱传统的盲目依赖政府安排就业和普遍存在的“不东不西”、“不高不低”的就业观念,树立尊重知识和人才、尊重和保护一切有利于人民和社会工作的新观念。营造鼓励人经商、支持人经商的社会氛围,鼓励各类人才在物质生产和服务业领域尽力创业,在集体经济和民营经济领域大显身手,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